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科技發展的現在應該如何加強對金融的監管制度呢?現在的會計應用新措施有哪些呢?什么樣的會計政策是現在所需要的模式呢?本文主要從金融監管與會計政策的關系和金融監管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分離以及金融監管政策與會計政策協調應用還有金融監管與會計政策協調發展的對策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金融經濟學研究》,《金融經濟學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金融經濟學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金融經濟學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金融經濟學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會計政策一旦與金融監管政策分離,肯定會讓會計政策的運用以及會計準則的制定的獨立性大大的提高,讓會計目標在會計政策中得到更好的體現。然而,獨立性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會計準則體系能夠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指導,覆蓋到社會經濟的所有方面。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一定會使得社會經濟中的所有參與者的利益訴求得到權衡,實質也就是保證中立性。之所以要保證會計政策的獨立性,是需要在最大限度下,保持中立的立場,大力協商和溝通某些會計問題的矛盾,促使監管者跟實業界能夠很好的溝通交流,實現雙贏的效果。例如如果活期存款的會計處理產生分歧,套期會計處理產生分歧,負債公允價值計量產生分歧,搜采用的公允價值計量的性質產生分歧,在制定會計準則時,需要加大與金融監管當局的交流,希望能得到統一合理的意見,消除雙方的分歧。
關鍵詞:金融監管,會計政策,經濟論文
Abstract: accounting policy once separated from financial regulatory policy, will certainly make use of accounting polic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oost, make accounting objectives be better reflected in the accounting policies. However, independence is relative, not absolute.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to guide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cover all aspects of social economy. To formulate the proces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will make all the participant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e weigh, essence is to ensure neutrality. To ensur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ccounting policy, it is need to under the maximum, the neutral position, strong negot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ome of the accounting problems of contradiction, encourage regulators can very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ndustrial achieve win-win results. Divergence if current deposit accounting, for example, the hedging accounting, liabilities,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search using the fair value of the nature of the disagreement, in formulat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need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hope to get a reasonable opinion,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Key words: financial regulation, accounting policy, the economic papers
一、金融監管與會計政策的關系
(一)金融監管與會計政策之間互相影響 會計準則屬于會計政策的一部分,兩者的變化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進一步影響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監管機構為了應付會計政策的變更所產生的影響,必須變更相應的監管政策,才能夠使得監管措施能有效實施,從而使得金融市場趨于穩定。一旦改變會計政策,會影響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進而對會計政策的制定加以干預。
(二)金融監管體系中包括了會計標準 會計標準是編制財務報表的微觀標準,是用來指導會計信息處理的重要原則,從而構成了會計政策的重要部分。企業在對會計信息進行處理時,需要使用會計標準,同時在進行金融監管時,相關部門也要參考會計標準。金融監管機構在進行企業監管時,金融監管的目標不同于會計政策的目標,金融監管部門并不能夠從財務報表中獲得企業的相關監管指標,金融監管部門要想獲取全面有效的監管數據,不得不在一些會計標準下,有效的處理企業的財務數據。而金融監管部門參考的會計標準會對監管指標產生重要影響,從而金融監管體系中包含了會計標準。
(三)會計政策依賴于有效的金融監管 根據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體系情況分析,可靠并且透明的會計信息是金融監管活動有效監管的前提。在對會計目標進行分析時,我們可以知道內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都是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而外部使用者正好包含了金融監管部門。金融監管部門要想對企業的財務現狀加以了解,需要參考企業的財務報表,使得監管辦法取得應有的效果。借助于有效的會計政策,才能夠產生出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進而保證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因此完善并且合理的會計政策決定了金融監管的效率。
二、金融監管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分離
