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農業工程學報投稿論文主要探討了推廣沼氣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的意義,現在農村很多村民都用上了沼氣,“三沼”的生產生活方式可以引導村民改變落后的生產模式,由于沼氣是一種綠色循環能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振興農村經濟是一項重要措施。初步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美麗和“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農業工程學報投稿,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探析應用
1榆陽區沼氣循環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榆陽區從2006年開始建設沼氣,至目前共建成農村戶用沼氣“一池三改”13300戶,中小型養殖小區沼氣工程55處,大型沼氣工程5處,農村沼氣服務網點72個,共涉及21個鄉鎮,184個行政村,沼氣入戶率占農村常住戶的26%。榆陽區實施沼氣項目始終圍繞服務特色產業開發與生態農業發展戰略,重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收益,主打綠色品牌戰,初步形成了以北部風沙草灘區為中心的“畜—沼—糧”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以210國道沿線為中心的“畜—沼—菜”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以南部丘陵溝壑區為中心的“畜—沼—果”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和以川道區、城郊為中心的“畜—沼—瓜(芝麻香瓜、西瓜)草莓、特色果品”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示范帶。
全面示范推廣了以“三沼”利用為中心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循環生態農業技術、環保養殖技術,有效減少了本區養殖戶養殖糞便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了農業生產用水量,示范建立了榆陽綠色循環新型農業產業,促進了榆陽現代農業發展和大美榆陽美麗鄉村建設。
2榆陽區沼氣循環農業產業典型技術模式
2.1馬合麻生圐圙“玉米→豬→沼→玉米”產業模式
即用玉米喂豬,豬糞尿下池發酵產生沼氣、沼液、沼渣,沼氣用于煮飯照明,沼肥還田生產玉米,沼液作飼料添加劑喂豬的產業鏈循環模式。其關鍵技術是沼液浸種、沼液葉面施肥防蟲治病,沼肥還田、沼液作飼料添加劑養殖,實現以沼氣為核心的新型種養模式,促進循環可持續農業發展。
馬合鎮麻生圐圙村民劉二仁從2009年開始利用沼肥種植1.33hm2高產玉米,年可節省購買化肥款5000元,平均增產15%,通過沼氣池無害化處理了100頭豬的糞便,改善了養殖場環境,保護了淺層地下水源,減少了豬疾病傳染,抵御了2009年百年不遇的豬瘟;并利用沼液作為飼料添加劑喂豬羊,可使豬羊勤吃快長,每頭豬節約飼料成本100元,提早出欄30d以上,每只羊節約飼料成本50元;同時秸稈粉碎經豬羊過腹消化所產糞便再經沼氣池發酵產生沼肥還田,大大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了高產田創建目標。
由此可見該模式不僅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糞污流入密閉的沼氣池發酵減少了蚊蠅滋生和有害氣體排放,凈化了養殖場及周邊環境,減少了疾病傳播,保護了森林植被和水源,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社會、環衛效益,產業中加入“沼氣”元素更能節本增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生態循環農業和環保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2.2魚河寺伙溝“豬→沼→菜”四位一體“四季農業”產業模式
即溫室中建豬圈和廁所,下面建沼氣池,溫室為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豬糞便和人糞尿自動流入密閉的沼氣池為沼氣發酵提供發酵原料,所產沼液、沼渣為蔬菜生長提供優質高效有機肥及葉面肥料,而沼氣燃燒除做飯外,冬天還可為溫室增溫并進行沼氣燃燒釋放co2施氣肥,蔬菜種植所產枝蔓爛葉等副產品除為豬提供部分飼料外可進入沼氣池發酵再利用。通過循環利用減少了溫室蔬菜病、蟲害傳播;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少了化肥等生產資料投入;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實現了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化。
其關鍵技術是沼肥盤穴育苗、沼液浸種、沼液葉面施肥防蟲治病害、沼肥還田、沼氣CO2施氣肥、沼氣保鮮,另外需與溫室作物栽培技術相配套實施。魚河鎮寺伙溝村的“豬-沼-菜”模式全省聞名,是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被定為榆林市發展溫室蔬菜生產的樣板典范,也是榆林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該模式利用為本區長城延線高寒區越冬蔬菜冬季生產提供了保障,實現年種植“兩果一菜”,1hm2產果菜30萬多kg,葉菜9萬多kg,收入達45萬余元目標。另外每座溫室年可發展養豬10頭,節省肥料、農藥支出4000多元,實現了“以沼促菜,以菜促豬,以豬促沼”的良性循環。
2.3小紀汗黃土梁“玉米→牛→沼→瓜→菜”產業模式
即產業戶平均種植1hm2玉米,養殖3~5頭奶牛,奶牛所產糞便為沼氣池提供發酵原料,利用沼氣池沼肥種植1~2棚春茬大棚芝麻香瓜和秋延茬蔬菜的種養配套產業模式。該技術與“豬—沼—菜”模式相同,重點是做好無公害產地認證工作和打造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和收益。該村是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大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奶牛養殖為主。據該村調查,一口8m3的沼氣池,年產沼氣300~350m3,基本上可滿足4口人家炊事、照明需要,年可節煤1.5t,節電200kWh,年產優質沼肥10~12t,戶均年增收節支3000元以上。
沼氣建設以來,通過“三沼”綜合利用帶動了以沼氣為紐帶的特色產業發展,使該村奶牛養殖、芝麻香瓜、西瓜、蔬菜種植成為本村的新型主導產業,沼氣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發展,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沼氣的高效利用,實現了種養產業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目標。
