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爱免费观看_日韩在线免费_97成人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三区_美女福利视频网站_色伊人

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這篇民俗文化論文發表了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我國是一個具有民俗文化底蘊的國家,為了推動國家全面城鎮化建設,探究出保護區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可行之道。城鎮化中存在著商業化發展過快與文化建設過慢、政府追求政績亂規劃與民俗建筑特色化以及古鎮空心化與文化歸屬感這三對矛盾。

民俗

  關鍵詞:民俗文化論文,新型城鎮化,民俗文化,文化產業,區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早在2014年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民族風情小鎮文化資源挖掘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將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生態的保護放在城鎮規劃工作的首位。

  民俗文化是一代代人的精神資本和物質資本,應該在保護的前提下傳承,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要不遺余力地保護、有選擇性地傳承、融合創新地發展區域特色民俗文化。本文在對天津北塘古鎮以及其他古村落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就其蘊含的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在城鎮化背景下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探究出保護區域特色民俗文化的可行之道。

  1 我國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困境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文化遺跡以及民俗文化的分布較多且分散,城鎮化的背景更加大了保護的難度,民俗文化的傳承陷入困境。

  失去特色的民俗文化無法傳承,古鎮的空心化導致文化無人傳承,薄弱的文化認同感根本不足以支撐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1.1建設性破壞嚴重,特色建筑失原貌

  政府的“大拆大建”“舊城改造”,使大多數古鎮都遭受了嚴重的建設性破壞。古鎮內傳統民居、街區損毀嚴重,后期建設又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過于標準化和同質化的建筑導致民俗文化的載體失去文化特色,脫離原歷史存在意義。

  “天津的文化遺產拆毀之多、后果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自1980年以來,已經被拆毀的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有4個、區縣文物保護單位16個、文物點160個,約占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的1/6”[2]。在天津市這樣一個規范并且監督設施完備的大城市拆建數目都如此觸目驚心,更難以想像偏遠古鎮的民俗民居被破壞的程度之深、被拆毀數目之眾!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企業承包并對民俗建筑實行“商業化造舊”,原本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民居轉而滿滿充斥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典型的如北京的南鑼鼓巷,曾被游客們美譽為“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胡同街巷”。如今小巷被商戶們開發利用地淋漓盡致,建筑內部及外觀均改造裝修成商業風格。這條曾經最富老北京風情的小巷,如今連當年達官顯貴的王府豪庭也原貌盡毀,僅剩鱗次櫛比的商鋪和水泄不通的游客,幾乎沒有人再能感覺出它的歷史氣息。與其說它是老北京小巷,倒不如說是古風小吃街,因為重點已經不再是“街巷”,而是“小吃街”。

  大量具有特色民俗文化的民俗建筑,就這樣在各種建設性破壞下失去了見識過古鎮興衰的文化原貌,失去了經歷過歷史變遷的文化載體。

  1.2載體同質化嚴重,民俗文化失精髓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中國傳統村落國家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直接指出已經建立名錄的傳統村落的保護正趨向“十大雷同”。他說:“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態的文化個性和活力,傳統村落的保護將無從談起,‘留住鄉愁也將落空[3]。”如今不僅建筑“千城一面”,就連特色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也趨于雷同。

  一方面是特色民俗民居被規劃改造,整齊劃一,民俗文化載體出現同質化現象。廣西、貴州地區分布有許多少數民族村寨,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部分村寨計劃搞大規模更好地發展旅游經濟便對村寨進行聯合改造,將附近幾個村落建造成同樣規模同等標準的村寨聯合體。但是改造之后的村寨聯合體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民俗特色,前來旅游的客流量也逐漸變少。

  除了民俗文化的載體趨于雷同外,另一方面民俗文化自身的表現形式也成了“老一套”。在非物質文化資源很豐富的地區,“一些著名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相繼依托旅游項目得以開發,但雷同化與碎片化現象嚴重”,“都是將傳統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與現代舞臺燈光和背景的大型營造技術融合,反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但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4]。比如武陵山區的山水實景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節目,以及桂林“劉三姐印象”大型室外演藝節目都已經成了景點的必看節目,因此不能否認這是一種將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創新思維。但是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山水景點,甚至每個小地點都會有這樣的節目,有那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境,節目雷同化以及文化碎片化過于嚴重。

  文化載體和表現形式的雷同,文化環境被全然破壞,直接導致文化變味和內涵盡失。

  1.3文化空心斷層加劇,民眾認同感薄弱

  “自2003年起,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開始共同組織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至今已公布了六批共528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范圍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5]。我國歷史文化名村鎮資源十分豐富,但在國家重點關注保護的這528個村鎮里,有相當一部分村鎮存在“文化空心斷層”的問題。