(一)會計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分離的必要性 不同公司的財務報表具體的針對對象不同,相應的會計目標也會產生很多的差異。不管是對內部使用者還是外部使用者來說,需要把握唯一的會計目標本質要求,提供符合標準的財務報告格式,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能夠在財務報表中得以反應,體現出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以及財務狀況,從而將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反應出來。金融活動中所面臨的風險是金融監管的客體,因此金融監管的目的就是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降低金融風險。金融監管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審慎性,金融監管的前提是需要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因此首先需要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如果金融監管的目標不同于會計目標,則金融監管政策必須與會計政策相分離。因為兩者面臨著不同的矛盾與沖突,同時雙方的目標并不能融合,因此金融監管政策跟會計政策面臨著不同的選擇。要是兩者不能夠分開,其中一主體采用對方的合法內容,這樣會對自身的目標實現產生嚴重的影響,更嚴重的可能會對兩者的目標完成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只有將金融監管政策跟會計政策相分開,才可能使雙方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金融監管政策與會計政策分離的經濟后果 (1)分離對會計政策的影響。一是分離可以保證會計政策的選擇獨立性以及制定會計準則。如果能脫離出金融監管政策的管制,則財務政策的獨立性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證和提高。分離之后,金融公司需要參照會計準則的規定,獨立的編寫出財務報表,將金融公司的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公開全面的反應出來,從而可以讓投資者借助于財務報表對公司的目前經營狀況如實的了解,最終將會計目標表現為客觀性與公允性。依據監管的要求和目標,金融監管機構需要擬定并及時更正相應的監管條例,時刻提醒金融公司上報獨立的監管報表,從而讓審慎性監管的精神得到極大的反應。兩種政策分開執行其相應的權利與義務,不打擾對方的目標實現情況,從而能夠極大的讓監管機構放棄對會計政策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干涉。
二是分離可以加大會計的透明性。監管政策一旦與會計政策分開,商業銀行需要在新的會計準則的要求下,根據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方法對貸款的減值進行確定,換句話說商業銀行確定的資產減值損失就是貸款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能夠回收的金額。這種方法可以使商業銀行按照任何一項貸款業務的潛在風險,對相應資產的真實情況加以明確,可以將長期的按貸款余額對準備金進行計提的常規打破,更重要的是銀行的財務報表可以將公司的準備金計提情況以及內部的資產質量高低如實的進行反映。這樣必然會加大財務信息的透明性,使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的真實情況加以了解,加大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最終使監管部門可以根據銀行提供的真實財務報表對其開展有效的監管。
(三)分離后改變會計政策進而影響監管資本 (1)分離會影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一般來說,如果加大會計資本,則肯定會加大監管資本,但是并不能保證所有新增的資本都是合乎規定的。借助自身的經營,銀行可以實現相應的利益并使其增加的監管資本得到認可,如果資本的增加是由公允價值的變動引發的,則不一定能得到認可。公允價值變動不能夠對銀行吸收損失,抵抗風險提供幫助,只能引起未實現盈利的變化。更嚴重的是,公允價值變動會使銀行風險加大,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并且在對各個風險加權資產進行計算時,需要將其從賬面價值重扣掉。所頒布的新的會計準則會讓商業銀行能夠獨立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從而嚴重影響資本充足率中的風險性金融資產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分離會影響償付能力監管。運用公允價值時,會對金融監管體系的償付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認可資產減去認可負債即為償付能力中的真實資本,在對資產的風險性和流動性加以考慮的基礎上,監管部門需要設定認可資產的比例跟范圍。認可資產的流動性會因為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產生變化,同樣認可資產的風險以及數量也會隨著公允價值的變化而變動。
(3)分離會影響凈資本監管。運用公允價值會計時,會對計算證券監管體系中的凈資產產生重要影響。在證券公司的凈資本前提下,對所有資產的風險性加以改變,最終得到了證券體系中的監管凈資本。運用完公允價值的計量情況后,公允價值一旦發生變化,一定會使得證券公司的所有的資產數量變化,甚至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將所有資產的風險性進行增大。
三、金融監管政策與會計政策協調應用
(一)協同理論的具體規定 (1)自組織內容。自組織區別于其他的組織。自組織具有自生性和內在性,根據某個特定的規則,其各個子系統可以形成相應的功能或者是結構,并不需要外部的指令。然而他組織的組織能力以及組織指令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外部的系統。這樣,自組織的內容就可以解釋一些內容,說明通過大量的子系統相互協作,在一些外部物質流、信息流以及能量流輸入的前提下,可以形成全新的功能有序機構或者是相應的空間。
(2)伺服內容。伺服也就是子系統的行為由序參量影響,慢變量影響快變量。系統內部的不穩定因素與穩定因素互相制約,從而生動刻畫出系統的自組織情況。這內容的根本在于對邊緣線上的系統如何進行簡化加以規定,緩慢增長的組態會影響快速減退的組態。這樣在靠近臨界點或者是不穩定點時,很少的某些序參量也就是集體變量確定了系統的實現結構或者是動力學原理。序參量需要對全局情況加以掌控,對整個系統的瞬息萬變產生影響,最終對系統的演化產生重要影響。
(3)協同效果。在雙方互相協同的情況下,開放性的復雜系統會讓所有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最終得到整體或者是集體的效果。無論是社會系統還是自然系統,都具有協同效應。系統要想形成有序的結構需要借助于協同效應。這種效應可以在某種混亂的情況下產生穩定的結構,讓系統在沒有次序的情況下變得有秩序,讓系統在某一臨界點上發生協同作用,從而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解釋出自組織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二)協同效應給監管政策和會計政策協調發展的啟示 由協同效應的相關內容可知,系統內部的所有組分或者是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決定了系統是否具有協同效應。要是在整體系統內部的環境、組織、人等所有的子系統成分可以根據共同的目標加以努力合作,進行相互的配合協調,則合力的效果一定會大于兩者單獨起作用的效果。在競爭激烈、難以預料、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下,現代管理給企業的生產方式產生重大的挑戰,需要企業大力提高其服務跟生產能力。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企業需要借助所有的力量,對內部各個子系統的關系進行協調,彌補自身的缺陷,提升其競爭能力。
