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農村三產融合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一種新的范式,對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生產要素、產業組織、經營方式的角度深刻分析了農村三產融合內生動力的源泉。
關鍵詞:農村三產融合 內生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農業面臨著國內外市場壓力、資源約束、技術革新、從業人口老年化等多方面挑戰,農村面臨著生態環境治理、社會穩定維護、鄉風文明建設等重重壓力,以及農民收入增長仍然緩慢的形勢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任務十分緊迫。在這種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簡稱為農村三產融合)的理念,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可見,推進農村三產融合是我國今后很長時期內遵循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厲無畏,2002)。產業融合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1+1>2的經濟利益才是產業融合產生的內在驅動力。農村三產融合的實質是發生在農村地域范圍內,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融合,其內部經濟利益驅動來源于土地集約經營帶來農產品產量和收入的增加、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轉化帶來交易費用的節約和通過跨產業的多元化經營帶來農業范圍經濟。
1 生產要素角度
第一,在當前土地約束的現實國情下,依靠提高農業土地資源供給數量和質量的農業粗放經營無以為繼。我國幅員遼闊,但可利用土地較少,加上人口眾多以及歷史悠久的小農耕作傳統,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嚴重不足。近年來,全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減少的耕地面積超過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的耕地面積,耕地資源越來越稀缺。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17中國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統計公報》顯示,根據全國土地利用數據預報結果,2017年末全國耕地面積為13486.32萬公頃(20.23億畝)。2017年凈減少耕地面積6.09萬公頃。可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積3.75畝的一半。
耕地總體質量不高,《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告》顯示,我國耕地的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比例分別為2.90%、26.59%、52.72%、17.79%。同時,由于小農生產的慣性,長期過量、盲目施用化肥農藥,耕地板結、土壤酸化導致耕地質量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盡管目前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已經普遍推開,但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土地細碎化和農業勞動力總體過剩,規模經營擴張受到制約。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我國要走要素集約組合的農業發展之路。
第二,傳統農業條件下,農民自我資金積累和自身生產勞動直接經驗技術積累的能力弱小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傳統農業中,由于農業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在一起,農業生產周期長且具有不穩定性。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以手工勞動為主,輔以簡陋的農具進行生產,農業技術的進步極其緩慢,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發揮作用,即使采用勞動密集型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也無法阻擋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趨勢。
農產品需求彈性較小,供給彈性較大,恩格爾定律的作用,農產品不耐儲運等天生的弱質性特點,使得農業的市場交易條件惡化,農民的收入增長乏力,農民自我積累資金非常緩慢。與其他產業相比較,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農業中的資金和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易于流向非農產業。
傳統農業一直是在一個封閉的、自我循環的、弱勢環境中進行的,很少有外部生產要素的投入,卻不斷有內部生產要素的流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點是物質和能量開放式循環,需要吸收農業以外的大量物質和能量來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不能僅僅依靠農民自我的積累,而且還需要打破傳統農業的循環封閉圈,開始由工商業提供現代生產要素的進程。
第三,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直接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農業現代化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同時也是現代集約化農業和高度商品化農業相統一的發展過程。農村三產融合則通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間的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的形式,將生產要素進行跨產業優化配置,為農業資源稟賦帶來根本性的戰略性的大調整,為農業的發展帶來現代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先進的商品市場經營理念。
首先,農村三產融合更多地強調產業間的融合,第二、三產業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相互聯系更加密切,驅動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其次,農村三產融合更多的以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農村三產融合是社會分工與社會協作相結合的社會化大生產,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龍頭企業等實施主體使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生產,科學方法經營管理農業,需要對農戶進行技術知識和理論進行培訓,帶動農業勞動者的文化和技術素質的提高。最后,農村三產融合更多的使用農業機械和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等,走集約經營的道路,這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的投入產出率。
