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淮河生態經濟帶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出海大通道,是面向日韓和太平洋開放前沿地帶。設立淮河生態經濟帶,有利于建設淮河生態文明示范帶,有利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先行帶,有利于形成內河經濟協調發展試驗帶,有利于打造東中部互動合作發展帶。文章以流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切入點,以促進淮安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系統調查與分析沿淮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需求,研究提出淮安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定位和開發空間布局,研究構建淮安沿淮綜合交通體系構建,為強化淮安在淮河生態經濟帶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發展;影響
淮河生態經濟帶以淮河干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范圍,跨越五個省份,規劃面積24.3 萬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之間,橫跨豫、皖、蘇、鄂、魯五省,地域廣闊,人口密集,是我國未來區域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已成為國家一項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準,標志著淮河生態經濟帶進入快速發展期。
一、淮河生態經濟帶總體戰略定位
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范圍包括5省25個市3個縣。
規劃提出以千里淮河黃金航道和陸路交通為紐帶,促進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集聚,將形成“一帶、三核、三樞紐、多節點”的空間開發格局,有利于帶動流域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其中,規劃對淮安城市的定位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城市和重要樞紐。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地處蘇北幾何中心,歷史上的淮安府曾管轄蘇北大片區域,明清時期淮安是全國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糧儲運中心和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具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堅持工業化、城市化“雙輪驅動”,堅定不移地推進大交通、大產業、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等“五大建設”,全市綜合實力得以持續顯著提高。從當前淮河干流沿線城市發展來看,淮安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三核中最重要的一核,是實現淮河入海航道與港濱海港區、鹽河航道與連云港港區“無縫”對接的重要樞紐,未來將發展成為通江達海的現代物流中心、以現代煤鹽化工為主的新材料基地、包括精密電子設備制造在內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綠色食品工業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等五大中心,在淮河生態經濟帶中起重要“龍頭”引領作用。
二、淮河生態經濟帶對淮安的機遇和影響分析
淮安地處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核心地區,長三角城市群成員,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東北接連云港,東南接鹽城,南接揚州,西南鄰省會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連宿遷。鄰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區位優勢獨特。
(一)淮河生態經濟對淮安的戰略機遇
在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的關鍵時期,淮河流域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在顯著提升,后發優勢帶來增長潛力巨大。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建設,不僅可以填補淮干流域國家戰略空白,而且也為淮安乃至蘇北地區的振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淮安處在淮河生態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一帶一路”最便利對接的交匯點和關鍵區域上,是淮河生態經濟帶較為便捷的出海門戶,具有為淮河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區開拓國家市場,以及為海外進軍淮河流域內地銷售市場提供服務的良好條件。
(二)淮河生態經濟對淮安的重要影響
一是加快淮安融入“一帶一路”,為江蘇沿海開發和蘇北新一輪發展拓展廣闊腹地。淮河橫貫東中部,連接沿海與廣袤的內陸。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開辟一個支撐腹地,有利于淮安融入多個國家戰略,打造淮安經濟新增長點,形成更高水平、更寬領域開放格局。
二是提高區域均衡發展水平,加快淮安與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同志明確要求江蘇“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加快蘇北地區發展,提高區域均衡發展水平”,為淮安新一輪發展指明了方向。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建設,將帶動一大批重大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擴大內需,帶動多個行業盡快擺脫經濟下行的壓力,有利于擴大東西雙向開放,優化投資硬環境,推動供需兩側協同改革優化,對淮安保持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強化淮安在淮河流域開發中的樞紐地位。淮安地處淮河下游,是蘇北幾何中心,是淮河生態經濟帶核心城市和重要樞紐。通過建設沿淮鐵路、高速公路、運輸管道網絡和國際航空運輸體系,進一步凸顯淮安區域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地位,有利于淮安在更高起點、更大平臺上開放開發。
四是促進沿淮流域資源、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流動,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淮河流域內的幾個省份山水相連,資源結構互補性強,經貿往來合作已十分密切。淮河中上游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能源、礦產、生態和農業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而下游珠三角地區則具備雄厚的資金、技術競爭力。近幾年來,在高鐵、高速公路、內河航道等貫通后,上中下游之間的產業互動越來越緊密,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支撐條件更加完善。
三、淮安淮河生態經濟帶經濟建設路徑
從全流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視角,研究淮安主動參與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產業發展與改造提升、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經濟技術開發園區建設、淮河流域共同市場建設等發展思路和路徑。
(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1. 交通運輸通道網建設
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戰略機遇,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吸引國內外知名快遞企業、航空運輸企業入駐,集聚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資源,提供完整的一體化綜合物流服務。進一步集聚集約打造空港經濟,形成示范效應,發展具有臨空經濟特色的產業集群,推動淮河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繼續搶抓國家、省、市加快水運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聚焦補齊短板,深入推進淮安航道規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