  文化的空心化主要是針對文化傳承主體,表現為古鎮的空心化。在一份對于農民是否愿意遷居的調查中發現:“愿意遷居的農民的平均年齡較小,為39歲[6]。”可見目前古鎮流失掉的多為青壯年人力資源,剩下老人留守古鎮,導致整體人口稀少并且年齡結構失衡。老人作為民俗文化的見證者也是傳承者留守古鎮,但下一代傳承文化的主體卻普遍缺位,這一現象造成文化的嚴重斷層,導致文化空心化。

  在古鎮漸趨空心化的同時,文化認同感便更加薄弱。馮驥才在浙江慈溪舉辦的村落保護研討會上還提出中國傳統村落的三大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村民自身對于村莊以及傳統的冷漠。由此可見,這在當前民俗文化的傳承中是一個普遍化的問題。就文化傳承的主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兩類,

  一類是已在古鎮中長久居住的居民,對民俗文化的冷漠和無知程度令人驚異。作為擁有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的古鎮的居民,當被問及本地古鎮的民俗文化時,本應出口成章敘述的他們,除了一臉茫然就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回答。另一類是后期遷到城鎮里的居民,更是對當地文化十分冷漠。很多人甚至之前沒有聽說過本地民俗文化,對于已經逐漸被淡忘的節日慶典或民俗歌謠等活動,更是如聞天書。在這樣的情境下,居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也可想而知了。

  目前古鎮文化空心斷層十分嚴重,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極其薄弱,面臨著嚴重的文化傳承危機。

  2 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困境原因分析

  針對上述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現狀,下文分別從城鎮、政府以及居民個人的角度對三大困境行深層次剖析,結合北塘古鎮等文化城鎮的現狀,主要總結出了三對主要矛盾。

  2.1城鎮化中商業化發展過快與文化建設過慢的矛盾

  在眾多擁有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的古村鎮里,個別村鎮成功實現了商業化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協同發展,比如宋莊小堡村、云南大理新華村等。這些村落不僅擁有豐富的特色民俗文化資源,而且將民俗文化作為產業支撐帶動了區域周邊經濟的共同發展,形成區域經濟效應。但事實上大多數古鎮都面臨著商業建設與文化建設不協調的矛盾。

  不管古鎮有沒有商業引入,各方總是更愿意加大費用宣傳以提高古鎮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增加經濟效益,不管是開發、維修還是重建,一切都是以利益為導向。之前有人提倡“再現昔日造園藝術的輝煌”,“殊不知,圓明園作為廢墟的歷史見證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她作為文化遺存的價值”[7]。珍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就這樣被一點點消磨、破壞,甚至毀滅,完全失去了文化的靈魂。

  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文化建設卻被拋到九霄云外。幾乎所有的宣傳都是對外宣傳,介紹美景美建筑,以及各種旅游便利條件,一切都是為了游客而營造,卻沒有任何對內宣傳。沒有對青少年或當地居民進行文化宣傳和教育,導致很多青少年對本該耳濡目染的民俗文化表現出陌生感,更沒有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當地居民很多都不清楚古鎮的淵源,自然無法領會民俗文化的內涵,更無法傳承民俗文化的精神。

  城鎮化過程中商業發展過快而文化建設進程過慢之間的不協調,直接造成文化的退化,形成文化斷層現象,導致整個古鎮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缺位,影響了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2.2政府追求政績亂規劃與民俗建筑特色化之間的矛盾

  為追求政績,不知道地方政府以“舊城改造”“統一規劃”的名義將多少歷史街道和標志性建筑夷為平地。“城鎮化建設中很可能對既有文化生態造成毀滅性破壞,這種文化遺產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復原。由于文化生態的破壞,建設性破壞成了城市建設的致命傷,也成了文化發展的災難”[8]。急于做出政績的政府,對于古鎮的規劃不再是以保護和傳承為主,而是以整齊規范為重點;形式化工作衍生出的“亂規劃”,往往以“強拆”為工具,以整齊劃一為標準,徹底忽視了特色民俗建筑,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文化生態,具有歷史見證價值的民俗文化載體,就這樣在人為的規劃破壞中毀于一旦。

  這些建設性破壞是無法修復的。為追求政績和眼前利益而放棄“功在千秋”的民俗文化保護事業,不免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北塘古鎮按照統一規劃建設成了渾然一體的古鎮樣貌,不得不承認其開發規劃很完善,卻唯獨忽視了文化規劃。整個城鎮建筑千篇一律,無異于其他城鎮,完全體現不出“北塘文化”的特色性。因此實訪北塘古鎮時,入眼全是平鋪整齊的路面、規劃井然有序的街道、模板樣子的建筑,伴有稀稀疏疏的幾個人。沒有文化元素在其中的古鎮,不免讓人過目即忘,它可能也因此失去了吸引游客的獨特魅力。

