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確保項目資金落到實處,建立了資金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項使用。資金支出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執行,全部用于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費用、農業科技示范戶的物化技術補助、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建設補助、專家組費用、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培訓費用、技術資料印刷和制度建設、工作考評等費用支出。本文選自:《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于2002年,為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社科類綜合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經濟管理、文史哲類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性學術論文。現為季刊,每期156頁。現為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全國百強社科期刊。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技術,農業發展
雖然全鎮現有的農技推廣人、財、物權全部歸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但所在鎮政府還是挪用在崗農技人員從事業務推廣以外的計生、安監、駐村等工作,部分農技推廣人員只能長期從事鄉鎮安排的非農技推廣的其他工作,專業的農技推廣人員反而成了兼職人員,一崗多責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目前在職的人員年齡已偏大,都是40周歲以上,有2個已接近退休,導致農業推廣工作有專崗而無專人負責。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面臨人少事多,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難的局面,上下聯動的管理機制難以形成。因此,調整現有管理體制,真正落實農業部、區農業廳關于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實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財、物權歸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實行主管部門、鄉鎮、農民代表三方考核,考評結果直接與人員晉升、職稱評定等掛鉤,把農技推廣人員從其他兼職崗位中徹底解脫出來,讓農業科技人員安心扎根基層、專心干好本職事業,有利于農技推廣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
投入不足是全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財力有限,無力保障農業科技推廣所必需的設施設備,鎮農技站也只能配備簡陋的辦公用房和辦公桌椅,致使辦公、生活條件仍然十分簡陋,鎮農技推廣站5人只有一間辦公室,推廣人員所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施全是私人費用開支。為此,加大資金支持,完善硬件建設,按照農業部、區農業廳項目投入導向和重點的要求,爭取國家資金對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技推廣體系的業務推廣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加快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硬件水平和服務能力。
目前全鎮農技推廣在崗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知識老化、指導能力不強、業務水平不精等問題仍然突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對外交流少,外出學習交流和業務培訓基本沒有,新型實用技術推廣難度加大。建議加快人才管理機制,科學化、規范化的農業人才引進機制和留用人才的保障機制建設。一是吸納優秀農業畢業生充實壯大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有計劃、分批次地對基層農業科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二是建立形式多樣的專業學習培訓班,不斷地深入學習和廣泛交流,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基層農業推廣體系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廣大技術人員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大力支持。通過培育科技示范戶,群眾對科技興農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出現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都看示范戶”的新景象。示范戶和示范基地的產量和效益也十分明顯。對示范戶做了經濟效益調查,山環村水稻高產示范基地采用統一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防治病蟲害、推廣免耕拋秧和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農業技術,經驗收田組測產,示范片產干谷7935.82kg/hm2,超出普通大田688.81kg;玉米核心示范基地主推品種正大619產量達13779.1kg/hm2,較非示范地增1504.18kg/hm2;火龍果科技示范基地以增施有機肥為主進行了示范,產量達36119.4kg/hm2,收入54179.10元/hm2,比一般種植戶增產3253.73kg/hm2,收入增4880.6元/hm2。新勉村火龍果科技示范基地成為2012年下半年經濟觀摩的亮點,接受鎮內外參觀、考察學習數十場(次),受到了群眾好評。2、
為確保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工作順利開展,根據縣農業局有關文件精神和項目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要求,全縣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2013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并提出了建設目標。2013年8月26日,鳳梧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開始啟動,繼續聘請縣農業局相關的專家3名,組成了項目實施專家團,負責制定技術規程,開展技術培訓和試驗基地的技術指導工作,篩選聘任了3名責任心強,有較強業務實踐能力,有組織群眾工作經驗和良好作風,勇于吃苦、樂于奉獻的農技人員擔任技術指導員,為項目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根據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積極實踐探索了“農業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模式,建立了農技人員抓示范戶,示范戶帶動輻射戶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一是培訓農業技術指導員。根據縣農業局統一安排,加強了對3名基層農技指導員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現代農業發展形勢、現代農業發展以及農業新技術與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形式采取專家授課、基地實習和外出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并將培訓成績與目標考核相結合,培訓成績和結業證書載入個人檔案,作為提拔、評優、評先和年終個人考核的重要依據。通過各種方式培訓農業技術指導員,有效地解決全鎮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問題。二是精選科技示范戶。選擇有一定文化程度、種植水平較高、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能帶動周邊種植戶,依靠先進種植技術發展的種植大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則經過相應的民主程序確定。經所在鎮政府批準并進行公示,后報縣農業局備案。經過精選對比,篩選了30名作為科技示范戶,其中水稻產業10戶、玉米產業10戶、火龍果產業10戶,每名技術指導員指導和培訓示范戶10戶。為確保指導員發揮應有作用,我們還明確了技術指導員的工作職責,每個技術指導員分別與縣農業局、科技示范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明確了雙方權利和義務。所有技術指導員在入戶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分戶指導方案,填寫了《技術指導員手冊》、《示范戶手冊》,分門別類地指導農業生產技術,發放技術指導資料,示范戶物化補貼也已全部發放到他們手中。為使示范縣項目取得實效,進一步提高科技示范戶帶動輻射能力和農民種植水平,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切實加強對科技示范戶的培訓,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工作。一是集中對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進行培訓,重點圍繞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進行培訓,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二是派出農技人員直接送技術到鄉進村,組織科技示范戶和輻射戶開展新型農民培訓。2013年共進鄉村培訓6場(次),培訓指導農民2000多人,發放技術資料2000多份。
結合產業分布和種植特色,建設了3個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各示范基地都制定了詳細、具體的實施方案,成立了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技術專家組,負責技術方案的編制,制定高產栽培技術規程,在每個基地明確了一名負責人和一名技術指導專家,負責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為切實搞好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我們整合項目資金,完善了各項配套設施。如,新勉村火龍果科技示范基地,投資5萬元多,完成了路面、水電、水泥桿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到試驗示范基地現場觀摩和學習,充分發揮了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縣農業專家、縣主要領導多次到科技示范基地進行參觀考察,對基地建設給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