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農村金融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市民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金融地位越來越重要,改革越來越迫切,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作為服務農村金融的中堅力量,農村信用社如何在服務“三農”、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尋求一條適應自身發展方式,實現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擺在每個農信人面前的新課題。
農信社成立六十多年來,因農而生、依農而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營特色和品牌特征,如: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的宗旨和定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社,背包下鄉、貼近農民等優良傳統和精神,有力保障和推動了農信社不斷克服困難、發展壯大,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地方金融的中堅力量。當前,金融科技迅猛發展、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監管政策不斷趨嚴已成為銀行業新常態,歷經變革的農信社正面臨一場涉及體制、業務、文化層面的全面大轉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期,迫切需要進一步發展轉型,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從而促進農信社長期可持續發展。
明細市場定位,堅持服務“三農”。農信社應牢固堅持服務“三農”市場定位,始終姓“農”。 “三農”是農信社的生存發展基石,農信社根在農村、情在農民、命在農業,一生都與“農”字打交道。農信社必須摒棄厭農、離農的狹隘思想,把我們所從事的信合事業當做一項光榮的事業來抓,始終傳承信合文明,發揚吃苦耐勞、一心為農的敬業精神,堅持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做到知農、解農、為農。帶著感情走進農村,懷著深情面對農民,揣著真情支持農業上項目,背挎包、夾算盤,下農田、摸農情,聽農言、查農意,下地問耕、上門詢貸,打下與農民“魚水情深”、“一家情濃”的感情基礎,進而實現農村發展經濟、農民增加收入的和諧局面。
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網點優勢,農信社在省、市、縣、鄉(鎮)都有自己的機構,是營業網點數量最多、客戶群體最多的金融機構,保證了金融服務的全覆蓋。二是信貸審批高效簡潔優勢。農信社是多級法人體制,縣級聯社就是一級法人,基層信用社具有小額信貸審批權,這一點決定了在信貸工作流程和信貸審批上更為簡潔高效。三是感情優勢。近70年來,信用社廣大員工工作在農村基層,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客戶群體主要是農民,這是農信社的工作基礎,也是未來支農最重要的目標。
加大對外宣傳,樹立良好形象。大力宣傳農信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銀行理念,給他們辦實事,如辦理小額貸款、助學貸款等。同時應有樸實的服務姿態,給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在贏得老百姓的認可上下功夫。
認清當前形勢,堅持提質防控。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定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對資產利潤率、不良貸款比率、流動性比率、資產增值保值率等指標統籌兼顧,為農信社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更新風險防控理念,更新風險防控手段,更新風險防控制度,切實采取綜合有效措施,認真防范風險,有序釋放風險,持續加大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道德風險、操作風險防控力度,為改革深入推進提供穩定環境和安全保障。
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中間業務。農信社要在對市場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從客戶的實際需要出發,開發與自身相適應的服務新品種,同時對現有的分散的信貸業務品種進行整合,并重新設計完善其功能,從而叫響農信社的金字服務品牌,如可打造“綠色低碳”環保貸款、“強中手”社團貸款、“居家樂”保障性住房貸款、 “千里馬”汽車消費貸款、“獻愛心”下崗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等多個品牌,對每個信貸品種分別制定出管理辦法、操作流程、賬務核算辦法等,明確每一個品牌貸款的服務對象、辦理條件和程序、執行利率、期限、額度等,并推行制度公開、程序公開、操作公開。并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增強品牌的社會化服務效應,提高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有效信貸需求的增加。同時積極發展中間業務,不斷提高農信社盈利水平。
加大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持。發展仍需政策助力,信用社的發展仍需政策進一步支持。農信社作為企業,要積極尋求政府的關心關注,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針對農信社體制重心低、客戶層次低、人員素質相對低的現狀,仍需國家政策暖場,繼續減免稅收、給予貼息、扶持基金。另外由于歷史原因農信社形成的不良貸款,影響了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僅靠農信社自身難以解決,也需要國家再次幫助農信社處理歷史遺留不良資產,同時農信社自身也要提高農信社人員素質,通過以考促學、以培訓促學等方式來提高農信社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不斷拓寬業務領域,強化管理,提高利潤,以此化解農信社的不良貸款,從而輕裝前進。
推薦閱讀:農村信用社管理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