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國同時也是機遇,從長期看,不管現在遇到多少困難,仍要看到中國未來仍然充滿著復興的機遇。當前而言,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
關鍵詞: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中國經濟
所謂金融危機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一一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基于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從全球通脹升溫不止到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國際金融危機,許多國家都面臨美元流動性問題, 探討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金融資產和實體經濟將產生的影響 意義重大。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1.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領域的影響
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已導致全球經濟三大引擎美國、日本、歐盟的經濟陷入衰退,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領域影響有限,主要由于我國金融領域相對封閉,具體表現在—些金融企業投資損失,如商業銀行持有的房利美、房貸美等美國金融機構發行的次級債出現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中國平安持有的富通公司股票由于該公司損失慘重瀕臨破產,股價跌幅90%多,造成帳面虧損150億元’中信泰富、江西銅業、中國國航等公司與投資銀行簽定的金融衍生產品合約面臨巨額虧損。
2.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雖然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領域影響有限,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開始顯現,GDP已出現較大下滑。近幾年我國經濟出現局部投資過熱,通貨膨脹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國家為保證經濟平穩、健康、快速的增長,加大了宏觀經濟調控的力度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由于宏觀調控政策的滯后性,今年偏偏又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引發的經濟危機,在二者的合力下,我國沿海出口型企業由于缺乏資金和國外定單流失出現了大批倒閉現象,失業人數突增。由于我國近幾年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和世界經濟—體化各國聯系日益緊密,我國經濟增長對出口依存度比較大,外部經濟的不斷惡化和外需急劇減少使出口企業正經歷寒冬。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證券市場也深幅下跌,上市公司的利潤出現明顯的下降。鋼鐵、電力、航空等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
從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CPI、PPI等數據來看通貨膨脹壓力不斷減輕,但同時我們又面臨通貨緊縮。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內需這時則異常重要,政府為保經濟增長,不失時機的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擴大內需,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同時使用積極的財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增大政府支出和轉移支付,企業增值稅和燃油稅改革等措施,利率的連續下調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資金和產業政策傾斜。這一系列措施的出臺也得到了證券市場的積極回應。隨著投資項目的實施,消化企業庫存擴大新增投資國民經濟會扭轉頹勢重新走上正規。
二、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改革提供了機遇
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國同時也是機遇,從長期看,不管現在遇到多少困難,我認為在當前形勢嚴峻的時刻,仍要看到中國未來仍然充滿著復興的機遇。當前而言,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來說,是機遇大于挑戰。從比較長的時間來看,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機遇,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抓住機遇。
1.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改變提供了重要機遇。
大家知道,我們的經濟結構很不平衡,是高儲蓄,低消費。而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恰恰給我們制造了改變這種狀況的歷史性機遇。這話怎么說?回顧一下從1978年年底改革開放以來到今年,是整整三十年,當時在“文革”十年動亂剛結束,我們不知道怎么“脫窮”。我們沒有從書本出發,沒有從教條出發,只是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特征,從實際出發,沒有其他辦法,“逼出來”搞了改革開放,逼著想各種辦法,要富國強民,要致富。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們的人均GDP已經達到兩千多美元,今年底中國GDP有望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三十年積累了大量的經濟實力和財富。13億人口的國家長達30年,GDP以年均9.8%的速度在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
今天,以美國金融危機為轉折,中國經濟的負面問題也全部出來了,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此路不通了,經濟增長必然下滑。這是壞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著我們要與傳統思維決裂。過去是政府文件強調、號召要走內需道路,這次已不是文件的號召,而是嚴峻的現實“逼”著我們必須這樣,這是唯一的出路,要想盡辦法。第一次是逼出來搞改革開放,不管白貓黑貓,首先要致富。這一次是逼著要發展中國的消費市場,這意味著才會有長久、可持續的致富。我相信在這樣一個歷史機遇面前,會遇到各種以前想不到的困難,但是處理好,會逼出一個新的經濟格局,會逼出一個和大國經濟體相應的大國消費市場,會逼出一個和大國經濟體逐步相近的經濟結構特征。當然,這需要時間。估計明、后兩年世界經濟最好的可能情景,是在衰退中復蘇,因此如果我們抓住了機遇,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到位,我們仍然可以保持相對比較高的增長。因此,這次逼著走內需道路和1998年強調內需道路又不完全一樣。今天當我們回顧1997年亞洲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進行評估時,可以發現,中國經濟在30年中發展最快的年頭是在亞洲危機之后,危機之后中國經濟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強大了。這次如果我們政策對頭,再過五年、八年來回顧美國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的影響,我相信會發現,是美國金融危機給了中國一次重大的歷史機遇,逼著我們走上了內需為主的格局,和初步形成了大國消費市場,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這不僅使我國經濟實力更加強大,而且使我們經濟結構更加合理了,從而必然會對世界經濟格局的進一步重塑帶來深遠的意義。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政策對頭。
2.為中國參與、重建國際貨幣體系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明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個三十年中,中國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個幾乎被人遺棄的孤兒。第二個三十年,1978年到現在,中國金融可以說是世界金融棋盤上的一只棋子,但是是被動的,是在不自覺地下棋。下—個三十年中國金融怎么走,我們原來并不很清晰,或者說認識是模糊的??梢哉f,這次以美國金融危機為轉折,中國金融下—個三十年的開始正好與世界金融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以來的約六十年周期相重疊。這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六十年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到今天已充分暴露無遺,已經讓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經濟不太平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11月15號結束的華盛頓世界經濟首腦峰會,標志了今后的世界將開始走上要重新完善和建立國際貨幣體系的新的歷史時期。鑒于中國前三十年財富實力的積累和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地位的微妙變化,現在世界需要我們參與國際貨幣體系的改善,而中國經濟進一步的發展也必然與原來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沖突和矛盾,在沖突和矛盾中又必然要求我們采取與現行世界上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樣的改革策略,因此,需要有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的知情權和話語權。簡單說,是世界需要我們參與,同樣,我們也需要參與。這正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第二個重大歷史機遇的開始。我們政治上不當頭、不稱霸,并不意味經濟上就是無所作為、鼠目寸光,并不意味經濟上就不需要培養“經濟領袖”的意識。抓住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歷史機遇,恰恰是中國經濟今后又—個三十年健康發展的需要和保障。
而且,我也認為這兩大歷史機遇又是相輔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經濟體結構特征發展的歷史機遇,可以增強我們參與國際貨幣體系重建的話語權。同樣,不失時機地抓住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歷史機遇,將會大大有利于我們在邁向成熟經濟體結構轉化中,減少國際間的摩擦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