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注冊會計師審查失實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行業競爭嚴重無序(潘琰2002)、復審制度的失效、監管處罰力度不夠(陜西省審計學會課題組(2002),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嚴重下降,很大程度難以做到發現并公布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成本收益分析
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是近年來會計研究的熱點問題,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會計利潤操縱的存在條件、動機;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檢驗;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檢驗;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方法等。實際上,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是一種經濟人的理性行為,它必然滿足成本效益原則,即進行會計利潤操縱的個人或集團從中獲得的收益必定大于其從中承擔的成本。因此,如果我們要限制上市公司的會計利潤操縱,就必須要降低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收益,或提高其成本,使得上市公司和那些進行會計利潤操縱的個人成本大于收益。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收益和成本的內容和承擔者。本文將在這方面做出一些分析。
一. 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主體分析
上市利潤操縱,首先要有一些主持和輔助這種行為的主體。從目前情況看,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主要有以下一些主體:
1.管理當局。本文所說管理當局,是指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總經理構成的上市公司最高行政領導層。管理當局控制著公司會計政策(唐松華,2000),因此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首先由管理當局主持。
2.上市公司會計人員。會計利潤操縱必然要由會計人員完成,且在如何操縱會計利潤,以掩蓋操縱行為,逃避各種審查方面,會計人員比管理當局更有職能技能,因此上市公司會計人員是會計利潤操縱的必要條件。
3.地方政府官員。在許多上市公司進行會計利潤操縱過程中,地方政府都起著支持者的作用,甚至有些會計利潤操縱行為就是由地方政府官員策劃的,劉峰(2001)就曾證實過這類事例,因此我們也將他們作為一個主體。
4.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本身是一個法人,在其會計利潤操縱過程中有自己獨立的收益和成本,且其收益和成本比例直接影響到大股東的利潤,因此會影響到管理當局會計利潤操縱的可行性。從這一點來考慮。本文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主體。
二. 各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主體的收益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收益,不僅僅是經濟收益(薪金、激勵報酬),還包括在職消費、晉升職位等,這些都使人的福利提高。由于各會計利潤操縱主體在企業契約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因此各主體在會計利潤操縱中的收益也不同。
1.會計人員從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所得的收益。會計人員從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所得的收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收入方面的提高(如增加獎金、福利)另一個是保住可能即將將失去的職位(會計人員不協助管理當局進行會計利潤操縱,很可能失去其職位,盡管我國新《會計法》強調保護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要具體量化這兩方面的收益可能很困難,但我們可合理假定這一收益不超過會計人員薪金的2倍。根據最新的調查,中國內地平均薪金水平39313元/年,因此我們可據此估計會計人員在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的收益至少為4-8萬元。
2.公司管理當局在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的收益。公司管理局在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的收益主要在3個方面:在職消費、高額薪金和晉升機會。當上市公司業績較差時,公司管理當局的薪金可能會減少,失去晉升機會甚至可能會被免職。為了保住職位,維持在職消費,獲得高額薪金乃至晉升機會,公司管理當局就可能采取會計利潤操縱這一手段。在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為國有控股的環境下,“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的現象相當嚴重(趙奉軍1999)。此外,公司管理當局的薪金了遠遠超過一般員工,有關方面最近從滬深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抽取了10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據調查在2001年董事長、總裁的平均年薪13.14萬元,總經理的平均年薪10.36萬元。至于晉升給管理當局帶來的收益,將是更多的在職
消費和更高的薪金。我們很難統計這些收益,但很明顯,這一收益將超過10萬元。
3.上市公司自身在會計利潤操縱中得到的收益。上市公司在會計利潤操縱中得到的收益主要有兩個方面:(1)由于公司業績被粉飾,公司得到公開發行股票、配股的資格,以及獲得低成本的債務籌資(如銀行貸款等),陳小悅等(2000)和盧文彬等(2000)證實了這些現象。這使得公司的資本成本降低。(2)由于公司業績被粉飾,市場看好,導致股票價格上漲。1999年中國上市公司平均總資本169730.10萬元,估計2002年資本數將大于這一數值。根據中國證監會2002年7月的公告,中國國內上市公司1187家,市價總值45794.37億元,流通市值15063.82億元,總股本5538.69億股,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385799萬元,流通市值126906萬元。現在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上市公司流通市值120000萬元,總資本160000萬元。由于公司會計利潤操縱后市場普遍看好,公司股價上漲10%(一個漲停板),則流通市值增加120000萬元;此外籌資成本由于“績優”信用公布而下降1%,則公司資本成本將下降1600萬元的絕對數。兩項會計,上市公司收益總額將達到13600萬元,這是個極其驚人的數目。
