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影片的精神價值和市場效果真的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嗎?國產電影應如何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觀,如何真正走進觀眾的心中?日前,在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電影與主流價值傳播”研討會上,業界專家就此進行了深入研討。
《電影評價》創刊于1979年,半月刊,主編:姚萍。以廣闊的視野、密集的信息,對國內外最新影片和電影動態進行活潑、深刻、自由、平等的評論,是影迷朋友的知音。
1、文化含量與市場效益是否沖突
近日,成都市針對當前城市影院上午大量場次資源閑置并低效運行的現狀,開始將城市社區廣場電影放映與影院非黃金時段閑置資源結合,開啟了“公益電影進影院”試點,在電影院線啟用10元一張的公益票,由政府埋單,幫助中低收入群體免費看電影。試點兩個多月以來,隨著高票價門檻的拆除和對影片的精選投放,觀影群眾接近5萬人次,平均上座率達到68.9%,各個參加院線對于低票價帶來的高上座率和由此產生經濟效率也比較滿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收入達到137億元,同比增長24.5%,但國產影片的市場份額卻跌至50%以下,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始終面臨一種困惑:市場和文化價值的矛盾應如何協調?在市場大潮沖擊下,不少制片商難以拒絕商業利益的誘惑,選擇了“迎合”。而少數知名導演卻為了“引導”而堅守自己的信念。這似乎成了一道分水嶺,把追逐利益的人和追求藝術的人分開。
當下,電影是否要承載主流價值觀?
“電影兼具文化和商品的雙重屬性,首位的一定精神文化屬性,它必須承載民族精神文化價值,成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體驗和傳播平臺。”成都市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局局長黃勤指出,從商品的角度,電影必須是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與期待的優質商品,成為既營養又美味的精神食糧,成為思想性、藝術性有機融合的光影佳肴。
“只有把電影精神文化屬性與市場商品屬性有機結合起來,把電影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起來,中國電影才能夠奠定堅實的生存根基和市場基礎,在能夠形成有長久生命力、核心競爭力,并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點之一。”黃勤說。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長,而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則在7%到8%之間,文化產業整體增長速度在15%左右。電影增長速度是國民經濟增速的4倍,這并不符合電影本身發展的規律。
“盡管票房增長很快,但是銀幕擴張僅帶來觀眾的物理增量和單座效益的降低,沒有帶來創作質量的提高。回望近十年的電影市場,發現真正能夠留下來的經典作品確實很少。因此,電影產業發展到這樣的關鍵時刻,需要理清一個問題:電影發展速度要慢下來,實現更高質量、更加持續的發展。”饒曙光說。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金元浦分析指出,20世紀80年代,中國年平均票房達到22億元,平均觀影人次達到73億,這令人驚嘆。回過頭看,中國目前的觀影人數卻出現下降。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也在逐年走低。2010年,中國電影海外發行總收入35.17億元,達到歷史最高位,2011年中國電影海外收入比2010年下降了42.42%,到2012年我國電影產量700多部,全年只有75部中國影片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上半年共有23部影片銷往19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總收入只有5.4億多元。
“雖然在世界發展潮流中,電影產業不再是朝陽產業,但它可以通過現代的互聯網新方式再度升級和換代。”金元
浦說,目前,我國中年人和老年人基本不看電影,產業發展呼喚電影消費的全民時代,培育全層次觀影消費新格局。
“確實是這樣,觀眾是電影的生命,走進觀眾,電影才能實現主流價值傳播。”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指出,電影生產出來以后發行和放映就成了電影價值最重要的體現,因此電影編導、演職人員不關心電影的發行和放映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期待每年都有大量反映主流價值的電影問世,我們既不需要脫離主流價值的低俗、媚俗之作,也不需要說教之作,大批優秀影片證明真善美是可以高度統一的。
2、迎合觀眾與引導觀眾如何平衡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三部影片,一方面滿足了觀眾對于明星的渴望和對視覺奇觀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在不動聲色中完成對革命歷史的講述,并分別取得超過4億元、3億元和1億元的票房佳績,在迎合觀眾與引導觀眾之間,它們找到了最佳平衡點。
無論是《小時代》,還是《后會無期》,都反映出當前的電影消費存在粉絲性消費、娛樂性消費甚至話題性消費傾向。很多影片在迎合觀眾的同時,離電影藝術應有的文化品位越來越遠。
在饒曙光看來,當前,我國的電影行業亟須全面推進電影文化體系建設,培養觀眾健康的消費習慣,引導觀眾從娛樂到審美轉變,從而培養出能夠欣賞不同類型電影的觀眾群體,尤其是培養高端觀眾群體,這是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龐井君則認為,中國電影要形成對觀眾的引導力,就要讓作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特色,把中國最獨特的文化價值貫穿在作品當中,以藝術化的生動形象方式展示給全世界。
中國電影如何在迎合觀眾與引導觀眾之間取得平衡?對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建議,要從宏觀層面對不同類型的電影采取調控。他認為,要重點扶持“雅秀型”和“雅俗型”兩類電影。“雅秀型”的特點是高雅秀麗,既詮釋主流價值觀又體現出獨特個性,“雅俗型”的特點是雅而俗,以通俗樣式詮釋主流價值觀的作品,如《心靈解碼》。王一川特別強調,對于宣教意味過重的“雅正型”作品,如英模人物片,有關部門要從嚴審批劇本,嚴格控制數量,鼓勵這類題材用微電影去傳播,既可方便觀眾自由點擊觀看,還能節省制作經費。
