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基于滲透性、產品接觸性和使用效用性三個基本維度構建農村金融包容測度指標體系,采用變異系數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別測算中國30個省份2005-2018年農村金融包容指數,對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及區域差異進行綜合探析。結果表明:三大維度對整體包容性均有重要解釋作用,滲透性是基礎,產品接觸性是關鍵,使用效用性是核心;觀測區間內,中國農村金融包容性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仍處于較低發展水平;四大區域農村金融包容性呈明顯分化格局,東部最高,東北地區略高于中、西部但均位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總體地區差異存在縮小趨勢,但可能出現“中部塌陷”問題。因此,有效發揮金融服務需求、供給和監管三方協同作用,對于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 變異系數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農村金融包容指數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金融包容性發展旨在通過正規的金融渠道,有效、全方位地為包括邊緣化人群在內的社會所有階層提供合適、安全、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渠道,消除金融排斥,提高金融普惠性。農村由于金融基礎設施落后,農戶資信水平低,多數金融機構不愿向農戶發放信用貸款,即使發放貸款也需要非常嚴苛的條件,致使農戶的有效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自2005年引入普惠金融概念以來,提高金融包容性、消除金融排斥、促進金融發展一直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2015年12月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提出立足機會平等與可持續性原則,為金融服務需求者提供可負擔得起的有效金融服務。2017年7月,黨中央特別強調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 “三農”金融服務。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加快構建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目前,中國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水平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今后如何發展,值得關注、研究。
關于金融包容性的衡量,學界提出了多種不同方法,但尚未形成統一衡量標準。金融包容性指標體系構建涉及不同維度的多個指標。Beck 等(2007)選取銀行分行及ATM機的地理與人口滲透率衡量可獲得性,選取人均存貸款數、存款收入比和貸款收入比衡量使用狀況[1],該指標體系僅針對銀行服務,遺漏了其他機構的金融服務。Mialou等(2017)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對信用合作社和小額信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研究[2]。Sarma(2008)提出了包含滲透性、可用性和效用性三個維度的普惠金融指標體系[3],維度涵蓋較全面,得到后來較多學者的借鑒[4-7],但該指標體系每個維度僅包含一個指標,不能充分反映各國普惠金融客觀發展水平。Arora(2010)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兩方面改進,一是每個維度均采用了多個指標,二是考慮了交易便利性和交易成本[8];其他相關研究還加入了信息化、保險、易用性、交易成本和可負擔性等不同維度重構指標體系[9-12]。此外,田霖(2012)考慮到我國顯著區域差異,構建了包含農戶、企業和區域三個層面共16個指標的農村金融包容性指標體系[13]。Allen等(2016)基于個體和總體兩個層面構建了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標體系[14]。Kabakova和Plaksenkov(2018)從社會人口、技術、經濟和政治層面測算了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金融包容性指數[15]。綜上所述,盡管學者們構建的金融包容性指標體系各異,但均涵蓋信貸提供者和使用者兩方面信息。
在指數計算方法的選取上,部分學者選擇等權重法對所有維度和變量賦予同等權重[16],但實際中各維度指標對金融包容性的貢獻度有較大差異,等權重法會導致測算結果偏離實際水平。焦瑾璞等(2015)采用主客觀結合賦權的層次分析法,能夠較精確反映各指標貢獻度[17],但指標過多時會出現計算復雜、指標權重難以確定等問題。Dungey等(2018)采用多重對應分析和聚類分析評估現有金融產品的需求滿足程度[18]。Ahamed和Mallick(2019)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法測算了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差異[19]。客觀賦權法以指標本身區分度作為賦權標準,其結果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小,故現有研究主要采用客觀賦權法,比如因子分析[20,21]、主成分分析[22]、變異系數法[23]和熵值法[24]。
已有文獻的研究重點集中于城鄉總體金融包容性,而受到金融排斥的群體(如弱勢群體、邊緣人群等)主要集中在農村,學者們對于農村地區金融包容性的研究還不夠充分,具體指標的選取代表性不足,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完整性;沒有深入考量指標與維度的貢獻度,測算方法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指標選取和測算方法上加以改進,旨在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綜合指數以衡量農村金融包容性真實水平,以期在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環境下,科學客觀地測算各省市農村金融包容性并分析區域差異與存在的問題,為實現我國農村金融包容性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二、農村金融包容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維度設定與指標選取
遵循機構設置、服務提供是基礎,產品與服務的可及是關鍵,服務有效使用是核心的原則,選取滲透性、產品接觸性和使用效用性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其中,滲透性維度反映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和服務人員在人口與地理層面的覆蓋度,代表提供金融服務的基礎條件;產品接觸性維度描述居民獲得金融服務情況;使用效用性維度反映農村金融服務使用情況,共計十二個指標,均為農村金融包容性的正向指標(見表1)。
(二)農村金融包容性指數(RFII)的構建方法
1.變異系數法。
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適用于指標間存在較強相關性的情況。將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濃縮到少數幾個公因子中,消除原始變量間多重共線性問題,起到降維作用。以公因子的旋轉方差貢獻率作為指標權重,但提取得到的公因子的意義不能完全確定,且會損失一些信息。
推薦閱讀:國際金融學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