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對安徽棉花產業的調研,介紹了近20年來安徽棉花產業現狀,分析了近10年來安徽棉花產業萎縮的原因,論證了振興安徽棉花產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發展特色棉種植為主體的振興安徽棉花產業的4項改革措施的建議,旨在引導安徽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安徽省;棉花產業;現狀;產業振興;改革措施
《核農學通報》是由中國農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主辦的期刊。
0 引言
棉花是全球最大的天然纖維作物和紡織工業原料[1]。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 進口國和第二大生產國, 棉花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球棉花市場中占有重要份額[2]。安徽省位于我國的中東部,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西寬約450 km,南北長約570 km,土地面積13.94萬km2。安徽省是全國植棉大省,常年棉花種植面積35萬 hm2,棉花總產30萬~35萬t,位居全國第5位或第6位[3]。近10年來,安徽棉花播種面積從2011年的35.04萬km2,急劇下降到2018的8.63萬km2,棉花總產從37.6萬t下降到8.9萬t。播種面積和總產的急劇下滑,導致棉花產業鏈上游的種業公司、下游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和棉紡織企業效益全面下降。其中大多數安徽種業公司已將棉種銷售從主業調整為副業或停止了棉種銷售,多數軋花廠基本停業或倒閉。安徽棉花產業全面萎縮的現狀,倒逼安徽棉花產業必須從產業鏈供給側進行改革,調整思路,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因而,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棉種植,采取多方面措施為發展特色棉種植提供保障,為振興安徽棉花產業作出貢獻。
1 近20年安徽棉花產業現狀
棉花產業鏈大而長,產業鏈上游包括科研單位、種業公司和棉花種植業、中游包括棉花收貯與加工,下游包括棉紡織、服裝加工與貿易。棉花曾是安徽的第一大經濟作物,棉花種植業收入是安徽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紡織工業是安徽省政府確定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 其中,安徽省棉紡織業總產值占全省紡織服裝行業的近一半,遠遠超過服裝產值及其他紡織品占總產值的比重,涉及近50 多萬職工和 300 萬農民的利益[4],是安徽省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據1999年~2018年20年的《安徽省統計年鑒》資料(詳見表1),在前10年里(1999年~2008年),安徽省年均棉花播種為38.60萬 hm2,年均總產33.62萬t,年均單產891.35 kg/hm2,但到最近10年(2009~2018年),安徽省棉花年平均單產達到1006.85 kg/hm2,比前10年增加了12.96%,播種面積則下降到8.63萬 hm2,已迫近安徽規劃的6.67萬 hm2(100萬畝)棉花生產保護區紅線,棉花總產也迅速下降到8.9萬t。 棉花生產形勢異常嚴峻。除棉花種植業外,從棉種銷售到棉花收貯與加工,上中游產業鏈已全面萎縮甚至倒閉。下游棉紡企業用棉大部分從外省區調入或直接從國外進口,不但耗費了大量的外匯,而且生產經營易受到貿易摩擦和匯率波動的影響,不利于產業鏈下游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2 安徽棉花產業萎縮的原因分析
造成安徽棉花產業萎縮的原因主要來自產業鏈的源頭—棉花種植業。概括起來,原因主要有較高的生產成本、較低的生產品質和較低的棉花收購價格。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嚴重打擊了棉農的植棉積極性,導致安徽棉花種植面積從2003年的44.20萬hm2迅速下降到8.63萬hm2。棉花種植業的萎縮必然導致產業鏈中游棉花收購加工業的萎縮,最終也必然影響到產業鏈末端的棉紡、服裝企業的經濟效益。以下僅對安徽棉花種植業方面存在的原因作一些簡單分析。
2.1 棉花種植業生產成本仍然較高
安徽棉花種植業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除西北內陸棉區外,在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成本和生產資料成本兩個方面。勞動力成本方面表現為棉花大田生產期較長,工序多,機械化程度低,棉花生產管理用工量較大。據何團結,等[5]調查,安徽省 2011年~2013 年棉花生產管理平均用工 396個/hm2 。近5年來,隨著棉花省工節本高效栽培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應用推廣,用工有所減少。另據作者的粗略調查統計,棉花生產管理平均用工仍需250個/hm2左右。在勞動力價格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快速向城市或鄉鎮非農領域流動,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異常緊缺。加上從事農業勞動一般帶有勞動時間長、日曬、臟而累的特點,勞動力價格也一路飆升,從21世紀初的每個工20~30元上漲到每個工100~120元,且仍有繼續上漲的趨勢。生產資料成本方面,除種子價格基本沒漲以外,化肥、農藥、燃油、薄膜雖不同的年份漲幅有波動,但近20年來一直上漲的趨勢沒變。
2.2 原棉的生產品質較差
原棉的最終品質受棉花品種本身品質和棉花生產各個環節的生產品質共同影響。安徽棉花種植多處在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普遍存在種植規模小,種植地塊分散,品種多而雜的問題;雖然安徽棉種市場不缺乏產量和品質兼優的品種,但部分棉農因片面追求高產、大鈴而種植了高產低品質的品種;多數收購加工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把棉花收購業務委托給了小商小販,這些小商販由于業務素質低和受利益驅動,收購的棉花不按質論價,優劣混雜,水分、雜質超標,從而導致安徽省生產的原棉品質參差不齊、整齊度差,“三絲”問題嚴重,質量檔次單一。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安徽市場缺乏品質一致、檔次豐富、適合不同紡織要求的原棉,尤其缺乏市場需要旺盛的高品質原棉[4,6]。
2.3 棉花收購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我國棉花進口政策的調整,國際上原棉主要出口國(如美國、澳大利亞),由于棉花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再加上政府的價格補貼,出口的原棉質優價廉。相比之下,我國生產的原棉盡管成本倒掛,但無論在質量上和價格上都處于劣勢。國內紡織企業進口國外原棉的意愿高漲。受國內、國際原棉市場行情的影響,安徽棉花收購價格在21世紀初以來就進入下跌通道。近10年來,價格雖有所穩定,但仍在低位徘徊[7],籽棉收購價格一直6元/kg左右波動(見圖1)。據作者近幾年的粗略測算,以現階段技術水平來說,棉花種植業的盈虧平衡點大約在8~9元/kg。
3 振興安徽棉花產業的必要性
棉花產業曾是安徽較大的優勢產業。安徽產業的興衰關系到數百萬農民和幾十萬企業職工的就業。尤其是安徽棉花種植區現在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涉及的縣市中,望江、宿松、太湖等縣均是貧困縣,且棉花種植業收入在農業總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及棉紡織企業曾是當地縣域企業的利稅大戶,棉花產業發展直接影響到當地農民的增收和縣域經濟的發展,是關系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任務能不能順利完成的頭等大事。因此,振興安徽棉花產業不僅必要而且緊迫!
