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農業科技中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我們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新發展呢,同時有關農業新技術的管理技巧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有關農業科技論文。文章從冬麥返青早,發育快。5月中旬正值田間雜草叢生時,冬麥已起身封壟,幾乎控制了雜草的為害,6月上旬麥蚜和粘蟲大發生時,冬麥已接近成熟,莖葉逐漸老化,故為害較輕。同時今年春小麥全蝕病為害嚴重,而冬麥卻沒有發生全蝕病。
摘 要:通過對寧夏引黃灌區冬麥復種油葵示范種植,初步得出結論:平均畝產冬麥424kg,油葵182.7kg,二作合計畝產606.7kg。冬麥比單種春小麥畝增產36.7%,油葵比大田春播油葵減9.7%。二作合計畝產較單種春小麥增產195.7%,比春播油葵增產302.4%,投產比達到1:5.09。
關鍵詞:冬麥夏種,油葵,農業科技論文
冬麥復種技術模式,作為寧夏引黃灌區由套種兩熟制向復種兩熟制轉變的新途徑,實現了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的初衷;是寧夏作為引黃灌區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耕作制度改革、農民增收的科技戰略儲備項目。冬麥復種油葵技術模式正是在此基礎上開展的一項工作,并以此進一步驗證和推動冬麥復種技術高效益模式的推廣應用。
論文網推薦:《農業新技術》,《農業新技術》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雙月刊)曾用刊名:北京農業科學,1978年創刊,技術性刊物,于2002年8月由《北京農業科學》更名而來,從學術性刊物轉變為技術性刊物,直接面向“三農”,成為以應用為主的傳播先進生產力的媒介。
一、示范田基本情況
1.1 自然概況
示范田設在靈武市農場,崇興鎮,面積50畝,該地常年日照時數3000h以上,年均有效積溫3056―3200℃,無霜期140―160d,降雨量220mm左右,年蒸發量2325.1mm。為一熟有余、兩熟不足的地區。
1.2生產條件
示范田土壤為普通灰鈣土,質地中輕壤。地面平整,灌排方便,肥力中等,偏堿性。常年產量水平:春小麥畝產320―350kg,玉米畝產600―700kg,二作物套種畝產可達900―1000kg。
二、產量結果及效益分析
2.1 產量結果
示范田產量經實打驗收,平均畝產冬麥424kg,油葵182.7kg,二作合計畝產606.7kg。冬麥比單種春小麥畝產310kg,增114kg,增產率為36.7%,油葵比大田春播油葵200.6kg,低17.9kg,減9.7%。二作合計畝產較單種春小麥增產195.7%,比春播油葵增產302.4%(見表1)。
從產量構成素看,冬麥穗大粒重。穗粒數比春麥多2.9粒,千粒重高6.6g。夏播油葵減產是氣候因素所致,今年秋季,陰雨連綿,光照不足,影響了油葵花期授粉和灌漿,花盤空殼率增高,單株產量下降。冬麥復種油葵與大田春麥套種玉米相比,產量略有下降,但種植技術簡單,操作方便,利于機械化作業,可減輕勞動強度,節省3―5個勞動力。
2.2 經濟效益分析
2.2.1 產出
小麥按市場價每kg2.3元,油葵按市場價每kg6元計算,兩季作物總產值為:
424.0×2.3+182.7×6.00=2071.4元
2.2.2 投入
每畝共投入麥種、油葵種、化肥、農機耕作、水費等共計406.6元,比麥套玉米畝投入680.8元節省274.2元。
每畝收入:2071.4-406.6=1664.8元;產出:投入=5.09:1。與麥套玉米畝收入1363.2元相比,多收301.6元。可見麥套玉米投入高,投勞多,效益沒有冬麥復種油葵好。
三、示范田增產的主要措施
