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對我國高等學校的預算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框架的設立展開了探索,對指標內容的確定提出了舉例,分析了預算管理績效評價實際運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以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
[關鍵詞]高校績效評價;預算績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等教育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的要求,并提出“改進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績效評估,進行動態管理”的指導方針[1]。“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中所列示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62.01億元,比上年的38888.39億元增長9.45%。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于教育的經費等)為34207.75億元,比上年的31396.25億元增長8.95%”。2017年全國生均一般公共預算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8506.02元,比上年的8067.26元增長5.44 %。”教財〔2018〕14號[2]。我國逐年增加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但如何在資金規模總量增加的基礎上,改變高等教育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資金使用效益低、績效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現存的諸多問題,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痛點。一方面,高校預算經費存在缺口,另一方面,財政零余額賬戶支付進度完成較困難,普遍存在著高校資金不足與預算執行進度緩慢的矛盾。高校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效率,各專業發展、各學科建設的不均衡性等問題凸顯,高等學校內部資源配置的量和質都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因此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對高校預算管理績效進行科學的評價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學的高等學校預算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我國教育實現追趕超越的目標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由大變強”轉變的必經之路。
陜西省財政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創新預算管理方式,全面實施績效管理。
根據實施意見,“陜西省財政廳計劃用3至5年時間,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創新預算管理方式,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使用效益以及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強化績效評價結果應用,構建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轉移支付掛鉤的“三掛鉤”機制”[3]。
一、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績效評價的原理、方法及運用,并對如何構建績效評價體系提出了研究結論。羅馬尼亞學者Victor Munteanu 和Narcisa Andrei-Coman認為,生均經費受高校的發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經費的結構決定。從生均經費的角度,可以提升教育資源的資金使用效益,以及改善現有經費結構的不足。并對該國的高等教育的預算收支效益進行了評估[4]。馬來西亞學者Aziz運用帕累托最優的分析方法構建了數學計算模型,分析了大學的預算分配與執行[5]。蔡艷艷,劉志新從教學、科研、預算執行、財務、資源配置等七個維度,構建了高校預算管理績效的評價體系[6]。陸媛提出在將我國高校戰略目標劃分為教學績效、科研績效、自籌能力績效等六大層次的基礎上,選擇21個KPI,構成表達高校預算績效指標體系[7]。
國內目前的實施情況為,經過對陜西省內高校的調研,陜西省內部屬院校如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省屬高校如西安理工大學等都結合本校實際,相繼出臺了預算績效管理辦法。
二、高等學校預算管理績效評價指標內容的確定
以下是文章中運用到的理論基礎,以及該理論在高校預算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選取中的應用。
(一)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理論是現代公共財政體制的基礎理論。公共產品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根據公共產品的特性定義:非排它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競爭性,因為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教育成本增加的邊際成本不為零。
(二)委托代理理論
高等學校預算表現的是一種多重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第一層級:社會公眾與政府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第二層級:財政廳、教育廳與高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在這一層的委托代理關系中,財政廳、教育廳等政府主管部門作為高校國有資產產權的代表,將高校的管理權委托給高校。第三層級:高校內部形成的學校、學校內部機構、項目負責人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在高校的委托代理鏈條中,存在多重代理事務,由于信息不對稱、各層級效用函數不一致和權力不匹配等問題,再加上高校職能的特殊性(存在外部性等特點),高校在預算管理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道德風險問題和逆向選擇問題。
(三)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是指與組織相關的、與組織的活動和行為具有利害關系相關性的個人或組織。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劃分可以根據研究的角度自行選擇劃分,文章在綜合其他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結合高校績效預算實際,將高校的利益相關者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1)教師、學生。(2)高校上級財政部門、事業單位、企業、捐贈者以及其他學校與學校存在經濟往來的個人或組織。(3)高校上級監管部門(教育廳、審計廳、稅務局)、媒體、社會公眾。對高校利益相關者的選擇區分和對應利益糾葛的分析,對于高校厘清各級預算管理關系、明確各層級責任大有裨益。因此在高校預算管理績效評價研究中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將使得績效管理在高校的預算編制實施中更具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