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腦脊液腔與顱外相通,有腦脊液漏出者稱為腦脊液漏。腦脊液不斷流失引發頭痛,多采用內科治療,超過1個月仍有漏液者可采用手術治療。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顱外傷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現象。腦脊液漏根據病因可分為:外傷性、事故性或醫源性和自發性。其中以外傷性為主,自發性較為罕見。文章發表在《世界臨床醫學》上,是醫學期刊征稿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硬膜裂傷; 腦脊液漏; 脊柱手術
腦脊液漏根據病因可將腦脊液漏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其中以外傷性最為多見,主要由外傷和顱底鼻竇手術引發。非外傷性腦脊液漏又可分為:①正常顱壓性(可由先天畸形、局部萎縮、顱骨骨髓炎引起);②顱內壓增高性(可由顱內腫瘤直接或間接造成,也可由阻塞性或交通性腦積水造成)。根據漏出部位還可分為腦脊液鼻漏、腦脊液耳漏及腦脊液皮膚漏。
[目的]探討脊柱手術并發腦脊液漏的非手術治療。
[方法]回顧分析本科脊柱手術并發腦脊液漏1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4歲(32~61歲),并發于胸腰段脊柱前路手術7例,腰骶段后路手術5例。全部病例硬膜損傷均在術中被立即發現并給予了直接縫合或肌肉筋膜片覆蓋修補。術后處理:病人取頭低腳高位臥床休息以降低硬膜損傷局部腦脊液壓力,口服醋氮酰胺以減少每日腦脊液分泌量,同時給予靜脈滴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發生。對腦脊液漏出量無減少趨勢超過1周的2例病例,采用腰穿置管持續引流腦脊液直接降低腦脊液壓力。
[結果]全部病例的手術傷口均獲正常愈合,無一并發手術傷口感染或椎管內感染。出院后隨訪1~3年,無并發腦脊液囊腫或存在腰痛、頭痛癥狀的病例。[結論]硬膜損傷一發生即得到適當的修補處理,則脊柱手術后并發腦液漏可首選能降低局部腦脊液壓力和促進硬膜損傷愈合的非手術治療。
脊柱手術并發腦脊液漏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手術傷口經久不愈、椎管內感染、腦脊液囊腫或者引起長期腰腿痛、頭痛等癥狀[1、5]。對于如何處理脊柱術后腦脊液漏,歷來存在不同意見,有入主張通過再次手術修補硬膜裂口,有人則主張采用非手術治療。本科12例脊柱手術并發的術后腦脊液漏,全部經保守治療獲得治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8例,女4例,年齡32~61歲,平均44歲,均為1998~2005年本科脊柱手術后并發腦脊液漏病例。其中,胸腰椎腫瘤前路手術3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手術4例,腰椎間盤突出后路髓核摘除術2例,腰椎管狹窄后路椎管擴大減壓術2例,骶管蛛網膜囊腫后路切除術1例。硬膜損傷都在術中被立即發現。損傷原因:除3例系外傷椎體骨折片刺破外,其余病例均系手術操作所致。術后腦脊液漏的診斷依據:術中觀察到清亮液體涌出或明顯可見的硬膜囊的損傷,術后血漿引流管的引流物逐漸轉為清亮液體而引流量卻無減少趨勢,病人術后可能存在的頭痛、頭暈和惡心等主觀癥狀。本組病例血漿管單日最大引流量300~700 ml,平均420 ml。
腦脊液經顱前窩底、顱中窩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傷性骨質缺損、破裂處或變薄處,流入鼻腔,稱之為腦脊液鼻漏。在各種腦脊液鼻漏中,以外傷最多見。腦脊液耳漏常為顱中窩骨折累及鼓室所致。顱中窩底骨折后致使中耳上部的腦膜被撕裂,同時造成鼓膜破裂,則可以造成腦脊液從外耳道向外滲漏形成腦脊液耳漏。耳漏和鼻漏主要提示可能發生顱底骨折,并且由于感染可能從耳或鼻傳染到腦膜, 可能有并發腦膜炎的危險。
2 治療方法
醫學期刊征稿論文發表須知:《世界臨床醫學》雜志是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科技部批準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傳統醫藥行業發展與學術研究綜合性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11-5576國際統一刊號:ISSN1009-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