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人是社會的主體,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構建和諧社會、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并調動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要提高個人修養。
【關鍵詞】《論語》,孝道,現實意義
2008年《雜文報》10月刊登了一組主要針對當今居民家庭成員隔代人之間的表情以及臉色變化的調查數據。該調查一共調查了100位老人對后輩兒孫及100位后輩兒孫對長輩的表情及臉色。調查顯示,有100位老人見到后輩兒孫時,有91人表情愉悅,面帶微笑;有5人顯得很平靜;有4人面帶期待與希冀。而100位兒孫遇見長輩時,有46人板著面孔,顯著冷淡,臉色難看;有41人面無表情,無動于衷;只有13人笑臉相迎,噓寒問暖,情誼融融。這項調查讓人想起《論語》中孔子關于“色難”的看法: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子女在父母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有肴,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么?”子女孝的態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幾千年過去了,晚輩對長輩依然“色難”且有加重的趨勢,有必要從經典中對孝道做一番回顧,以啟發當前。
一 孝的本質與核心
在春秋時代人們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國語》中說:“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養,非教不知。”沒有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和君主的恩賜,我們是無法生存的。因此我們要感恩于父母的養育,感恩于師長的教誨,感恩于君主的恩賜,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盡孝、盡忠、重言諾。儒家學說的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家庭和倫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
《論語》中共有十九處談及孝,在開篇——《學而》中開門見山地明確了孝的本質: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說:“若其人是一個孝弟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專力在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悌應該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提倡的道德的最高境界,將孝看做是仁的根本,可見,若連孝都做不到,又談何仁?
二 如何盡孝
圍繞著“禮”這個核心,《論語》中有關于盡孝的行為準則的論述。
孝而有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便行了。對于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怎樣去分別呢?”其實現在中國,雖然每個人都懂得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義,贍養父母不是簡簡單單讓父母吃飽穿暖,而是在贍養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尊敬之心,時刻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孔子將贍養最后落在一個敬字上,是要求這種贍養發自內心,而不是表面繁榮。敬是子女發自內心深處對父母尊敬的情感。
孝而誠心。回到開篇的“色難”,孝反映出子女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情的一種回饋,也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基礎。將孝落實到行動上,孔子說和顏悅色最難。有勞累的事情晚輩先做;有精美的食品,長輩先用,這就是孝嗎?恐怕還不夠。
對待父母要堅持和顏悅色才是真正的孝。很多父母雖然老有所養,但仍舊寂寞痛苦,因為活著畢竟不僅僅是吃飯穿衣,尤其是當父母年老體衰、疾病纏身之時更是考驗孝心的時刻,是和顏悅色、表情柔順地侍奉父母還是滿面怒氣、怨聲載道?有時精神上的贍養比物質上的贍養更為重要,要將二者兼顧,怪不得孔子也說孝的色難。
勞而無怨。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先生說:“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過當委婉而諫,把自己的志意表達了,若父母不聽從,還當照常恭敬,不要違逆,且看機會再勸諫,雖如此般操心憂勞也不對父母產生怨恨。”從敬到無怨,當今有人認為這種“不違”、“不怨”為愚孝,并大加批判。據《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子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于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蘇醒后,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并沒有因為被誤打而憤憤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 曾參說:“參罪大矣!”由此可見,孔子在這里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要求子女服從父母,但絕不是一味盲從,而要加以鑒別,當父母有不義、違禮的言行時,子女應盡力加以勸阻,愚孝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