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知識窗·教師版 2022年5期
作者:王琳
摘要:目前,協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三種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協作意識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等師范院校交響樂團課程總體教學的現狀,并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本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掘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潛能,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 協作意識 交響樂團
交響樂是一門藝術,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高等師范院校交響樂團的建設與發展,不僅需要關注師資配置與教學質量,還需要關注人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是提高交響樂團整體演奏水平,支持交響樂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作為日常訓練的基礎課程,重奏課與合奏課集實用性與技術性于一體,不僅著力于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演奏水平的提高,還關注學生樂理、視唱練耳、和聲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以互相合作、共同協作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術,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通過參與式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提升學生今后面向社會、走向崗位、適應社會需求的基本能力。
一、協作意識的概念
成功的協作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有四個:第一,一致的目標。任何協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標,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標,這種一致性還體現在個體目標與群體目標的統一上。第二,統一的認識和規范。協作者應對共同目標、實現途徑和具體步驟等有基本一致的認識,如在聯合行動中,協作者必須遵守共同認可的社會規范和群體規范。第三,相互信賴的協作氣氛。創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賴、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圍是有效協作的重要條件。第四,具有協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定物質基礎。必要的物資條件是協作能順利進行的前提,空間上的最佳配合距離,時間上的準時、有序,都是物質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培養學生協作意識的現狀
(一)注重個人技能提高,忽略整體基本功平衡訓練
在課題研究和實踐過程中,筆者通過與各專業指導教師的探討中了解到,部分專業指導教師只看重學生個人演奏技巧和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的訓練中,交響樂團的每位成員每天都保證三個小時的個人訓練時間,即便是節假日都在堅持,其中每天個人基本功訓練時間都不少于一個半小時,合作演奏的時間相對較少,彼此磨合的次數和訓練時間相對較少。
(二)個人主觀模式主導思維,缺乏團隊意識,沒有和聲概念
高等師范院校交響樂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他們的音樂素養、對音樂的理解、音樂學習的基礎都不同,所以交響樂團隊員對“和聲平衡的理解”也不同。然而,管弦樂隊的訓練步驟是相當復雜的,因為眾多種類樂器的音質、音色和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差異,都會造成不同聲部合奏上的困難。對同一首訓練曲目,需要長時間的不斷磨合,隊員們要在磨合的過程中產生相互協作的默契,才能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三)演奏中協作意識薄弱,實際訓練效果與預期教學效果產生差距
交響曲是一種具有奏鳴曲體裁特點,由龐大的管弦樂隊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樂作品。由于交響樂曲式結構宏大,樂隊龐大齊全,有強大的音響力量,加上豐富多彩的音樂千變萬化,使得管弦樂隊的表現力能得到高度呈現,因此意蘊深遠。交響樂善于表現神秘、豐富而復雜的感情,對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的描繪更是有獨特的色彩效果,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筆者通過對高等師范交響樂團現狀的調研,分析比對日常訓練與實際演奏效果,發現樂團隊員協作意識不強,導致樂團在重奏與合奏時表現不佳。此外,樂團隊員在演奏過程中,太過注重個體和片面的技巧性處理,忽略了樂曲本身的情感表達和演奏過程中的相互配合。
三、教學實踐反思及培養路徑創新
課堂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自主、協作、探究相交織,共同鞏固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在協作互動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樂隊演奏配合為紐帶,形成密切的聯系。樂隊成員之間在這種聯系中可以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真實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從而激發演奏的熱情。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學習,健康成長,還能夠增強協作意識,培養協作精神和實踐能力?;诖耍P者提出以下三種培養學生協作意識的路徑。
(一)突破個體固化思維,強調整體協作目標,建立協作意識
傳統音樂教育的固定培養模式限制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學生長時間以來是以獨奏的模式和演奏理念進行學習與練習,很少能參與和體驗重奏或者合奏的演奏形式,所以剛進入樂隊時很難轉換合奏的角色,仍舊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協作的意識和協作能力。這時就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弱化學生的個體意識,強調整體協作目標,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協作演奏中的定位,以聲部為單位,先解決單一聲部的同步,包括音準、音色、力度、發音的長短、氣息的控制等一系列基礎問題,互相傾聽、彼此融合、精確練習,做到聲部內的局部協作統一。然后明確自己所屬的聲部在樂隊中的位置屬性,在整體演奏中發揮的作用,自身演奏的樂器的音色、音域特征,演奏的節奏類型,使用的技術技巧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音樂語言,同時梳理作品中的段落層次,分析作品的風格藝術特征、作曲技法等,明確各聲部之間的橫向及縱向關系,理解自己所在聲部和其他聲部之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相同協作的目標,做到整體和局部的統一。
(二)角色互換,培養自主協作意識和能力
在日常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從不同視角深入體會協作過程和內容,反思教學方法,對比教學成果,從而找到更加科學有效的培養模式。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模擬教學演練,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訓練內容,明確訓練目的,自主發現訓練中的難點,尋找問題根源,并提出解決方法,真正理解日常教學與練習中所要求的協作問題,進一步培養主動參與、協作的意識和能力。同時,角色互換也能讓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切身感受日常教學中自己提出的問題、使用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方式,通過教學過程和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否科學合理,及時調整和改進效果不明顯或不科學的地方,并與前期成果進行對比,觀察同一學時或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培養模式下,協作程度和效果有無改進,最后詳細記錄,形成數據,這比單一的調查走訪更加具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