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型升級已成為各地當前和今后一個階段的重點工作。2011年, 站在“十二五”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沿海開發前沿陣地的射陽縣該如何在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緊緊抓住“十二五”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與沿海開發的發展契機,積極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在變局中搶占先機,更好更快地實現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層次、有步驟、高效率的整體提升,這已成為擺在射陽人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了。以下筆者將循著射陽的發展軌跡,梳理其發展路徑,在分析該縣在機遇期中的一些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對該縣如何加快沿海產業轉型升級做一些調研與思考。
關鍵詞:沿海 沿海產業 契機
一、立足創新 ,提升競爭力,以人才優先探索沿海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1、創新思路促轉變 ,人才強縣譜新篇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產業是一方經濟的脊梁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射陽縣科技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戰略起點,我們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在實踐中才能走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因為技術創新能力是內生的,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它需要通過有組織的學習和產品開發的實踐才能夠獲得,因此,要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創造性努力來逐步解決所面臨的核心技術問題,必須建立自主開發的平臺,培養鍛煉自身的技術開發隊伍,進行技術創新的實踐,在發展技術特別是戰略技術及其產業方面,通過技術自主創新來提升產業素質,把資源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核心技術的競爭優勢,以此作為新時期射陽技術進步的一個立足點。
其次,引進先進技術必須在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方面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否則很難走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被動局面。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樹立新觀念,樹立敢于超越、敢于爭先的自信心。而缺乏高素質的管理、鑒定、設計人員和能適應深加工項目需求的技能人才,這恰恰正是射陽沿海產業發展的一大軟肋。因此,切實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以及產品的技術含量,是形成射陽沿海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集群和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總體上看,目前射陽縣產業和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在產業分工中缺少“話語權”,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賺取的僅是廉價勞動力的辛苦錢和自然資源的原始錢。而就我縣而言,創新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創新的需求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據調研筆者了解到,射陽縣過去一直引以為豪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環節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射陽新一輪的發展再也不是依賴拼空間、拼資源、拼政策。到目前為止,縣內企業缺工至少有1萬人。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創新驅動已越來越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強大力量。只有靠創新驅動,新興產業才能搶占制高點,傳統產業才能增創新優勢,企業才能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才能真正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射陽這塊熱土上的每個“細胞”,才能理念更新、體制更活、環境更優。
三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全面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所謂人才優先,就是把人才工作擺到突出的位置上來抓,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資本優先積累,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各地區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實力背后其實是科技實力,科技實力的核心是人才實力,人才實力的競爭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的競爭。要全面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按照《射陽縣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依靠人才優勢打造科技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大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通過發展本土教育、組織外出培訓等多種形式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鼓勵外地院士、教授和各類創新型人才來我縣開展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科技咨詢,加快打造一支創新型人才隊伍。實施“適用人才培養”計劃,利用明達學院、縣職教中心等優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確保為新特產業發展培養一批技能型人才。加大激勵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機制,努力開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通過在工作和生活上關心、愛護人才,努力形成廣開渠道引進人才、千方百計培養人才、下大力氣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在蘇北率先建成創新型縣份,在長江以北率先建成人才強縣。
2、轉型升級拓空間 ,科學發展謀未來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還沒有整體性突破,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沒有實質性提高,這種發展方式與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為此,必須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依托產業集聚區拉動經濟發展,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聚集”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階段,“聚集”效應是產業優化升級的內在動力。一定要把高新技術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把產業集聚區作為發展的大平臺來加快推動。在產業集聚中強化選資引智,實現產業提升的倍增效應。
其次,要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圍繞產業提升和產業鏈形成來抓項目、抓推進。要把高新區和產業集聚區等大平臺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努力建成轉型升級示范區、科技創新引領區、綠色發展先行區、體制創新實驗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把培育和集聚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作為轉型升級的先導工程,切實做到“引得進、穩得住”,要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今年以來,我縣經濟開局良好,但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面對當前要素支撐趨緊、企業成本上升、需求拉動乏力等困難,我們必須把結構調整作為實現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切實在發展方式轉變上下真功夫、花大力氣。要抓好資金、電力等要素保障,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用電難;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一手抓“騰籠換鳥”,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三要構建以特色產業鏈條為核心的循環經濟體系,打造資源、產業和產品多層面聯動發展的循環型產業格局,形成以“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為主線的開發模式,促進資源、產業、產品和企業間的相互融合和銜接,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帶動向主要依靠多元化支柱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拉長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利用現有龍頭企業中,大力推進產業招商,全力主攻機械、能源、農產品加工三大優勢產業,提升紡織、造紙兩大傳統產業,走出特色產業培育之路,放大能人大戶的典型示范效應,以農民為主體、鎮村干部為主力,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設施栽培、立體種養”的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二、搶抓機遇,彰顯活力,以特色優勢打造沿海產業轉型升級新亮點
