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文章發表在《中國包裝工業》上,是政工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改革開放,學校體育,體育指導思想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每當讀到110多年前梁啟超寫的《少年中國說》,我們都油然地感到青少年責任之重大。然而青少年體質監測數據一次次無情地警示著我們——“體質不強,何談棟梁”。對于學生體質下降有不同的說法,諸如遺傳說、營養說、社會發展必然結果說,還有退化說、進化說和優化說等。
但無論哪種學說都不否認學生體質下降對于國家和個人的負面影響,無論學生體質下降與多少因素有關,都不能否認學校體育這一重要因素。學校體育實踐活動都是在學校體育思想指導下開展的,因此把握學校體育指導思想這一“源頭”,就等于執學校體育之牛耳。本研究從學生體質下降角度反思當前多元化并存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進而探索改善學生體質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新時期我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體系。
1 從學生體質下降審視當前學校體育指導思想
自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奏定學堂章程》中開設“體操科”以來,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歷經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前蘇聯體育教育思想、體質教育思想的更迭,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形成了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多元化并存局面。
1.1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體育改革的重心在于“素質”而非“體質”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界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指導下十分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單純“雙基”教學的不足,提出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可以看做是“素質教育”的雛形。在對素質進行研討的過程中誕生了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應試教育”一詞。199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以法律文件形式確立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此后,全國形成了素質教育研究和實踐的浪潮
2006年,國務院批轉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要“以素質教育為主題”。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體育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重點關心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能有效糾正學校體育中重“三基”傳授輕素質培養,重精英教育輕大眾教育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素質教育重心不在于學生“體質”而在于學生“素質”。
1.2 “以生為本”作為學校體育價值導向側重于整體“人”而非“身體”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解決體育教學中“學生學不會、學不懂、學不悅”的問題,提出了快樂體育、主體教學等體育教學思想;為了糾正學校體育中錯誤地追求人以外的價值,我國的學校體育重心由學科體系轉向學生發展,教育目標由政治掛帥、經濟優先的社會本位轉向育人為本。
以生為本對于扭轉教育價值取向,回歸教育本質,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質量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以生為本是從整體教育而言的,不可能具體到某一個學科,更不可能針對某個問題。作為一種價值導向,其側重點在于整體的“人”,而非作為人的組成部分的“體質”。
1.3 “終身體育”作為學校體育最終目的著眼于培養學生興趣、能力而非增強體質
終身體育思想于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終身教育思想應運而生的,并受到世界廣泛關注。早在1968年,有蘇聯學者曾提出從0歲到100歲的鍛煉身體觀點。20世紀70年代,日本許多雜志上也先后出現了終身體育的概念。而在我國,終身體育作為一種理念進行深入研究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1987年《全日制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提到的“掌握三基,以適應終生鍛煉身體和生活娛樂的需要”,可視為終身體育思想最早在學校體育中的體現。
1.4 “健康第一”作為學校體育工作方針注重“三維健康觀”而非“一維生物觀”
新中國成立初期,針對學生營養不足、學習負擔過重、社會活動過多,學生健康狀況極差的現狀,毛澤東于1950和1951兩次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提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隨后,“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列為全國教育工作方針的內容[3]。當時的 “健康第一”與“增強體質”詞異義同,而與三維健康觀有著一定的區別。
雖然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體育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健康第一”主要強調“三維”整體健康觀,在思想上人們往往將新課改的“新”定義在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領域的拓展上,在實踐中人們極易錯誤地將教學重點也放在該領域。由于人們對“健康第一”的誤解和課程實施過程中無暇顧及多領域目標,因此對于增強學生體質效果也不明顯。
2 從學生體質下降審視體質教育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4種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出發點多是面向整個學校教育而非學校體育,要解決的是整個學校教育宏觀的而非微觀領域具體的問題,對學校體育發展在方向上雖具有引領作用,但并未觸及到學校體育的本質,對學生體質問題更不具有直接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2.1 增強體質是體質教育指導思想的本質
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的區別在于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體育的功能是從“身體練習”為起點展開的,通過“身體練習”產生最直接的效果反映在身體方面,即體質的增強。體質教育思想認為增強體質是體育相對于德智美各育所特有的本質屬性[5],它也決定了增強體質為目的這種提法只能從學校體育工作的角度提出而不能把它擴展到整個學校教育中去[6
2.2 體質教育指導思想經得起論證和檢驗
體質教育指導思想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是從“體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出發,依據超量負荷法則,運用煉身運動負荷價值閾原理,通過制定運動處方,采用重復、間歇、變換等練習法來改善體質。持體質教育指導思想的學者并不止于理論的探討還在一些學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政法論文快速發表:《中國包裝工業》雜志是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包裝總公司主辦的面向包裝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國家級期刊,是國內包裝領域權威性主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