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發表了棉花機械化發展現狀研究,棉花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在太湖縣是重要的農業支柱,論文探究了棉花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分析了棉花種植成本效益,以及棉花機械化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機械論文投稿
棉花是太湖縣重要的農作物,棉花收益曾經是該縣棉產區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造成棉花種植對比效益明顯下滑,極大影響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導致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產量下降明顯。尋求棉花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是保證太湖縣棉業發展亟須解決的課題。
1現狀
太湖縣屬山區丘陵地貌,棉花種植主要分布在畈區大石鄉、徐橋鎮、新倉鎮。2011年全縣棉花種植面積在0.5萬hm2,產量為7905t;2012年種植面積在0.45萬hm2,產量為6544t;2013年種植面積在0.41萬hm2,產量為5968t(其中大石鄉種植面積在0.14萬hm2,產量為1770t;徐橋鎮種植面積在0.09萬hm2,產量為1468t;新倉鎮種植面積在0.07萬hm2,產量為1052t)。2013年相比2011年,面積下降20%,產量下降24%,幅度較大。種植品種以雜交棉(鄂雜11號、皖雜11號、太D5)為主,常規棉有少量種植,以免耕缽盤移栽為主要栽培方式,培苗、移栽、采摘基本以人工為主。全縣有中小型棉花加工企業4家,棉花除雜設備以除“三絲”(麻絲、化纖、發絲)為主,沒有棉植株的清除設備。由于棉花產量影響,加工企業年收儲量已不能滿足其加工需求。
2棉花種植成本效益分析
棉花生長周期長、環節多,勞動環境相對較艱苦,屬勞動密集型大田經濟作物。每667m2核計成本如下:棉秧、藥成本約200元,用于移栽的磷胺、氯化鉀、復合肥以及用于提苗的尿素成本約320元,人工約15~18個,取平均值16.5個,按當地標準100元/工,人員工資支出1650元,總計每667m2成本為2170元。可見,棉花種植成本以人員工資所占比例最大,并且由于勞務大量輸出,人工高薪難請。每667m2核計收入如下:按正常年份,2013年每667m2產籽棉255kg,當年收購價2.075元/kg,每667m2收入2116元,與成本基本持平;由于棉花生長周期長,沒有其它農作物的明顯季節性,農民利用農閑時間從事其它產業機會相對較少,也影響其年收入;油后棉、麥后棉相較同期水稻而言,對比效益低(據測算水稻凈利潤每667m2均達350元),極大影響了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是造成棉花種植面積、總產量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
3機械化能提升棉花種植的效益
棉花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而效益是機械化的最大動力。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人工成本占到棉花種植成本的76%,機械化具有省力、省時、節本、增效的明顯優勢(根據測算,機械化作業每667m2平均節約成本830元),是棉花機械化的最大動力。效益帶來的種植積極性,是棉業發展的保證。
4棉花機械化的制約因素
4.1機采棉是棉花機械化的關鍵環節,在農藝上由于①機采棉含雜高,現行栽植方式不能滿足完全脫葉;②花期長、不能一次采摘干凈,從而影響棉花的品質和產量。4.2機械化移栽難以滿足地膜覆蓋移栽、大缽體移栽以及寬窄行移栽、免耕打穴移栽(麥棉、油棉)等的農藝要求。4.3農民對棉花機械化的認識不足,不具備大規模示范推廣的基礎,傳統的種植模式不適應機械化作業。4.4棉花加工企業清雜只限于傳統的除“三絲”,不適應機采棉的清雜。4.5棉花生產機械普遍價格較高。
5棉花機械化須合力推進
5.1國家政策性補貼向棉花生產機械及其配套設備的生產和購置、棉花機械化作業等促進棉花機械化環節傾斜,以降低農民棉花種植成本、提高效益、提高棉花種植積極性。5.2各級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統籌布局,突出棉花種植的規模化,鼓勵大戶成片種植,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提供技術支持。5.3棉花機械生產企業要組織技術研發小組,深入到棉花產區,加快試驗、示范、研發步伐,根據棉花的生產特點,改進技術工藝,生產低成本、高可靠性、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大、中、小型棉花生產機械。5.4需要形成從棉花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到采收各個環節機械化同步協調發展的機制,厚此薄彼、先一后二都會影響棉花機械化的推廣進程。5.5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企業(合作社)在收購加工棉花同時也提供棉花機械化作業的服務,可采用雙訂單的形式,農戶無力購買高價機械時可以向企業(合作社)購買作業服務,企業(合作社)可與農民訂收購合同,既可以通過作業質量提升棉花品質,又可以解決收儲不足的問題。
作者:吳昌年 單位:寺前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推薦閱讀:《農業環境與發展》(雙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農業部主管,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聯合主辦的科技期刊。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天津市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