1.加快產業轉型崛起,全力破解發展難題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轉型升級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兩個字上下功夫、見實效,這既是著眼于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是增強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射陽沿海產業要打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升級轉型和形成產業鏈之路。要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既要培育和引進新興產業,更要重視在現有基礎上對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轉型不是推倒重來,而是一個整合、提升、深化、創新的過程,是發展之發展。
其次,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江蘇沿海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地處蘇北沿海開發最前沿的射陽縣就要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要緊緊抓住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深入開展“提檔升級年”活動,引導相關部門在破解體制、人才、環境等瓶頸問題上合力作為,為轉型崛起排除阻力。
三要在實施“人才強縣”戰略過程中,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觀念,積極營造環境條件,盤活人才。“十二五”期間,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人才強縣之路,既為轉型跨越提供重要支撐,又為長遠發展構筑戰略優勢。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開放人才觀,重點引進培育行業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素質適用人才,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積極引導人才向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聚集,推動人才與項目對接,與產業互動,形成以產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裂變效應。要突破關鍵技術,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強化緊缺技能型人才培養,打造享譽長三角的“人才特區”。
2.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越是政策有利,越要搶抓機遇、捷足先登。要建設產業升級、實力倍增的新射陽,就要圍繞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現代高效農業為基礎的產業格局,打造長三角北翼具有明顯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射陽已站在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兩個國家戰略的交匯點上,隨著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為發展新射陽縣域經濟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縣域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我們一定要繼續堅持“快增”與“快轉”相結合,全力打好產業升級這場硬仗,真正在發展中轉方式,以轉方式促發展。
其次,要實施臨港物流園區、射陽河口旅游風景區、縣城西南市場集群等5個重點服務業集聚區,致力打造長江以北縣級金融寶地、華東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和中國東部沿海濕地旅游勝地三大服務業特色品牌。精心打造丹鶴海鹽白色旅游、寺院廟宇金色旅游、生態濕地綠色旅游、河海風光藍色旅游、華中工委紅色旅游的“五彩繽紛”特色旅游品牌。強推“三大載體”建設,加快建成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國家沿海設施蔬菜基地等20個現代高效農業重點工程,持之以恒地實施“特色強縣”戰略。
三要始終堅持“兩手齊抓”,一手抓設施栽培,一手抓面上結構調整,著力做大中藥材、大蒜等五個特色產業,將發展規模養殖作為現代高效農業的突破口來抓,著力打造全省“漁業第一縣”、“畜牧業先進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后勁,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實踐證明,特色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越是競爭激烈,越要錯位發展、以特取勝。 針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態勢,射陽縣只有依靠自身優勢,實施差別發展,形成錯位競爭,揚長沿海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港產聯動”,才能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沿海開發模式。
三、突出重心,提高質效,以深化結構調整來推動射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堅定不移調結構,千方百計促轉變
調結構、促轉變,這既是時代的需求,更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一定要按照“聚焦沿海、突破港口、主攻項目”和我縣沿海發展三年綱要的總體要求,培植主導產業支撐結構調整。同時,積極提升高端紡織、生態造紙兩大傳統產業,高端紡織著力引進先進設備,推動新上高檔面料、特種印染、品牌服裝項目。造紙產業重點是全部淘汰草漿造紙,抓住機遇再上一批新的造紙項目。當前要按照有規劃、有載體、有龍頭、有品牌的“四有”要求,提升產業規劃層次,彰顯產業園區特色,招引龍頭領軍企業,實行信貸、土地、財政等要素資源傾斜,集中優勢力量爭創國家級、省級產業品牌,通過特色產業的壯大,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
其次,要發展龍頭項目帶動結構調整。大力開展“產業招商攻堅年”活動,把招商引資的著力點放在規劃招商、產業招商、活動招商、以商引商上。積極推進與上海、蘇南共建園區,力求有實質性的成果。堅持多元發展深化結構調整。按照“效益提高、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要求,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同時,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逐步優化全縣稅源結構。推動科技創新引領結構調整。
三要堅定不移加快結構調整,全力推進快增快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面對我縣經濟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的狀況,實施服務業提速,強推高效農業拓展,全力推動工業做強、服務業做大、農業做優,三年時間機械裝備、紡織染整、生態造紙、生物食品四大特色產業格局初步形成。要積極培育城鄉市場促消費。規劃建設港口、道口、縣城等現代物流園區,加快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特色商業街區,加快富民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全力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加快發展房地產業促消費。繼續實行建房購房激勵政策,引進更多實力強的開發商,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廣泛吸引農民進城居住。
2、全力以赴保增長, 同舟共濟促發展
我們說“保增長、促發展”是一對連帶關系非常緊密的概念,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保增長”就是要調增量、挖潛力、增速度、抓效益,確保即期任務、即期目標的完成。“促發展”就是要通過加大投入,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加快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奠定我們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其次,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持續的發展,必須繼續毫不松懈地做好保企業、保增長工作,推動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保增長。繼續以深化“兩提一擴”為抓手,力促益海糧油、農墾麥芽、奧泰重工等重點企業滾動投入、持續擴能,全力支持德威爾、氟源化工、豐源生化等企業擴能升級或退城進區,進一步加大對重點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扶持中小企業多產多銷保增長。
三要加強市場開拓和要素協調,加快新品開發,拓展營銷渠道,對尚未盤活的閑置廠房,實行分類推進、限期盤活。繼續高頻度組織銀企“一對一”活動,積極向上爭取信貸規模,全方位支持企業發展,全力推動保增長目標的實現。 總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是一條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量到質、由粗放到集約、由傳統到現代的科學發展之路。我縣只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圍繞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基地化、優勢產業品牌化,按照抓增量把握質量、調存量把握節奏的要求,突出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轉型升級。以招商選資調優產業結構,以企業轉型調優貿易結構,以扶優扶強調優企業結構,以整合共享調優園區功能結構。才能搶占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精彩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