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科技信息開發與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信息技術手段,將農業專業信息研究與農業信息中介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為科技人員服務的同時,向社會開放,服務“三農”,為社會提供多層次的信息服務。
本文選自:《浙江農業學報》繼2008年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后,2009年影響因子又有新進展,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浙江農業學報》兩年影響因子達0.749,五年影響因子再創歷史創新高,達到0.837(他引率為0.95),在同級區域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不包括農業大學學報)中位居第二名。 《浙江農業學報》 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農學會聯合主辦的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農業與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具有原創性或較高學術水平的試驗報告、學術論文、述評等,涵蓋農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學、畜牧獸醫學、土壤肥料學、食品加工、農產品質量標準、農田信息、農業經濟等相關領域。所設欄目有:專論、研究報告、研究簡報、科技簡訊、文獻綜述與進展等。 《浙江農業學報》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國內較早實現紙質版、光盤版、網絡版同步發行的學術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GJFD)》,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等國內外10多種權威檢索機構或數據庫收錄。曾獲全國優秀農業期刊獎和浙江省優秀期刊獎,入選首屆浙江省期刊方陣。
一、引言
農業科技信息開發與推廣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信息為基礎,利用農業專家擁有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專門知識。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中的生產、經營等技術問題的科技研究和開發活動,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更有效地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一種方式。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信息咨詢等專業化服務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加速培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主要內容是:開展農業科技信息開發與推廣、農業文獻查新檢索、集威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建立農業技術信息發布與整合平臺、收集和篩選有關農作物、蔬菜、水果、畜禽深加工及其關鍵技術,利用農業技術信息資源庫將科研威果進行熟化、二次開發。為農民提供各類“軟產品”(如信息咨詢服務、專業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根據用戶的不同需要,提供相關的服務。面向農村開展農業信息咨詢、技術培訓及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等方面的農業技術服務。
二、農村信息服務技術內容與形式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關注“三農”問題,相繼制定多項政策措施,加大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涉及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很多,主要是:
1.農業文獻信息資源。農業文獻資源是農業科技信息開發與推廣的基礎,農業信息資源庫的建設是核心。加大力度,搞好農業文獻資源基本建設。大量引進科學技術方面的紙質圖書、電子圖書及中外文大型科技數據庫、光盤等充實館藏資源,開展備類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電子閱覽室建設。加強文獻資源的收藏與利用,重點建設備具特色的四大類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農業文獻數據庫、農作物專題數據庫、農業新技術數據庫,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
2.農業科技信息網站。創建良好的網絡環境,依托農業信息網絡系統,通過鏈接功能和網絡搜索引擎.加強網頁功能,建立用戶與用戶、用戶與文獻中心之間直接交流信息的平臺。建立農村遠程信息交流網站,通過多種信息檢索手段,快速、準確、論文發表網全面地宣傳遼寧省的農業科技發展動態,農業綜合開發情況,農業生產狀況,農業資源分布與配置,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科技咨詢、國內、國際的最新農業科技信息。達到信息收藏數字化、信息檢索電腦化、信息傳遞網絡化、信息存貯自由化、信息資源共享化和網絡結構連接化。
3.農村遠程教育信息系統。開發“多網合一”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開展遠程教育。開發各種農村信息接收終端,制作多媒體教育培訓課件。滿足農民技能培訓信息服務的需求,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農業文獻信息的作用,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傳播方式,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幫助農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快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為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傳播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開辟便捷通道。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4.農業科技信息示范基地。在不同地區,根據地理條件、經濟條件和農民文化水平及農業生產特點等方面,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示范基地,指導和支持示范基地發揮示范、帶動、輻射作用。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科技經紀人培訓班,提供農業信息資料,建立專家咨詢服務系統,開展遠程教育,提供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活動,將推廣實用技術與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相結合,搭建信息傳播平臺,為當地農業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5.農業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新品種、新技術,同時,開展新農村信息開發樣板。編輯實用技術有關材料,發放農事企業及農民,提供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