2 產業組織角度
第一,農村三產融合實質是以農業為依托的各個產業之間分工的內部化。眾所周知,分工能提高專業化水平,能促進機器的發明創造和技術的進步,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產業融合的出現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伴隨著社會分工的高度深化,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經濟體系的服務化趨勢加強,經濟發展對信息、技術和知識等要素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產業結構軟化導致產業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產業之間發生融合。
農村三產融合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高級階段以后,隨著高新技術向農業產業的不斷滲透,通過三次產業之間的聯動與延伸來打破原有產業之間的界線,實現農業產加銷鏈條有機整合、農業產業多功能拓展和轉型的產業融合。農村三產融合實現了產業在更高層次的產業大循環中實現生產要素的整體優化組合,突破了農業內部分工局限,形成新生成的融合產業。新生的融合產業內部既包含原來已經存在的農業內部分工,也包含了融合創新業務基礎上擴展了的新分工。新分工是第一產業的細分行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細分行業所形成的社會分工和市場分工轉化而來的,產業間的分工圍繞著農業在農村地區實現了內部化。
第二,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轉化帶來交易費用的節約。具體表現主要為兩個方面:首先,農村三產融合實現組織替代市場。由于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轉化,新產業內的組織大規模替代原來產業間的市場,大量企業發生了邊界擴張現象。按照科斯的觀點,“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工作。”農村三產融合之前在市場分工條件下交易成本包括市場上各類信息的采集、交易的談判、簽訂契約等費用較高,農村三產之間融合后市場分工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內的內部分工轉化,實現新生成的組織內部分工替代市場交易,直接節約交易費用。其次,農村三產融合減少農業生產與消費的中間迂回環節。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面臨的主要困境是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生產與消費環節之間迂回鏈條長,供需信息不通暢,小農戶與大市場難以對接。農村三產融合發生后,農產品的產銷一體或者產銷接近縮短了迂回路徑和產銷距離,供需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供需之間可以通過像互聯網這樣的技術或者組織內深度合作實現直接對接,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的精準供給,中間環節的減少降低了交易費用。
3 經營方式角度
第一,農業范圍經濟拓展農業生產者的生產或經營范圍,促進勞動力就業和提高農業效益。范圍經濟是指利用單一生產經營單位內原有的生產或者銷售過程來生產或銷售多于一種產品而產生的經濟(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是通過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來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農業范圍經濟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忙閑交替的周期性、農業可變成本互補性、人力資產的同質性、信息的共享性、農業品牌專用性等。農業范圍經濟拓展生產經營范圍,農業生產經營的多樣化和豐富性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機會,降低農業經營風險,提高農業比較利益,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二,農村三產融合依托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各子產業之間的多元化經營實現范圍經濟。農村三產融合通過技術創新和推廣打破農業產業內部不同子產業之間的技術壁壘,在同樣的土地規模約束下,生產出更多種類的農產品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如垂直農業的發展,可以在同一設施空間內同時種植不同種類的花卉水果;工廠農業以高新技術為基礎,以信息化管理為根本,可以改變動植物的生長特性,用較低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更健康、更安全、更優良的農產品;生態有機循環農業的發展,促使原本分離的動植物生產通過整合可以實現空間并存。這些都提升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和勞動產出,實現農業產業內部各子產業之間的范圍經濟。
第三,農村三產融合以農業的多功能性帶動農業供給的多樣性,農業的供給范圍延伸到精神生產領域。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不僅具有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商品產出功能,同時還具有生活、生態、文化、教育、環境等多種功能。伴隨著現代社會居民對消費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的日益提高,農村三產融合以第二、三產業的市場、消費和服務為導向,帶動以農產品供給為導向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促進農業供給的多樣性,更好地滿足人們更高、更新的消費需求。如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的興起表現出人們尋求充滿傳統鄉村文化的田園意境以釋放壓力,回歸、還原自我,農業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
參考文獻
[1] 陳錫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幾個主要問題[J].改革, 2012(10).
[2] 解安,周英.農村三產融合的學理分析[J].學習與探索, 2017(12).
[3] 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
[4] 趙霞,韓一君,姜楠.農村三產融合:內涵界定、現實意義及驅動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7(4).
[5] 梁偉軍.產業融合與現代農業發展[M].北京: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6] 胡永佳.產業融合的經濟學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
推薦閱讀:《江西植保》由江西植保 由江西省昆蟲學會、江西省植保學會、江西省植病學會聯合主辦的學術刊物。旨在促進我國植保科技發展和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堅持面向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