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習近平同志指出:“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大數據技術可以為農業現代化、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優質化提供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縣級黨委、政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實施者,其治理下的縣域經濟,是實現鄉村發展、社會穩定、村民富裕的根本載體。近年來,河南多縣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產業集聚區經濟”,不斷發揮聚集資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便利優勢,積極推動發展紅利從縣城以及園區直接流向鄉鎮、農村,有效推進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結合農業發展實際,中科光啟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光啟)聯合人民網、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緊密結合河南農業現狀,為多地打造全國領先的“縣級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在尉氏縣、葉縣、禹州、靈寶等地實施過程中,以“適應性強、科學簡便、功能完善”的設計理念,構建“縣級鄉村振興大數據智慧會商中心”,為鄉村振興建設了一套“全天候、全天時、全要素、全尺度”大數據平臺,構建了全縣“鄉村振興一張圖”。
一、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方案
根據中央和河南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指導文件要求,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建設采用“5453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利用“空、天、地、人、網”(航空器、衛星、物聯網、150位專家、在網數據)五大數據采集體系,以“導入優質產業資源、降低勞動力成本、擴大規模生產、增加農業產業鏈價值、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縣級農業綠色發展”為前提,以實現“農業資源管理、政府決策依據、指導農業生產、市場預警分析、打造品牌農業、導入優質產業、引入龍頭企業”為目標,以“縣鄉政府、龍頭企業、產業園區、集體經濟、新職農民”為服務對象,規劃設計以增強縣級統籌能力為前提的“衛星遙感大數據+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解決方案。
二、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建設的五大支撐體系
縣級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建設以“空、天、地、人、網”五大數據為支撐體系,中科光啟充分利用“國內40顆衛星資源、國際160顆商業衛星資源、中科光啟自主發射運營的24顆商業衛星資源”的采集能力,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核心技術,建立了“空、天、地、人、網”五位一體的數據體系。利用大數據快速反映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精準的特征,揭示農業變化過程的顯性和隱形信息,圍繞糧食“耕、種、管、收”關鍵生產環節,以農業大數據的驅動,推動現代化農業質量的變革、農村生產效率的變革、集體經濟的變革,探尋鄉村振興最短的實施路徑。
三、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建設的四大驅動引擎
縣級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四個驅動引擎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利用此引擎將采集到的數據以及現有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融合應用,構建以大數據為前提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破解農產品上行難,解決農產品市場化經營中的供需兩端信息不對稱困境,滿足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田作物精準化管理、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享、農戶生產經營個性化需求、政府治理精準化的需求,實現農產品“生產可記錄、安全可預警、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助力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培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四、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的服務方向
1.建立縣級農業農村資源管理庫,夯實數據管理基礎
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接入“耕地、高標準農田、林地、荒山、水域、灘涂、農村房屋、宅基地、農田灌溉、農田基礎設施”數據,融合“兩區一劃、土地確權、村莊規劃”數據,結合“三品一標、良種、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投入品、農業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數據,綜合“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數據,納入“普惠金融、農業保險”等數據,利用中科光啟“人工智能畫像技術”,實現數據的大集中、數據互通與挖掘,構建“農業生產發展一張圖”“特色優勢產業一張圖”“生態宜居一張圖”“產業扶貧一張圖”“鄉鎮治理一張圖”“市場及災害預警一張圖”六大資源庫,針對“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落實情況將數字變數據,實現可視化展現、綜合化管理。
2.充分利用各類大數據的挖掘功能,抓牢產業發展重點
建立政府決策風險分析模型。依托衛星遙感大數據的“宏觀規劃和預估預判”能力,快速形成“政府、市場、生產”之間數據互通、可視化分析、監測預警。為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扶貧、高標準農田打造、品牌農業提供數據支持,助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聚焦主要品種和優勢產區,逐步完善精準到戶化管理;監測生態建設,為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數據支持;保障農業耕地有效利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產與農產品高效流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提升鄉村綜合治理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精準可靠的數據支持;對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明資源進行入庫分析,為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民宿、健康養生”做好數據支持;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生產信息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發展,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終達到“將產業引進來,讓農民富起來,使鄉村美起來”的目的。
建立農業生產精準指導模型。針對各縣農業發展情況,大數據平臺實現“適宜區規劃、收獲期預測、品質監測、產量預估”的大數據支撐,為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提供“從種到收”全周期的種植指導服務。建立產前(如種子品質標準化)、產中(如生產技術管理各個環節標準化)、產后(如加工、貯運等標準化)的全過程可視化指導體系,生產高品質、高產量、高溢價的作物,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道路。同時,圍繞糧食“耕、種、管、收、防、賣”六個環節,對農產品種植的“面積、分布、產量、長勢”進行監測,對病蟲害、農業災害進行預警,對藥力、肥力進行監管,實現藏糧于技,讓老百姓把種田變得更加簡單,不再看天吃飯。
推薦閱讀:《農村實用技術》(月刊)創刊于1998年,是由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主管、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辦的農業技術類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