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家庭農場這種新的土地集中經營模式,對于我國剛剛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的鄉村和農業旅游的提升、轉型發展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農耕文化、鄉村氣息、原汁原味等為特色的村野旅游新形式。本文從鄉村旅游視域切入,探索家庭農場發展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開發策略研究,旨在為家庭農場及鄉村旅游的發展獻計獻策,最終助推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家庭農場;發展策略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農耕文化、鄉村氣息、原汁原味等為特色的村野旅游新形式。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組帶,促進了社會資源和文明成果在城鄉之間的共享以及財富重新分配的實現,并為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和城鄉差別的逐步縮小、產業結構優化等做出很大貢獻,對于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家庭農場旅游應運而生,它是新時期農業發展和鄉村旅游進一步升級的現實表現,將農業生產與旅游經濟進行充分的融合,進而探索出新的旅游模式。這一模式對于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一、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意義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喜歡在周末的時間去周邊的鄉村進行旅游,這樣的生活方式使鄉村旅游飛速發展,同時家庭農場的數量和比重也在直線上升。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已成為未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重要方式。鄉村旅游與家庭農場之間的協同發展,使二者彰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家庭農場旅游功能的開發與拓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優化了產業結構。將鄉村旅游與家庭農場割裂開來分析,單純的鄉村旅游,僅僅是包含了在鄉村區域的觀光和游玩,缺乏了切身體驗;單純的家庭農場,產業結構單調,經濟效益不佳。一旦將兩者融合起來,將家庭農場置于鄉村旅游的視域之下,一方面可以助推家庭農場經濟發展,在助推就業、休閑、度假、旅游等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在觀光旅游的同時,增加了采摘和種植等親身體驗活動,將美食、住宿、游玩、采購和娛樂等融為一體。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還對餐飲、交通和文化等產業產生助推作用,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及產業鏈,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是增加了農村的就業途徑。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適齡青年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但是受到自身文化程度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村青年在進入城市之后,只能選擇體力勞動,生活質量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同時,背井離鄉也對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產生了不利影響。而將家庭農場的旅游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可以為農村青年人口提供新的就業渠道。家庭農場一方面所需要的資金較少、投資成本較低,因此安全性也更加有保障。同時,由于它對工作人員的要求并不高,農村適齡青年基本上都可以適應這個崗位,因此可以成為農村就業良性渠道;另一方面,伴隨著我國大學生回鄉創業熱潮的興起,很多大學生希望在農村這一廣闊天地大展身手,結合自身所具有的專業素質和管理能力,大學生對于家庭農場模式進行介入和改造,將對農村地區就業情況及經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家庭農場旅游元素的開發,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接觸自然、感受自然、體會自認的機會和平臺,有利于他們加深對鄉村經濟和農耕生活的認識;同時大量的市民融入農村,為農村帶來了資金、信息等各種資源,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除經濟助力外,城市居民還將一些先進的思想和理念帶到了農村,對于農村居民的思想、文明和意識等都會產生影響和改變。同時,城市居民在農場中,也可以感受到農耕文化和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文化熏陶,身臨其境地感受民俗特色,體味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為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助力。.
二、家庭農場旅游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現有的農場定位不明晰,雷同化趨勢較為嚴重
在家庭農場旅游經濟較快發展的今天,很多家庭農場都加入到了這塊蛋糕的切割之中,各地爭相發展家庭農場旅游模式。在這樣的盲目擴張過程中,很多家庭農場的定位并不清晰,檔次較低,多是一些簡單的模仿和重復性建設,缺乏獨特性和創新性,在經營和管理層面也存在諸多的問題。第一,目前的模式較為簡單同質,在臨近的區域大多采用同一種模式,且以餐飲、觀光等內容居多;第二,在住宿層面缺乏個性化的設計,前來體驗農場旅游的人群,有親子、年輕人和老人等不同的群體,每個群體對于住宿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親子類的對于娛樂性、游戲性的要求更多一些,年輕人對于時尚性的要求更多一些,老人更傾向于舒適度等方面。但是,目前的家庭農場的住宿元素較為單一,條件也一般,根據攜程等多家旅游平臺的數據報告顯示,游客對于家庭農場的整體滿意度并不是很高。
(二)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
這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借助于互聯網等信息平臺,將對鄉村旅游發展產生正面助推作用。但是受到客觀情況的制約,目前鄉村旅游的信息化平臺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在對業務的宣傳和推廣方面的作用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方面,整體上來說,鄉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較低,本土出身的知識青年大多外出工作,農場運營者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還是比較欠缺,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經濟的巨大效益;另一方面,在具體的運作層面,營銷手段、策略還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線上與線下也沒有有效的銜接起來,根據相關數據報告,目前各大旅游平臺之上,多是一些比較成型的旅游線路,而鄉村的家庭農場所占比重較小,最終導致了較差的營銷效果。
(三)旅游景區的環境質量差強人意家庭農場演變為旅游業之后,其考評角度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農業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關乎游客的體驗和感受,比如交通不方便、住宿條件簡陋、餐飲不衛生、安全建設不達標等,都會引發游客的不滿。另外需要關注的是,前往家庭農場旅游的游客大多是自駕游,良好的交通及停車體驗也是必需的,如果出現道路擁堵、路況差、到達目的地后難以停車等情況,都會給游客帶來不佳的體驗。在生態環境方面,比如綠地面積少、垃圾隨意丟棄、道路不平整等,都會降低農場的體驗感,同時采摘作為農場旅游的重頭戲,所采摘果蔬的質量也需要重點關注。
推薦閱讀:旅游經濟與區域文化的協調互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