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網絡視聽產業是當今影響力最大的文化產業之一。網絡視聽產業規制的演變可劃分為初始規制、強化經濟性規制、強化社會性規制、多元化規制四個階段,規制促進了網絡視聽產業的規范化、創新化、優質化發展。政策規制應具有先導思維,對產業動態做出有前瞻性的預判,這是未來網絡視聽產業規制的重要發力點。
【關鍵詞】網絡視聽產業;規制演變;效果
推薦閱讀:《網絡傳播》(月刊)創刊于2004年,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中心主辦。以報道網絡傳播新聞動態、宣傳黨和國家的互聯網方針政策,總結引導網上輿論的經驗,研究網絡傳播規律為主要內容,是為互聯網管理及從業人員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務和理論依據的專業性期刊。
自1996年12月,中央電視臺國際互聯網站(央視國際網絡的前身)成立至今,中國網絡視聽產業的發展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網絡視聽產業在資本運作、市場調節、受眾參與的相互影響下,自身的邊界也因媒介形態的不斷拓展而模糊與泛化。根據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①隨著互聯網使用規模的擴大,網絡視聽產業必將迎來新的高潮。
從廣義上講,網絡視聽產業是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文化產業。如果以傳播載體為劃分,基于互聯網傳播的視聽業務都屬于網絡視聽產業的范疇。根據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發布的《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預計2016.8億,同比增長39%。②無論是從現實層面還是從理論層面,對于網絡視聽產業規制的演變與效果等問題,都有進行研究的必要性。
一、規制的演變
網絡視聽產業以生產基于互聯網傳播的視聽文化產品為基礎,是面向社會大眾的公共文化產業。網絡視聽產業的蓬勃、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自身遵從互聯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而且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務、內容監管、版權保護等方面發揮職能,規范引導。
(一)初始階段(1999-2002年)
1989年,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1994年,中國獲準加入互聯網,并在同年5月完成聯網工作。1999年10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出《關于加強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類節目管理的通告》,對境內的單位或個人利用互聯網向公眾傳播廣播電影電視類節目作出了規定。2000年2月,國務院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將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分別實施許可制度和備案制度。此時我國的互聯網尚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視聽業務規制也處于萌芽時期。
(二)強化經濟性規制階段(2003-2010年)
網絡視聽產業的經濟性規制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版權維護、引導監管三個方面,以維護健康的市場競爭秩序。③2003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的轉折年,網絡視聽產業迅速發展。2003年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總局第15號令)以加強監督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003年5月,文化部發布《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進口互聯網文化產品的內容審查制度。
2004年6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總局第39號令),對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業務實行許可制度,要求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的影視劇類視聽節目必須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電影公映許可證》。2007年12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信息產業部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總局56號令),明確規定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應當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006年被稱為網絡視頻元年。這一年優酷網、酷6網成立,僅一年時間內,視頻網站由原來的30家增長為300余家。網絡視頻用戶有6300萬,占網民的47%,網絡視頻收入總規模為5億元。
2009年,我國開始著力推進三網融合戰略,對網絡視聽產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2009年4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規定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單位所播節目應具有相應版權,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影視劇必須依法取得廣播影視行政部門頒發的相關許可證。同年8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加強以電視機為接收終端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規范互聯網視聽節目傳播秩序。2010年4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管理規范》《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范》,規定對互聯網電視業務采取“集成服務+內容服務”的管理模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寬帶的普及、資本的進入,為網絡視聽產業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潛力。
(三)強化社會性規制階段(2011-2016年)
隨著網絡用戶與企業規模的擴大,網絡視聽產業的規模與影響力不斷提升,產業化鏈條逐漸形成與完善,平臺整體生態逐步構建。社會性規制要求網絡視聽產業不僅需要取得經濟效益、引領市場健康發展,還需要肩負社會責任、取得社會效益。網絡視聽產業需要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堅持正確導向,傳播主流價值觀。2011年8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成立,主要功能在于制定行業自律規范、打擊盜版盜播、樹立媒體社會責任、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同年10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的通知》,以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電視服務秩序、促進三網融合工作順利進行。同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形成規范的管理體系,營造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2011年網絡自制內容增多,移動互聯網成為行業內的新熱點。
2012年6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關于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IPTV集成播控平臺需要取得相應的許可證才能開展相關業務。同年7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按照“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對網絡視聽節目實行先審后播的管理制度。2013年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廣電總局關于促進主流媒體發展網絡廣播電視臺的意見》,確立了網絡廣播在新媒體傳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
2014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補充通知》,提出對網絡視聽服務的內容制作和播出強化監管。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步伐。同年4月,“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開展,快播等企業被關閉。同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落實網上境外影視劇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對境外影視劇的規范引進提出了要求。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強調大力發展網絡文藝,提出要“加強內容管理,創新管理方式,規范傳播秩序,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為網絡視聽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專網及定向傳播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對公網和專網視聽節目服務實施更加嚴格的準入退出管理。2016年,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異軍突起、發展迅猛。“目前我國網絡直播平臺已經超過500家,網絡直播用戶達到3.43億。”
《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關于加強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傳播視聽節目的管理規定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原創視聽節目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通知》《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等,成為網絡視聽內容的監督、規范、管理體系建立的重要環節。在此階段,網絡視聽產業已經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影響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