3.1 精細整地,合理施肥:整地與施肥是冬麥復種油葵的重要生產環節。整地質量直接影響播種質量。示范田前茬為春小麥,麥收后伏天深翻一次,耕深20cm左右。利用高溫天氣曬垡土壤,促使土壤熟化。八月中旬又淺耕滅草一次。播前畝基施磷酸二銨18.5kg,精細耙耱二次,達到地面平整,上虛下實。
6月中旬冬麥收獲后,正值大田給春小麥灌四水,玉米灌二水的時間。應及時灌水,抓緊時間深翻滅茬,清除麥田根茬。耕作時順犁溝每畝溜施碳銨50kg,磷酸二銨10kg,精細整地,以保證油葵早播種、抓全苗。
3.2 選用優良品種
冬麥選用中熟、高產、質優的寧冬10號良種;油葵選用抗病、高產、高油的雜交種美G101。
3.3 合理密植,適期播種
合理密植,以當地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為依據,盡量協調好個體與群體的矛盾,做到既充分發揮單株增產潛力,又使群體最大限度利用有效光熱資源和地力。示范田冬麥去年10月3日雨后搶墑播種,由于土壤墑情較差,實際畝保苗28.9萬,收獲穗40.4萬,撥節期最高總莖數達到61.3萬,分蘗成穗率為35.4%。油葵2014年7月2日人工拉線用單腿木樓開溝點種,每穴下籽3粒,畝播量0.4kg,行株距50×40cm。7月7日出苗,7月20日進行了間苗、定苗,畝株數3340株。
3.4 加強田間管理
示范田在田間管理中堅持了“以促為主”的原則,實行了早灌水、早追肥、早定苗、早中耕除草和及時防治病蟲鼠害。冬麥2013年10月12日出苗,11月18日灌冬水后進入越冬期,封凍后鎮壓一次,以利保墑,增溫和提高越冬成活率。2014年3月15日返青,4月28日灌頭水,隨水追尿素10kg,5月上旬結合灌水每畝再追施尿素10kg,6月上旬灌四水時,每畝適量追施氮肥,有利于增加粒重,改良品質。
油葵間苗后鋤草一次,8月中旬進入現蕾期,為滿足油葵此時對水肥的生理需求,8月19日灌水一次,隨水追施尿素5kg。后期陰雨連綿,生長旺盛,再沒有灌水追肥。成熟后期每畝用500g鼠藥,分別放置花盤背面防鼠害,確保豐產豐收。
四、幾點體會
冬麥復種油葵栽培新技術的示范,從種到收,無論是規范化種植,精心管理,還是長勢、產量確實起到了示范作用,并為以后大面積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引黃灌區農業結構的調整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同時,我們認為,在寧夏引黃灌區擴大冬麥種植有以下好處:
一是利用秋墑播種,氣溫高,易抓全苗。可避免春季因整地土壤失墑嚴重而導致的春小麥缺苗斷條現象。
二是冬麥具有明顯的生長優勢和產量優勢,一般比春小麥增產30%左右,每畝可增產100kg左右小麥。如果寧夏引黃灌區發展到100萬畝冬麥,每年就可增加10萬T糧食,寧夏糧食總產就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三是冬麥病、蟲、草害少。冬麥返青早,發育快,有抑制雜草作用;由于成熟較早,能避過蚜蟲、粘蟲發生高峰期。
四是冬麥六月下旬開始收獲,一般比春小麥早10―15d,可避免七月初高溫天氣造成的干熱風或下雨,冰雹等為害,損失小。
五是冬麥生產技術簡單,與麥套玉米相比,投入低,效益高,便于管理機械化作業,能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力。
六是有利于種植業結構調整。冬麥收獲后足有100d時間,可及時安排后茬作物,如青玉米、大豆、油葵、紅蔥、蘿卜、牧草等。實現一年兩作,也可采用套種技術搞三種三收,如:冬麥套種玉米加麥后復種大豆,以增加種植指數來提高土地產出率。
七是能充分利用水資源,有利揚水系統全年供水。據了解,每年八月中下旬以后渠道停止供水,主要原因是農田無作物可灌。建立三種三收耕作制度,以保證灌水系統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