4.地方政府官員在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的收益。地方政府在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中無直接收益,但政府官員卻有直接收益。由于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獲得上市、配股資格,帶動地方就業、投資、消費等。所有這些都將成為政府官員的執政業績,對其晉升、獲獎大有幫助,為地方政府官員尋求更多的“租金”提供機會。我們很難準確估計這些收益,但這一數據決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三. 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各主體的成本分布
我們從兩個方面討論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成本,一種是由于會計利潤操縱造成信息誤導而導致證券市場資源配置扭曲的損失成本,這種成本我們稱其為直接成本,另一種成本是因公司進行會計利潤操縱被發現而遭受處罰的損失成本,我們稱其為間接成本。
(一)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直接成本及承擔者當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被操縱以后,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失真,依據這種失真信息進行決策必然會給信息使用者帶來損失。從廣義上說,任何使用這種扭曲信息的人都將承擔一定的成本,但從量的角度考慮,承擔直接成本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根據這類虛假信息進行證券投資的股票投資者,陳漢文(1999)就曾真實地描繪了“瓊民源”會計舞弊案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另一類是根據這種信息給上市公司債務融資的債權人,其債權風險驟增。
(二)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間接成本及分布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間接成本承擔者可分為兩種類型,即上市公司本身(法人)和直接責任人(自然人)。當上市公司進行會計利潤操縱被發現后,很可能被處罰,處罰的對象便是上市公司本身和主持、協助會計利潤操縱的各方主體。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間接成本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會計操縱行為被發現和公布的可能性以及處罰的力度。
1.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被發現的可能性。發現上市公司會計利潤的操縱的部門有三個:會計師事務所、中國證監會、新聞媒體。(1)注冊會計師審查發現的可能性。據報道[7],2001年審計署組織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查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2001年完成的審計業務質量進行了檢查。在檢查中抽查了上述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32份審計調查。檢查發現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23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71.43億元,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
(2)證監會發覺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可能性。根據《證券法》和《公司法》的規定,上市公司股票申請上市和發行新股、配股,都要經過證監會審查通過,但從技術層面說,發現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主要應要注冊會計師擔當,證監會也不具備這種審查條件;從態度上說,證監會對查處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也并非意見一致的。按照劉峰(2001)的觀點,中國證監會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中國證監會不希望企業借助虛假會計信息上市;另一方面,中國證監會又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它必須貫徹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針政策———發揮證券市場功能,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幫助國有企業脫困。在履行這個職責時,如果沒有必要的約束和限制機制,那么它完全可以不關注會計是否造假,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更好、更出色地執行中央宏觀政策。從這個觀點角度說,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態度并不是嚴格反對的,中國資本市場上所行的“包裝上市”、“捆綁上市”等術語,也表明中國證監會并沒有起到過濾虛假會計信息的作用。(3)新聞媒體調查發現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可能性。從“瓊民源”、“紅光事件”到“銀廣夏”等,新聞媒體都在發現和公布會計利潤操縱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理性地說,由于新聞媒體并非職業審查機構,其審查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能力也很小;受行業影響,新聞媒體只關注影響重大的會計利潤操縱案件,對一些影響不大的會計利潤操縱案件無心顧及,因此其發現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的可能性相當小。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我們可理性地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被發現和公布的可能性相當小。實際上,許多學者的觀點(如靳明(2000)、吳聯生(2000)、陳小悅等(2000)都可證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大面積的會計利潤操縱,而真正被發現和查處的卻寥寥可數,這就充分證明了我們的觀點。
2.上市公司會計利潤操縱被處罰的力度。以下是有關法律對上市公司及有關責任人因會計利潤操縱等虛假陳述所做的處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