北京廣播電影電視研究中心主任袁正領建議,應建立一種以主流價值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來引導電影創作,比如可以在金雞百花獎、“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中設立以主流價值為導向的獎項或子獎項。他還建議,要加強有獨立職業精神的電影評論隊伍建設,尤其是網絡影評人隊伍建設,使他們有發表作品的渠道。
業界人士指出,大量優秀國產影片難以在觀眾中產生廣泛影響,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終端的電影院線對國產影片在放映時段上的限制。在排片過程中,國產主流電影要么場次很少,要么時段較差。
四川太平洋電影院線總經理朱蓉認為,電影院線應積極參與優秀國產電影的營銷和發行工作,為優秀國產電影提供更多放映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落到實處。
“我們發展電影是為了發展文化,是為了把民族價值觀和傳統文化向世界弘揚。”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認為,這就要求中國電影人要樹立積極的文化價值觀,建立主創人員學習機制,讓文化人進入中國電影及其他文化產品的創意和生產制作環節,改進中國電影管理方式,從而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3、文化價值與娛樂元素怎樣協調
李安的電影《色戒》播出后,不少外國觀眾表示看不懂,他們感覺這部電影很沉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這主要是因為外國人沒有見到過麻將,不懂得中國的特色文化,對電影中的情節很難理解。當前,我國電影界主流文化帶有強烈的娛樂性,這種娛樂性中還摻雜著一些血腥和暴力,傳播方式存在一些問題。
“電影傳播主流價值不一定非要依賴商業模式,但通過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卻是傳播文化主流價值最有效的手段。”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永亮看來,主流電影中加入娛樂元素和商業元素本是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中電影內容卻存在著過度娛樂化的傾向。
為解決當前電影行業的過度娛樂化問題,袁正領認為,應建立一種多方參與的電影題材規劃、整合、引導機制,為業界提供一個方向性目錄指引,減少創作過程的盲目性、隨意性,讓“文化元素”與“娛樂元素”實現有效融合,從而極大地提高作品的整體質量。
專家指出,電影文化元素和娛樂元素的背后是電影的主流價值和商業模式。把文化元素和娛樂元素相結合,實際上就是把主流價值和商業模式結合。
在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看來,在主流價值和商業模式結合方面,實踐中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辛亥革命》《十月圍城》,這些成功案例提供了兩條經驗:價值融合和形式優先。
蔡尚偉分析說,具體言之,電影創作要把真正存在于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心目中、行為中的價值觀元素梳理出來,跟主流價值觀進行對位比照,找到二者的融合點。同時,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增加觀看體驗感,利用娛樂元素承載文化元素,讓價值觀在藝術的形式下完成隱蔽式傳播。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要在娛樂化的氛圍中完成主流價值的傳播,不妨在電影創作上借鑒好萊塢的“家庭娛樂”概念,打造家庭娛樂型電影,可以“雅俗共賞”,這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必由途徑。
“在發展中,我們應明確,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電影不能跟政治片畫等號,也不能跟英雄片畫等號,更不能跟高調片和說教片畫等號。國產電影要有效傳播中國主流價值觀,就要摒棄道理說教化、人物臉譜化,要學會用故事、情感和細節完成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周文彰說。
黃勤建議,對國產影片觀影習慣培養應該從幼兒和中小學生抓起,讓他們從小通過優秀國產電影去了解,去學會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精神追求,價值選擇和審美標準,杜絕無營養、負營養的電影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只有讓我們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潤和滋養,國產電影才能夠擁有綿延深厚的市場根基,民族文化的弘揚才能夠具有淵源流長、生生不息的鮮活動力。”黃勤說。
《電影評介》文學論文投稿技巧:
1、本刊定位是學術類核心期刊,要求來稿符合學術論文范式,具備中文摘要、關鍵詞和參考書目(評論性稿件可適當放寬),有一定理論深度和較高學術價值。
2、由于作者容易為欄目設置所局限,特做如下撰稿說明:
第一,來稿篇幅。一個版面2300字內〔含標點,空格〕,兩個版面的文章是4500字左右的漢字。
第二,來稿選題分兩類,第一類是和電影或者電視有直接關聯的,這類稿件非常廣泛。如:
A.文學專業 可以寫電影文學、電視劇文學、劇本等等;
B.傳媒專業 影視傳媒、電視廣播、傳媒藝術等等;
C.音樂專業 影視音樂、配樂、配曲、旋律、影音世界等等;
D.美術專業 影視中場景布置、美術造型、平面設計、工藝美術等等;
E.計算機專業 數碼影視、網絡電視、電腦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等等;
F.體育專業 電視臺體育頻道、體育欄目、體育影片等等;
G.思想政治 愛國主義影片的教育意義等等;
H.舞蹈專業 影片中舞蹈應用、歌舞影視劇等等;
I.教育專業 藝術教育、影視中的教育題材研究、教育電視臺等等;
J.管理專業 影視產品的包裝、設計、營銷、廣告策劃等等;
K.經濟專業 電影經濟、電視經濟、影視產業、娛樂產業等等;
L.熱點問題 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獎等等;
M. 新聞專業 電視新聞、新聞片等等;
N.人文專業 影視文化、倫理片的人文思考等等;
O.語言學專業 影視語言、影視對白等等;
P.英語專業 外國影片中的英語對白翻譯、原聲影片與英語學習、譯制影評中的英美文化等等;以上創作思路只是拋磚引玉,可以進一步打開思路,百花齊放。
第二類是和影視間接關聯的綜合性文藝類選題,如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舞蹈、雕塑、金石、鑒賞等綜合性藝術類的稿件也可以接收,以豐富本刊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