三、創建與應用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模式
1.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要從本地農業實際情況出發,應用基于規則的知識表示,運用推理技術面向對象編程,結合數據庫、多媒體技術,采用ASP和SQL動態網站設計技術,Window泓AsP+SOL+Dreamweaver組合開發平臺。創建涵蓋品種、實用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多個領域的農業數據庫。基于不同用戶的需求,結合農業領域的特點。設計并實現系統管理、知識規則維護、數據編輯、數據處理、數據查詢等功能模塊。
2.建立農村科技信息示范基地。不定期地為各個示范基點免費贈送圖書資料、提供農業技術光盤、邀請農業專家實地講課及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指導和支持示范基點發揮示范、帶動、輻射作用,為廣大農民提供最新的、實用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
3.開展農村遠程教育信息服務。以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為平臺。整合農業科學專家資源,建設農村遠程教育信息服務模式。遠程信息服務工程具有的積聚資源、廣覆蓋、低成本。能夠一人講,萬人聽的特點,很好解決了信息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為農民終身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手段,為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傳播和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建立起便捷通道。與傳統的面向農村的教育方式或信息服務手段相比,農民遠程教育工程將打破空間上的局限性,采用寬帶衛星傳輸方式,充分利用當地已有的信息服務組織及局域網、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傳輸農村實用技術及其它多媒體信息,使農民在本地的接收教室即可學習最新的農業實用技術。無須到遼寧省農科院專程請教或請專家現場指導。可根據農時現場直播授課,農民也可根據生產需求隨時隨地上網點播有關課程。這種培訓方式,不受時間、內容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教育手段。
4.開展農村經紀人培訓及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活動。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活動。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業實用技術應用與推廣開展技術培訓。滿足農民技能培訓、信息服務的需求,促進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幫助農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快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過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5.編輯出版農業科技文獻資料,優惠發給農民。根據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和經濟文化情況,組織科技人員編輯科技資料,發給農民.指導農業生產。
6.建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平臺
(1)建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開發科技資源。可以快速、準確、全面地宣傳農業科技發展動態,農業綜合開發情況,農業生產狀況,農業資源分布與配置,國內、國際的最新農業科技信息,開展衛星遠程教育,利用網絡視頻面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和使用農業科技最新成果和實用技術。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宣傳、展示的陣地。
(2)建立農村遠程培訓視頻系統。開發各種農村信息接收終端,制作多媒體教育培訓謀件,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切實幫助農民提高素質,引導農民依靠科技致富,為農村信息化發展助跑。
(3)建立農業科技文獻查詢系統。通過引進國內外大型農業科技文獻數據庫包括:重慶維普中文期刊、碩博論文數據庫、清華同方中文期刊數據庫、書生中文圖書數據庫、CABI英文期刊數據庫等文獻資源,為農業管理和農業科技人員提供知識更新的領地。
(4)建立農業專家數據咨詢系統。匯集農業科技專家,建立專家數據庫,提供專家業務指導范圍和主要技術成果,建立與專家溝通聯系方式,引導農民有目的進行技術咨詢。
(5)建立農業技術視頻會議系統。將農業科技專家資源相互網絡連接,專家在一點就可全面進行技術培訓活動。解決了專家技術指導困難和農民需求經贊緊張的難題。該系統只需ie節點接入。界面簡潔大方、友好直觀,普通用戶無需特殊培訓即可快速掌握、熟練使用。該系統利用在線音、視頻瓦動的多媒體方式,建設一個“專家一農民”的互動教學平臺。并結合示范基點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農業中心工作,采取定期、不定期或特邀等方式,聘請各級備類專家采取課堂直播、在線教學、專家答疑等方式,建立“專家一農民”的直接對話渠道,增強遠程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農業技術、數據庫技術、種植業技術、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工程技術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