4 振興安徽棉花產業的改革措施
當前,棉花產業處于低谷時期,究其原因不是棉花沒有需求和市場,而是棉花產業供給側出現了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的問題。振興安徽棉花產業必須從供給側入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棉花類型和品種的種植結構與規模,大力發展高品質棉、短絨棉、彩色棉、有機棉等高附加值特色棉的種植,大幅提高棉花產品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個棉花產業鏈的整體效益。具體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4.1 大力發展特色棉的種植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水平的追求,市場對原棉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特色專用化、高端化的趨勢。目前國內外市場上棉紡織企業對高品質棉、短絨棉、彩色棉、有機棉等需求不斷穩定增長,導致我國從國外進口原棉比例攀升,價格堅挺[4,6]。只有發展專用、特色棉的種植,提高棉花產業鏈的盈利水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安徽棉花產業才能持久振興和繁榮。
4.2 政府主導加強特色棉育種和植棉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由政府主導,提高科研經費投入,加強特色棉育種和省工、節本、環保、有機植棉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以科技為支撐,切實降低棉花產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增收節支,提高安徽省棉花產業產品的整體競爭力。棉花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例較高,研發推廣棉花省工簡化栽培技術(如化學除草技術、全程機械化植棉技術等,這些技術能有效節約用工成本);研發推廣配方施肥、緩控釋肥、精準施肥技術、智能滴灌技術以及抗蟲棉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能節約生產成本和水資源,還能顯著減少化肥、農藥對農田和水環境的污染;全程有機棉花種植技術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幅提高棉花產品的銷售價格等。
4.3 組建棉花產業聯盟,農、科、企深度融合,擴大種植規模,實行訂單式生產
組建由大型農場、種植大戶、棉花科研單位、種子公司、大型軋花廠和大型棉紡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聯盟通過聯合和兼并進行深度融合。聯盟內以棉紡企業為龍頭,在調研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確定特色棉的種植類型和面積,在棉花播種前直接與大型農場、種植大戶簽訂供銷合同,大幅提高棉花單個地塊的種植面積和單個品種的生產規模,實行優質優價;由棉花科研單位或種子公司提供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并全程進行技術指導;聯盟對整個棉花產業鏈進行全程監管,切實抓好棉花產品的內在品質和生產質量,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6-9]。
棉花全身都是寶,除棉纖維外,棉籽殼、棉秸稈、棉仁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棉籽殼所含營養較全面,吸水性強,透氣性好,是多數食用菌栽培的理想原料;棉秸桿不但可以用于生物發電和造紙,也可以在粉碎的棉秸桿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麥麩和少量的糖來替代棉籽殼生產花菇;棉仁中含油量較高,并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4,10]。浙江大學祝水金等對不同生產區、不同品種的82份棉籽材料進行了分析測定,結果表明,棉仁粗脂肪平均含量在249.52 mg/g,且主要脂肪酸為亞油酸,平均含量為142.88 mg/g[10]。因此,加強該類棉花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研究與開發,不但可以延伸棉花產業鏈,提高棉副產品附加值,還能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
參考文獻
[1] 毛樹春. 當代全球棉花產業經濟若干問題研究新進展—《當代全球棉花產業》序[A]//中國農學會棉花分會2016年年會論文匯編[C]. 安陽:中國棉花雜志社,2016:61-63.
[2] 翟雪玲,張杰. 中國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與展望[J]. 農業展望,2018(8):53-58.
[3] 何團結,程福如,閆曉明,等. 安徽省棉花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2):223-225.
[4] 張翼,華霧云,齊苗,等. 安徽省沿江植棉區發展機采棉的機遇、困難與對策[J]. 中國棉花,2018,45(07):1-3.
[5] 何團結,肖茂盛,蘇香峰,等. 安徽省棉花生產成本分析[J]. 中國棉花,2012,39(11):1-2.
[6] 張翼,韓文兵,何團結,等. 安徽省棉花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1):185-186.
[7] 夏紹南,陳宜,張麗娟,等. 江西省棉花種植意向下滑的原因分析與建議[J]. 棉花科學,2016,38(1):15-19.
[8] 李宜興,楊紹群,張允昔,等. 江西九江棉區棉花生產的問題與建議[J]. 棉花科學,2014,36 (1):39-41.
[9] 唐敏,趙晉芳. 中國棉花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棉麻產業經濟研究,2015(6):4-6.
[10] 祝水金,等. 棉副產品加工與利用研究進展[A] //中國農學會棉花分會40周年征文暨2019年年會論文匯編[C]. 安陽:中國棉花雜志社,2019: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