  政府為眼前利益進行的不合理規劃對特色民俗建筑形成巨大的威脅,也導致文化環境被嚴重破壞,不利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3古鎮空心化與文化歸屬感之間的矛盾

  古鎮內大量青壯年人力資源的流失造成了民俗文化的嚴重斷層和空心化,此處對古鎮遷離的主體進行原因分析。主要有兩類主體。

  一類是自身想要遷離的居民。對于初步城鎮化的古鎮,居民雖搬到新家卻沒有轉換職業,而且搬離村落的他們也不再有耕地,大多村民難以為繼,導致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遷離。另一類就是居民受產業影響被迫遷離。“古鎮被公司承包后,公司勸離原居民,使古村鎮向更適合商業賺錢的模式發展”[9]。在企業或者政府的規劃下,不管居民是否自愿,均被迫遷離。許多古鎮由于經濟過于落后,或者產業規劃不夠合理,導致主要文化傳承主體流失,使民俗文化成為空心文化。

  古鎮及文化的空心斷層,進一步削弱了居民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歸屬感。古鎮居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多歸因于鄉土教育的缺失。“鄉村學校在鄉土文化上的傳承和教育功能被日漸忽視,傳承鄉土文化、開展鄉土教育的功能也隨之弱化。”[10]青少年的教育缺失,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古鎮普遍文化氛圍不濃,除了學校的鄉土教育沒做到位,家庭教育也是一大缺失,導致普遍居民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

  對于城鎮里被稱作是“候鳥式”的居民,“尤其是文化認同,難度很大,……因文化的不同容易產生排斥、猜忌、漠視等心緒”[11]。這兩類主體是古鎮現存居民構成的主體,古鎮在規劃下大變樣,失去了文化載體,讓原住民也很難找到歸屬感。現實原因導致居民普遍對傳統文化十分冷漠,文化認同感嚴重缺失,更是缺乏一種本該有的歸屬感,導致文化傳承之路越來越難走。

  民俗文化是聯結著居民的精神紐帶,古鎮居民逐漸撤離,民俗文化失去傳承載體出現空心化傾向,導致居民嚴重缺失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3 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對策與思考

  根據法國學者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社會分為很多“場”,每個“場”都有自己特有的規律、邏輯和追求的價值。而“文化資本”作為“文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指各種不斷再生產的和決定著人們的社會位置的資源。

  “多輪驅動的新型城鎮化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不僅僅是工業,文化資源也應該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驅動因素”[12]。在文化資源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為更充分保護和利用文化資源,倡導古鎮發展文化旅游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也為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一種新的形式。結合目前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協調三對矛盾間的關系,建設文化旅游城鎮,針對不同的文化現狀應采取不同的措施。

  3.1補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僅存文化載體

  建設文化旅游城鎮,必須要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文化內容和服務提供、文化消費的引導等都必須作為推動城鎮化建設中的必選項加以考慮[13]。”首先對于仍然遺存的有關民俗文化的載體物品,可以建立一個小型博物館或者收藏館專門存放;這些文化資源也包括原住民家里存放的有關漁村文化的物品,還有相關書籍記載的曾經的漁村文化,文字、圖片等都可以反映出立體的文化,文化內容的豐富更能讓人們找到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其次在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方面,停車場、酒店以及餐飲服務業都應適當建設,與旅游業的發展相配套。

  但要注意更大力度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并輔之以完備的基礎設施,給予貼心的服務,引導游客的文化消費,這樣才可以建設成一個有口皆碑的文化古鎮。在旅游業正式發展起來的時候,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轉變了村民的職業,也是從根本上真正實現新型城鎮化。

  3.2創新: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建設自身文化品牌

  建設文化旅游城鎮,必須要引進文化產業作為產業支撐,真正結合時代特色地傳承民俗文化。這里以北塘古鎮為例,可以引入工藝品為主的文化產業。在古鎮里銷售的產品都以漁村文化為素材,一方面可以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也營造古鎮文化氛圍,塑造古鎮文化形象。“缺少相關特色產業作支撐的城鎮化,后續發展乏力;而沒有文化資源特色和個性的城鎮,也無法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優勢”[14]。因此一定要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尤其在一些小紀念品方面,可以融入漁村文化元素,包括各種漁村場景、漁船或者一些民間歷史小故事等等,都可以通過創新的形式,將創意融入產品之中。