2.4榆陽區南部山區余興莊曹家洼、上鹽灣周焉“豬→沼→果”產業模式
即以沼氣為紐帶,連動畜牧業、果業、種植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家園模式。其基本內容是“戶建1口池,人均年出欄2頭豬,種好0.07hm2果”。豬糞下池產氣,沼氣用于炊事照明,沼液喂豬,沼肥施果樹。沼液作添加劑喂豬,增重快,可節約飼料1/5;施用沼肥的果樹,能多長5~10個枝梢,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增強,水果品質提高1~2個等級,1kg收購價8~10元,兩村40戶居民利用該模式戶均年增收節支達3萬余元,并且實現了庭院經濟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潔化,生態環境優美化目標。
3推廣沼氣循環農業產業模式的意義
3.1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農業產業,可以把農村“三廢”(秸稈、糞便、垃圾)變成“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可減少污染,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環境保護與提高經濟收益“雙贏”目標,促進現代農業發展。3.2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發展沼氣循環產業,從治理污染入手,可以有效治理畜禽養殖糞便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可解決淺層地下水資源及榆溪河流域污染問題,短期內可低成本改變農村的環境衛生狀況,為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有效的工程技術措施,有效解決農村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問題,使農民走向清潔、衛生、健康、文明的生活之路,實現農村家園清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
3.3發展沼氣循環產業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現實途徑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入手,通過開發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土壤肥力,同時能節約化肥農藥用量和能源支出,最終實現農業增值增效,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時也響應了國家2015年提出的“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
3.4發展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是建設促進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
發展沼氣循環產業,不僅可延伸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而且有利于改善農村環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服務,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有利于大美榆陽美麗鄉村建設。
3.5發展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是榆陽區農牧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榆陽區是陜西省畜牧業生產快速發展區域,近年來,區內的煤炭、化工等工業發展迅速,生豬養殖規模隨之擴大,養殖場糞便污水的排量劇增,造成養殖場自身生產、生活空間及周圍環境受到污染,制約了禽畜業的健康發展;造成禽畜糞便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對有機肥料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農村沼氣循環產業模式,集環保、能源、資源再利用為一體,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通過糞污的綜合利用,養殖企業能夠減少禽畜發病率,增加出欄量,并提高畜禽產品的質量等級,可為企業增收約10%左右,保證了畜牧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禽畜環保養殖與無公害綠色農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4結論
通過對榆陽區沼氣產業技術模式探索思考,得出農村建設沼氣工程并發展以沼氣為載體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是促進種植業和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舉措,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中應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各個地域特色的“小沼氣大產業”循環模式,重點要建立以養殖業為中心、沼氣事業建設為紐帶、種植業為龍頭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產業之路,關鍵要提高“三沼”綜合利用率,出路是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保障是樹立品牌,增加收入,形成以“沼氣”促產業,以產業促發展的良性循環農業生產體系。
參考文獻
[1]丘陵.沼氣發酵與綜合利用[M].楊凌:天則出版社,1990
[2]丘陵.農村沼氣與庭園生態農業[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農業部環境農業司.北方農村能源生態模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4]苑瑞華.沼氣生態農業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作者:馬學文 劉永峰 付永飛 李虹 魏蓉 趙娥 單位:榆陽區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站 榆陽區農經站
推薦閱讀:《農業經濟》(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本刊辦刊宗旨: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領導機關宏觀決策服務,為農業經濟學科建設服務。讀者對象為從事農經工作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以及大專院校經濟類專業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