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本篇旅游論文探討龍門石窟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延續(xù)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推薦期刊:《旅游科學》(Tourism Science)(雙月刊)1981年創(chuàng)刊,是一份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旅游學術研究專業(yè)期刊。具有嚴謹?shù)膶W術內涵和樸實的編輯風格,注重旅游理論與應用研究,力求把握發(fā)展脈絡,反映業(yè)界動態(tài),關注行業(yè)焦點,探尋發(fā)展趨勢。讀者對象:主要為院校、研究機構、旅游界人士。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現(xiàn)在的節(jié)假日也增多了,于是就有很多人選擇通過游玩來豐富自己的假日生活。伴隨著歷史文化遺產各種價值被不斷的發(fā)掘,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迫切地渴望能了解歷史,作為人類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的龍門石窟無疑備受人們的關注,成為人們旅游的首選。
龍門石窟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有許多藝術價值,可以說龍門石窟自從鑿建、發(fā)展和完善至今,已經使其成為集宗教、美術、建筑、書法、服飾、醫(yī)藥、經濟和旅游等價值于一身,可以說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本文就對龍門石窟以及龍門石窟的藝術價值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一、龍門石窟的簡介、發(fā)展歷程及其藝術特點
(一)龍門石窟的簡介
龍門石窟坐落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位于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是我國少見的保存比較完整的佛教石窟群。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0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lián)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的稱號,2007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
(二)龍門石窟的發(fā)展歷程
在龍門石窟的開鑿史上,有兩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是北魏在龍門開窟造像的鼎盛期,屬龍門石窟開鑿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其間先后開鑿了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魏字洞、石窟寺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以及一個露天的交腳彌勒像龕。由唐太宗貞觀年間,中經唐高宗永徽時期,至武后年間,完成了賓陽北洞工程,并開鑿了潛溪寺洞,接著開鑿了老龍洞,唐中宗、睿宗復位后的幾年中,東西兩山都開了一些小龕。玄宗時期,西山南部和東山萬佛溝又增添了不少中、小型窟龕。從太宗至玄宗的100多年間,唐代開窟造像始終比較興盛,這就是龍門石窟開鑿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三)龍門石窟獨特的特點
龍門北魏石窟窟型有其獨特的風格。窟底平面近乎馬蹄形,窟頂接近圓形類乎穹窿頂。此后這種圓形圓頂?shù)姆瘕愂绞吒呁暾咀鹂亢螅巴拸V,佛像和石窟布置均衡,再進一步則向中國建筑的格局發(fā)展了,出現(xiàn)了少量的方形平頂窟,石窟的后壁設置寶壇,安放本尊脅侍菩薩的像,左右兩壁各開小龕。再就龍門石窟的裝飾藝術而論,也固有其特點,裝飾在龍門的北魏石窟中,表現(xiàn)得華麗精致,豐富多變,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古陽洞的許多背光可為代表。再就石窟內澡井、窟頂人字披等處的裝飾題材,有裸體飛天、蓮花、唐草等植物紋樣,組織結構則發(fā)展了相適合的模樣、角花、連續(xù)的形式,比起背光、佛龕的裝飾更加和諧。
二、龍門石窟的藝術價值
(一)藝術創(chuàng)作
龍門石窟的雕塑揭示了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各種規(guī)律和法則,堪稱展現(xiàn)中國石窟雕塑藝術變革的“里程碑”,它一方面有抉擇地吸收和融化了外來藝術的營養(yǎng),另一方面發(fā)揚了我國古代雕塑和繪畫藝術的傳統(tǒng),其中甚至包括吸取民族形式的崖墓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它的雕塑充分體現(xiàn)了每個朝代的政治特點、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水平、服飾欣賞和宗教信仰等,它為我們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二)文化內涵
龍門石窟是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藏在這里的東方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典型的有:賓陽中洞南側的《伊闕佛龕之碑》由岑文本撰文、書法名家褚遂良書丹,是初唐時期楷書的代表作品;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記》則是盛唐時期楷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擇魏碑書法精者二十而名的“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擁有巨大的書法藝術地位。
(三)科學研究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隋、唐及五代、北宋、金直至清末,先后營造達一千多年,能夠給人類提供重要的、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其壁畫以及書法等都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龍門石窟為科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對科技史的修正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束語
作為皇家石刻藝術的典范,龍門石窟完美地展現(xiàn)了石雕這一在亞洲地區(qū)文化發(fā)展中處于重要地位的古老藝術形式的魅力,是人類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唐朝高度發(fā)達的文化水平和社會形態(tài)的縮影。這一獨特的文化瑰寶也因此而榮膺世界遺產之譽,其美輪美奐的石刻藝術品,凝聚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強烈追求,千百年來,默默地滌蕩著人們的心靈,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教化我們與人為善,共建和諧、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