協同理論中的自組織理論將系統如何從無序變為有序進行了解釋,在現代化管理下,系統內部要想將自身的無序不穩定情況變為有序的穩定情況,需要通過自組織這一途徑,完成自身的發展已經自我實現。而自組織過程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滿足一些基本的前提。第一,必須擁有非線性相干性的管理系統,減少內部消耗,各個子系統相互幫助,對自身的功能效果充分的發揮出來;第二,必須擁有開放性的管理系統,確保系統具備發展和生存的潛力,能夠跟外界進行信息、能量以及物質的交流;總的來說,在協同理論的指導下,現代企業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對金融監管政策和會計政策進行協調發展。
四、金融監管與會計政策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改變會計政策的發展 (1)加大研究銀行貸款的公允價值計量。銀行業是我國金融行業的主要部分,在銀行信貸的支持下企業才能夠實現融資的需求,為了能夠讓審慎和公允得到很好的平衡,金融監管機構以及會計政策制定當局需要高度關注撥備政策以及銀行怎樣對貸款資產進行減值處理。在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指導下,需要采用公允價值對交易性貸款進行計量,讓銀行的貸款資產擁有相應的公允價值選擇權力,并在銀行日常的表外披露中,大力披露公允價值的計量貸款。雖然我國在實現銀行的公允價值計量上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并沒有發達的金融體系,但是還是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大力提高國內計量銀行貸款的能力,實現計量公允價值的目標。
(2)加大會計準則的審慎性和前瞻性。確保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實性是會計政策的目標,在新的會計準則規定下,編制財務報表時金融機構需要將會計目標充分體現出來,同時在制定會計政策時,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會計準則的審慎性和前瞻性。在資產的計量以及損失的確認上,金融機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從而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讓金融結構進行財務報表作假。舉例來說,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的規定下進行銀行貸款的減值準備,銀行決定了未來的現金流量金額,從而在利益的驅使下想要多多提取貸款減值,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銀行可能不提或者是很少提取貸款減值。從而,制定會計政策的相關機構需要加大會計準則的審慎性和前瞻性。
(3)與金融界加強協調以及合作。在金融公司財務報表的前提下,會計政策跟金融監管政策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企業在當今社會需要具備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會計政策跟監管政策需要具備密切的聯系。在兩者的發展情況來看,需要將會計政策制定者跟金融監管部門進行密切的協調合作。會計界跟監管機構必須進行密切的合作和溝通,不然的話,無論是會計政策制定者還是金融監管當局,只要一方發生某一舉動,一定會嚴重的影響整個的社會經濟。
(二)金融監管發展建議 (1)加大財務報告的利用程度,提升金融監管水平。在2007年后,由于重視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慢慢的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為了能夠讓金融公司提高其會計信息的可信性和透明度,制定會計政策的機構引入了再保險合同準則、原保險合同準則、金融工具準則,并在新的準則中加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性質。改變這些會計政策,必然會讓金融機構中的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和透明性得以提高。金融監管機構在對會計政策的變化加以重視的前提下,對會計政策的變化所產生的效果加以充分的利用。如果會計政策發生變化,則一定會使得金融機構的財務信息質量得以提升,從而金融監管機構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提升對金融機構的了解,對金融機構的財務信息進行充分的利用。同時,需要掌握金融機構的先進流量、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改變原來的監管政策或者是最新的政策,找出可能的風險點,讓監管措施能夠有效的實施,讓金融市場的穩定得以維護,金融監管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國民經濟能夠健康長遠的發展。
(2)對會計準則產生的金融監管不利影響進行應對。在充分考慮會計政策的變化下,金融監管部門特別是金融公司需要特別注意新的會計準則實現會對金融監管指標產生哪些重要影響。針對產生這些影響的原因,金融監管機構需要進行深刻的總結、分析,修改相應的監管規定,并確定能實現監管目標。第一、修改資本充足率的某些規定。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計算時,需要在核心資本中加入資本公積項目,在引入計量公允價值的性質后,新準則要求在公允價值的變動下,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產生的無法實現的損失需要在資本公積中加以明確。中國銀監會在《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修改中,進行了下述變化,將法律第十二條第三款修改為,附屬資本包括了長期次級債務、重估儲備、混合資本、一般準備、可轉換債券以及優先股。同時增加了新的一款作為第四款,可供出售的債券公允價值如果發生正向變動,可以由之前的計入所有者權益改為計入附屬資本,同時計入的比例不能夠高于正向變動的一半,需要從附屬資本中,對公允價值的負向變動進行全額扣減。在對資本充足率進行計算時,商業銀行需要將可供出售的債券公允價值,在計入資本公積時,從核心資本中轉到附屬資本中。雖然這些新的規定將公允價值變動下監管資本的影響進行了相應考慮并加以明確的規定,然而個人認為應在核心資本中,對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動金融全部扣除,而且不能夠將其轉入附屬資本。原因在于,公允價值變動只能產生暫未實現的損益,會提升銀行的經營風險,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重要的危害。第二、修改實際資本的某些規定。對于被保險公司所認可的資產比例以及范圍,保險監管機構需要做出相應的修改。償付能力在保險監管體系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保險公司將實際資本作為抵抗風險吸收損失的保障。對運用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后,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可能會嚴重減退,相關的資產價值可能會劇烈或者是頻繁的變動,因此保險監管部門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以及跟蹤制度,建立可以被認可的動態調整機制,對保險資產的風險程度以及投資渠道加以了解,從而能夠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充分及時的反映,消除公允價值變化對于金融監管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公司取得預期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