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挖掘出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還應該探索生動活潑,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學管理
從“聽”中悟情。心理學中說:人的認知從器官中獲得,而認知會影響著人的心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聽”來陶冶心靈,感悟真情。小學語文有些課文所寫的人或事,離現在較遠,教學時如果不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學生對課文內容就很難理解,思想教育也隨之成為泡影。《詹天佑》這篇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我在教學時,先向學生講清了時代背景:京張鐵路修筑于清朝末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受著帝國主義的欺負,科學技術又很落后。當清朝政府一提出修筑京張鐵路時,帝國主義就百般阻擾。在這種情況下,詹天佑毅然挑起了修筑鐵路的重任。他不顧帝國主義的種種刁難,克服了惡劣的氣候和險惡的地勢等重重難關,經過艱難困苦的施工,提前兩年完成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這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應引以為榮的。由此民族自尊心便油然而生。
反復誦讀。我們教材的文本,朗讀是把無聲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是讀者對文本信息的再創作。在語文教學的授課時,教師要有表情、有語調、有節奏、全身心地投入去讀,用情引其思、牽其神、激其情、蕩其氣,在情的引召下,鑄造學生美好的靈魂。讓學生朗朗地讀,以此啟發學生明辨事理,感悟人生,使師生間達到思想交流,產生感情共鳴,既能推心置腹,又不失文雅含蓄,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起空洞的說教更有效。誦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手段。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接受信息,并可產生聯想,受到深層次的熏陶。例如,《橋之思》一課,可根據課文中從寫各種各樣的橋到不同地點的橋再到心靈之橋。指導學生在對比及由淺入深的情況下分角色朗讀、個別讀、齊讀、默讀、誦讀,讓學生懂得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路橋必不可少,但心橋更為珍貴。心與心相通,就會構建起一座座心橋,諒解之橋、友誼之橋、信任之橋……這樣的橋存在于心靈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要求同學們善于建起一座座無形的橋。
角色表演。小學生十分樂意參加角色表演,通過表演,讓學生走進教材,走進人物的,更真切地受到感染,可不知不覺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包公審驢》《會搖尾巴的狼》等課文,可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在演出中他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且能初步接受不怕困難,遇事要冷靜、多動腦、錘煉意志和人際關系的教育。
創造性復述。在課文教學中,讓學生以改變人稱、處所、體裁,或以補充、刪改情節等方式,對課文進行復述,可使學生受到深層次啟發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教《矛與盾》一課可采用多種方法復述,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辭、自相矛盾。《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一課通過創造性復述,學生對用頑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體驗會更深,更會產生心理上的共鳴。
習作。習作不僅能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如學習了《為了他的尊嚴》一課,學生知道獨臂乞丐通過艱苦的勞動找回了尊嚴,雙手健全的乞丐卻只想不勞而獲,也許永遠只能做乞丐。于是,可以給同學們一有關做人要有尊嚴之類的習作如《高貴的施舍》。讓學生在習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到不勞而獲得到的是施舍,靠勞動得到的是報酬和尊嚴。一個人一切都寄希望于別人的施舍,他終會一事無成;而一個用勞動換取財富的人必會走出輝煌的人生之路。這比簡單化的讓學生談感想,更容易收到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塑造美好人格的效果。
激勵性的評價。在語文課堂上引入激勵性的評價機制,形成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互動場面。老師以身示范,指導同學評價別人時都注意用激勵性的話語,先談優點,再談缺點,多談優點,少談缺點。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具有積極向上,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
如郝志強先生所著《不懂心理學就別當講師》。學校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影響到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最終到教育的成敗。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師,比較能樂于接納教師的職業,較易體驗到教學的樂趣所在,也較能促進學生良好情緒的發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師不能適時的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積極關注、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重視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人格平等。不管是“優等生”還是“雙差生”,都要傾聽他的意見,接納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點,分享他的喜悅,使幼小的心靈愛的雨露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