  找準自身的相對優勢,從外觀以及內涵多方面綜合性展示自身特色。對于知名度和文化宣傳,還可以拍攝一些專業性展示漁村文化和歷史的宣傳視頻在古鎮里循環播放,供游客觀看;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古鎮里張貼有創意的海報,在建筑上做出自己的創意。使得游客來古鎮游覽后,就會給北塘留下“漁村文化”的印象,這對于自身形象的塑造以及對外宣傳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

  因此,引入文化產業為古鎮民俗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必不可少,在產品里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建設自身文化品牌更是推動文化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

  3.3發展:注重區域整體發展,加長文化產業鏈條

  建設文化旅游城鎮,必須要依托區域的發展背景,注重發展的整體性。這一點要求相關部門必須明確總體發展目標,注重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協調好文化規劃與區域規劃間的關系。比如上文提到的酒店、餐飲、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數量和位置分布以及文化產業的引入都需要相關部門做好規劃和協調。“推行新型城鎮化應走跨越式道路,優先發展文化經濟”。 “倫敦提出建設‘世界卓越的創意和文化中心,曼徹斯特提出建設‘創意之都”[15], 文化規劃必須要融入到區域規劃里,將自身特色文化產業變成古鎮的支撐產業,也將此文化旅游業發展成為區域文化產業支撐。

  加長文化產業鏈條也是促進古鎮發展的一大舉措。作為古鎮的支撐性產業,必須要求其規模性與專業性,開發更多文化產業服務,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一體化品牌。“以文化規劃為指導,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無論是重新建設還是對已有城鎮的改造,都應圍繞當地城鎮的特色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恢復與新型城鎮的產業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合理利用城鎮特色文化資源、體現城鎮特色文化、凸顯城鎮特色”[16]。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加長文化產業鏈條,建設區域產業聚合體,實現古鎮向文化旅游城鎮的成功轉型。

  4 結論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傳承面臨著更大的困境,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做好相關發展規劃,注重區域的整體發展,更要促進協調好商業化發展與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結合時代要求,為民俗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將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融為一體,建設文化旅游城鎮。同時借鑒國內外發展文化旅游的經驗,達到民俗文化的實質性保護與傳承融為一體。

  城鎮化的推進與民俗文化的保護并不總意味著沖突和矛盾,通過科學的建設文化旅游城鎮,可以實現兩者間的協調: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保護民俗文化的同時,又為其注入時代精神得以更好地傳承;另一方面也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因此,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即為融合發展、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佳,吳曉,顧萌.村落民俗文化保護與利用研究綜述[J].

  [2] 方兆麟.歷史建筑:天津如何將你留住?[N].人民政協報,2006- 09-18(11).

  [3] 陳建強.失去文化個性活力 留住鄉愁恐將落空[N].光明日報,2016-11- 25(09).

  [4] 謝正發.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與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6):121- 124.

  [5] 方可.古村古鎮可走遺產數字化保護之路[J].民族論壇(時政版),2014(6):43.

  [6] 衛龍寶,胡慧洪,錢文榮,等.城鎮化過程中相關行為主體遷移意愿的分析——對浙江省海寧市農村居民的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2003(5):39- 48.

  [7] 葉廷芳.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N].光明日報,2006- 9- 7(6- 7).

  [8] 高宏存.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要實現“跨區域”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5(5):53- 58.

  [9] 段超等.少數民族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文化場域建構[N].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6):73- 77.

  [10] 曹云,周冠辰.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文化的保護困境與有效傳承策略[J].現代城市研究,2013(6):31- 34.

  [11] 劉愛華.城鎮化語境下的“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保護[J].民俗研究,2016 (6):118- 125.

  推薦閱讀:《工友》(月刊)創刊于2000年,是由湖北省總工會主辦。是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提供政策法規咨詢,研究并指導新時期工人運動,傳播先進文化和理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 | 欧美日韩在线看 | 91精品麻豆 | 精品一区免费 | 国产精品18hdxxxⅹ在线 | 久久国产麻豆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日韩 | 欧美一区2区三区4区公司二百 | 日韩黄视频 | 涩涩视频在线 | 一级毛片大全免费播放 | 蜜桃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 成人1区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日韩精品影院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 久久精品视频网站 | 伊人网视频 | 日韩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 黄a视频在线观看 | 久草视频污 | 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 | www.av视频 |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在线日本视频 |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 | 欧美暴操|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大陆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免费 | 久久九九 | 999精品在线 | 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在欧美一区二区少妇 | 成人免费观看49www在线观看 | 激情久久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