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養成教育中,對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對社會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以及傳統文化中的養成教育,對當代的養成教育從教學活動,教師,校園文化方面提出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核心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習近平主席高度地肯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為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必不可少。
推薦閱讀:中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兩篇)
1 大學生養成教育現狀
大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之上,根據大學生的身心形成和發展規律,通過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就高校目前的養成教育來說,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1.1 大學生理想信念意識淡薄,思想迷茫
中小學階段,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良好品格的養成,家長、學校等往往將成績放在首位,不注重學生的自我性格養成,從而錯過了學生道德品質培養以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機,當學生完成高考進入大學時,應試教育的弊端就開始顯現了,在大學一切都由學生自己做主,他們就會開始迷茫,在思想方面表現為意志的不堅定,容易收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失去自我,伴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沉溺在網絡世界中,企圖從虛擬世界尋找自我認同感,這很有可能毀了他們的一生。從外在的行動力上來說,部分同學表現為缺少主動性,這主要體現在那些在高中一直被家長、老師趕著走的同學身上,缺少主見,人云亦云,做事情拖拖拉拉,這一點歸根到底來說也是因為理想信念意識淡薄。
1.2 大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更多學生可以獲得高等教育,學生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質量也會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特點。縱觀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存在部分學生在思想素質上沒有跟上總體的水平,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等現象隨處可見,學生的自我約束力不夠強,還有部分獨生子女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與同學和老師的溝通,人際交往方面比較弱,遭遇困境時抗壓能力也不夠強,在心理上比較容易出問題;部分同學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忽略了自己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責任,如今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和平的年代,學生大多沒有經歷過什么磨難,就很難有堅定的信仰去履行對社會的責任。
2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成教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這一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成教育大致可以劃分為思想品德教育與人生態度教育這兩大塊內容。
2.1 思想品德教育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仁愛精神在儒家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在《圍爐夜話》中也談到百善孝為先,所有的善事中守孝道是最重要的,它是修身養性的基礎。孔子的仁愛精神是儒家的核心和基礎,有利于提高個人的思想境界,做到推己及人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責任意識,儒家的思想一直都是入世的,秉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孔子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推行仁道,擁有著為天下蒼生、為國家的責任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等在很多著作中都能看出儒家的這種為國為民的責任感。
2.2 人生態度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成教育不僅僅表現在思想品德上,更表現在人生態度方面。一方面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在《易傳》 中總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奮斗精神意味著一個人應該立功、立德、立言。這種奮斗精神也一直鞭策著中華民族不斷地前行,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困境中成長。另一方面便是要中庸,這是一種平和的人生態度,既無過,也無不及,不偏不倚,以恰到好處為處事的原則。中庸之道能使人身心和諧,處理好人際關系,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促使社會不斷進步。
3 中國傳統文化與養成教育相結合的途徑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優秀的青年,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主要以儒家經典為載體,廢棄了經典就等于斬斷了根脈,造成近代以來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人才培養方面尤為重要,在培養優秀青年的過程中需要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3.1 將傳統文化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將傳統文化融入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擴大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就現在的教育狀況而言,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國學課程,這也是一種將傳統文化帶入教學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習得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優良的知識,內化為他們的思想,外化為他們的行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約束他們的行為。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充分使用各種課程資源,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打破學生認知中對傳統文化枯燥無味的印象,讓學生真正地喜愛傳統文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愛它,才更能內化為他們的思想,除此之外高校應當多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如棕編、剪紙等手工課,國學、唐詩宋詞等培養審美藝術的課程,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知識的傳授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學校可以開設校外社會實踐課,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跡,寫實踐考察報告,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在進行校外實踐活動的時候,也要注意學生的安全。
3.2 將傳統文化與教師自身素養相結合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領導者,他們對學生的知識、道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作用,所以自身也要不斷地提高素養。一方面要有牢固的傳統文化知識,另一方面作為萬世師表,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符合教師身份的事情,教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教師的師德問題,很明顯是因為沒有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師為人師表,自己都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都不能以身作則,怎么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呢?國家在培養教師的時候,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專業文化知識,更要注重培養教師的思想道德。
3.3 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是一種環境教育力量,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資源,通過創設一種良好的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各高校應充分利用這種隱形的資源,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校園中貼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有意思的橫幅,標語等,在潛移默化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學的生活應當是輕松的,這種輕松表現在不定期的舉辦各種活動中,學校可以多嘗試舉辦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如經典誦讀,傳統文化知識對答,家鄉秀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發揮學生在大學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學校還應該建設良好的學風、校風等,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淀,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的使命,也是大學生養成教育的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養成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養良好道德修養的大學生,更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