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則,是黨制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基礎,也是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保證。
關鍵詞:黨群干群,現狀,整合,研究
一、新形勢下黨群干群關系的現狀分析
1、新形勢下的黨群干群關系主流是好的
什么是黨群關系?黨群關系主要是指執政黨與組成社會的公民、各個團體以及自治性組織之間的關系。黨群之間是地位平等、權力委托和利益代表的關系。核心是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群眾是直接從黨的干部的作為來判斷和評價黨的。這就在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構成了直接面對群眾的干群關系。干群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黨的形象和威望。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黨群關系總體狀況是好的:2011年初以來,益陽市委開展作風建設主題活動,扎實推動基層干部“下基層、惠民生”,深入一線,扶貧幫困,強調“三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落實責任,建立基層干部扎根基層的長效機制。
以市長熱線、黨風廉政輿情在線、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信訪接待和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為主通道,主動對接老百姓利益訴求,解決了一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益陽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改善,黨和政府公信力提升,信訪上訪量下降,黨群干群關系呈現日趨改善的局面。
2、黨群干群關系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據我們調研和觀察,當前黨群干群關系仍然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關注。從宏觀視域考察——黨群關系存在的問題
第一,黨內腐敗削弱了黨塑造民眾信心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腐敗現象被激活,腐敗導致執政黨在歷史上形成的對群眾的號召力、公信力和凝聚力下降,執政黨塑造民眾信心的能力被削弱。
第二,黨內有人濫權侵犯群眾利益傷害民心。如一些黨的干部奢侈浪費;對土地和民居的強征強拆;一些黨組織要么是基層群眾利益的侵害主體,要么是損害群眾利益事件的旁觀者,對恃強凌弱現象冷漠甚至縱容;分權改革中,一些地方政府自身的獨立利益與政府官員的私人利益糾纏在一起,利用公權力來侵犯群眾的利益。
第三,執政者漠視民利失去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利益的背離必然導致群眾重新審視黨的代表者地位。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領域存在的漠視群眾利益的行為,以及個別干部與民爭利的行為,暴露出一些干部失職失責失德,損害了干部隊伍整體形象,群眾對黨組織失去信任。
第四,壓力維穩的風險成為黨群關系的裂變力量。在壓力維穩下,把社會利益沖突上升到政治層面,把治安事件和正當訴求等任意界定為不穩定因素,導致維穩的非理性化,反而引發百姓與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沖突的群體性事件,這種風險將成為黨群關系的裂變力量。
第五,在國民收入分配中,資本收入、國家收入與勞動收入嚴重失衡,貧富差距由此急劇擴大。第二次分配繼續強化不公平,黨政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退休金是產業工人退休金的兩倍以上。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在社會變革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面對社會貧富懸殊的巨大反差,產生強烈的被剝奪感,他們對黨秉持社會公正產生懷疑。
二、改進時政報道形式,讓時政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1、發揮好標題和導語的作用
不少記者認為電視新聞中的標題是可有可無的,事實上,電視有稍縱即逝的特點,要加深觀眾的印象,幫助觀眾理解好新聞的內容,標題和導語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條新聞的開始處用一條文字標題直接寫出報道意圖,不僅可以幫助觀眾清楚區分每條新聞,還可加深理解,幫助記憶。一條好的電視新聞標題,簡短的一句就能讓觀眾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內容,把新聞的重要價值體現出來。在有限的時空中更有效地傳播信息。過去電視新聞的標題向報紙看齊。比如人代會閉幕的標題是這樣的,南陽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勝利閉幕,一致通過七項決議 李天岑主持大會并致閉幕詞,黃興維穆為民賈崇蘭等在主席臺就座。其實觀眾留下印象的也就是南陽市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勝利閉幕。新聞聯播中導語過去和標題一樣,想包容新聞報道的所有內容。其實導語也要引人入勝,如果導語活潑生動,能準確將新聞最精彩、最吸引人、最富懸念的部分提煉出來,就可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2、運用通俗的語言來播報時政新聞
觀眾看電視不比看報紙,電視語言稍縱即逝,無法保留,沒有選擇性,編寫時要考慮觀眾的反映時間,華麗難于理解的語言往往達不到報道的目的。所以,多用短句,少用長句;語言要具體,不要過于抽象;要直接了當,不要拐彎抹角;不要華而不實,要毫不留情地把毫無實際內容、只是好聽的詞句刪除。
三、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與政治參與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政治參與就是指通過合法程序直接參與政治決策與執行,或者間接影響政治決策的制定與執行的一般公民的政治行為。廣泛的政治參與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民主體制與專制體制的根本區別。促進公民的政治參與是現代政黨的重要職責,也是其重要的功能。政黨和政黨制度對政治參與的作用在相當程度上也是通過政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來實現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對公民政治參與起促進作用:第一,通過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可以克服政治冷漠現象,培養公民的政治熱情和政治興趣。第二,通過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把公民的投票、競選、自發行為等政治參與形式納入理性化和制度化的軌道,盡可能地防止非法參與發生。第三,通過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可以最大限度地組織和動員社會,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范圍。第四,通過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可以防止“參與爆炸”,把新生社會力量的政治參與納入政黨和政黨制度的體系中,減少政治參與有可能帶來的社會動蕩。
四、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與社會整合
整合功能也可以稱之為凝聚功能。政黨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團結和保持社會秩序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結構的社會。所有制的多元化和分配制度的多元化,導致了階級結構的多元化;社會分工的擴大,也使社會群體所從事的職業多元化。社會多元化的程度越強,社會的異質性也就越強,分化的程度也越高。因此,政黨的整合功能就越顯得重要。增強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整合社會的重要途徑,具體表現在:第一,通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價值觀向社會廣泛滲透,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整合。第二,通過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吸納各階級階層中的優秀分子,依靠他們最大程度地反映各階級階層的利益訴求,使黨成為各階級階層的代表者和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同時,利用黨的組織優勢,協調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關系,處理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達到整合國家和社會的目的,以保持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杜李.論群眾路線[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2] 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8.
[3] 李學舉.中國城鄉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13.
[4] 黎安友(Andrew J.Nathan).中國的民主[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179.
[5] 宇宏,劉書鶴.有關學者對57名村主任、委員的聯名上訪信的看法[A].李凡.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0-2001[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458-460.
[6] 林尚立.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