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傳統(tǒng)媒介不斷演化、介質不斷豐富的融媒體時代,多種媒介形態(tài)(視頻、音頻、文字等)在不同的媒介上(微博、微信等)傳播信息,政務新媒體作為融媒體中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國內近5年政務新媒體研究的梳理,發(fā)現(xiàn)政務新媒體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務新媒體的內涵,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與評價指標體系,政務新媒體與網絡輿情管理,政務新媒體與突發(fā)公共危機管理,政務新媒體與政府形象建設等方面。通過對政務新媒體研究前沿、熱點問題的分析,探求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趨勢,以期進一步推動國內政務新媒體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網絡輿情;政府形象;公共危機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發(fā)展正式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融媒體這一概念開始走向大眾視野。[1]融媒體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特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xiàn)“資源融通、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榮”的新型媒體。政務新媒體借助移動信息技術的支持,在信息傳播方面遠遠領先于其他媒體,成為融媒體時代最快速、最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近5年來,我國297個地級行政區(qū)政府已開通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即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總覆蓋率達88.9%,由此,政務新媒體領域的發(fā)展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政務新媒體是指政府機構和部門在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抖音、客戶端等)注冊并實名認證的賬號,如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抖音號等,主要負責提供公共服務、公開政府信息、解讀社會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等。[2]盡管目前學者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較多,但多從政府的角度出發(fā)探究政務新媒體的影響因素和優(yōu)化策略,對融媒體時代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系統(tǒng)梳理較少。本研究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源,對政務新媒體相關研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內容分析法進一步深入揭示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現(xiàn)狀,并據(jù)此對未來政務新媒體的研究趨勢加以探討。
一、我國政務新媒體研究方向統(tǒng)計分析
論文的關鍵詞能夠反映其重要研究內容,統(tǒng)計高頻關鍵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主題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通過分析高頻出現(xiàn)的關鍵詞,能夠識別某一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或研究熱點。本文以政務新媒體為主題,檢索出相關文獻145篇,文獻中的關鍵詞合并去重后得到433個關鍵詞,為更好地體現(xiàn)政務新媒體的研究熱點,選取詞頻大于4的關鍵詞作為分析的基礎。
從表1可以看出,“政務微博”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關鍵詞,共出現(xiàn)了53次,這反映了政務微博在政務新媒體領域的重要地位。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數(shù)量已經達到13.9萬,“政務微博”在所有政務新媒體中數(shù)量遙遙領先,是政務新媒體中的“主力軍”。此外,各級政府共開通政務抖音號17380個,政府網站共有14474個,主要包括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府部門網站。2019年,全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已初步建成,平臺用戶注冊數(shù)量達2.39億,政務新媒體為民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
政務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其在政務信息公開、關鍵輿情引導以及政府形象樹立等方面影響力較大,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政務新媒體的功能及其在社會治理中的具體運用必然受到研究者的重點關注。“突發(fā)事件”“公共服務”“政府”等高頻詞都反映了近5年研究者關于政務新媒體的研究重點,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政務新媒體研究內容分析
目前,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務新媒體內涵的探討、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和政務新媒體的具體應用研究。其中針對政務新媒體的研究包括政務新媒體在網絡輿情管理、突發(fā)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應用。
(一)政務新媒體內涵
關于政務新媒體的內涵,學術界主要從公民參與視角和政府管理視角進行定義。從公民參與視角,韓廣富、張弛提出,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大眾傳播媒介,正在成為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技術平臺,成為公眾獲取信息、表達訴求和影響決策的重要渠道。[3]從政府管理視角,王建華認為政務新媒體是指政務主體以數(shù)字化、互聯(lián)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為基礎,處理政治事務、回應社會關切、服務民生需求的新媒體類別,主要是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政務移動客戶端,也包括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府新聞發(fā)布。[4]金婷則將政務新媒體定義為,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和具有真實公職身份認證的政府官員進行與其工作相關的政務活動、提供公共事務服務、與民交流和網絡問政的新媒體平臺。[5]陳強在綜合國內外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概況后,進一步提出政務新媒體指各國政府機構和部門基于社會治理需求而在各類新媒體平臺(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注冊并實名認證的賬號集群,比如,政務推特、政務微信、政務微博、政務APP等。[6]
此外,施麟麒將普通媒體與政務新媒體做了區(qū)分,認為政務新媒體指政務主體專門用于實施電子政務的新媒體類別。政府網站是政務新媒體中最主要也是最早出現(xiàn)的類型,而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則是擴展政府網站傳播渠道的輔助媒體。[7]而有些非專業(yè)媒體也會提供部分政務信息或公共服務,但并不屬于其專屬職能,故不能算作政務新媒體。
(二)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信息傳播主體發(fā)生了新變化,從頂層到基層都更加注重信息傳播時機和效果。政務新媒體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功能的發(fā)揮,信息傳播是政務新媒體的重要功能之一,因而對政務新媒體信息傳播效果研究是學者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