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工學結合是培養職業院校學生扎實專業技能和較強的職業素養的有效手段,以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辦學點工學結合活動為例,校企合作融入思政教育,從工學結合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這三個階段進行實踐和探索,對校企合作加強學生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思政教育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三條第九點提出: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要求:借鑒“雙元制”等模式,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實習實訓。職業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和企業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人才,工學結合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共育學生的重要方式,在此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職業院校教師共同探討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工學結合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調查及分析
為了能準確把握學生工學結合活動中的思想狀態并能更高效地完成以后在企業工學結合實踐課程,課題組使用問卷星這個平臺在參與工學結合的物流專業學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活動,共發放網絡調查問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整體表現良好:(1)表現為具有優良的思想素質,參與工學交替目的明確。問卷顯示,有100%的學生確認“你的老師向你介紹過工學結合的情況”,有94%的學生“清楚工學結合的目的和意義”,有95%的學生愿意參加工學結合的實踐活動,并認為該項活動有助于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只有5%的學生因為想參加專接本或專升本學習而認為工學結合實踐可有可無。(2)表現為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100%的學生選擇“愿意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和企業師傅的管理”,85%的學生愿意“在工作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向同事或上級求助,82%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工學結合期間的上班狀態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3)表現為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在“職業院校學生每周工學結合實踐時間”的選擇方面,有42%的學生選擇“5天,每天8小時,不要加班”,有45%的學生選擇“5天,每天8小時,視情況加班”,只有13%的學生選擇服從企業安排,98%以上的學生提出了企業給學生排班一旦確定,不要隨意變動,要嚴格執行既定排班,如需加班,按照規定支付加班費用等建議。《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對勞動時間作了如下的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說明,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充分運用勞動法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家長愿意孩子在安全并有管理的情況下參加工學結合實踐活動,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企業一線崗位上得到鍛煉。
當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課題組也發現了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思政教育存在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學生對工學結合期望值與實踐活動實際存在較大落差,實際工作和想象中的或是電視劇中呈現的職場不一致;(2)學生工學結合實踐活動缺乏目標,無標桿和榜樣,少數學生只是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參加實踐;(3)學生出現工作壓力和心理困惑時溝通渠道不暢,對實踐活動的適應能力不一致,個別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工學結合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措施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結合實際,本課題組認為要更好地做好工學結合工作,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實現統一,這就需要全面發揮學校、系領導、班主任、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力量,充分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在工學結合中與企業形成合力,在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中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實踐效果。
(一)工學結合活動前
1.建立培訓機制。要使學生完成企業學徒身份的心理適應和轉換,需要在工學結合實踐活動前加強各方面的培訓。從學校層面來看,要制定嚴格的工學結合相關制度和專業實踐課程教學計劃,利用班會課、微信公眾號、講座等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培訓和教育,讓學生明確工學結合的目的和意義,讓學生提前明了企業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打有準備之仗。同時,安排職業規劃導師或企業外聘專家為學生進行職業形象、職業精神以及職業態度的專業培訓,樹立信心、提振士氣。
2.建立溝通機制。(1)要完成與實踐企業的溝通。學校要提前與合作企業進行磋商,就工學結合活動中學生的實踐項目、排班情況、食宿安排以及交通條件等進行確定,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2)要完成與家長的溝通。學校要組織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工學結合的目的和意義,實踐企業的情況以及相關后勤保障,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二)工學結合活動中
1.建立人才共育機制。工學結合不是簡單地把學生送到企業,幫助企業完成相關崗位的工作,學校和企業要同時發揮育人的主體功能。一方面,從學生入校的專業認知學習—企業文化培養—工學交替實踐—頂崗實習,學校和企業要深度交流、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每一階段學生的專業學習任務,樹立學校學生即企業學徒的觀念,共同制定并不斷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有活力和深度;另一方面,企業可利用實踐活動的休息時間安排工作中得到晉升的往屆畢業生或企業的優秀員工開展職業成長分享會、職業規劃講座等,為學生樹立標桿和榜樣。
推薦閱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論文適合投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