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為尋求經濟、安全、有效藥劑,選取了幾種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藥劑進行大田藥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50%氯溴異氰尿酸WP 60 g/667 m2防效最好,達82.09%,其次是5%噻霉酮SC 50 g/667 m2,20%噻菌銅SC 100 ml/667m2、20%噻唑鋅SC 100 ml/667 m2和解淀粉芽孢桿菌AS600 g/667 m2防效分別為76.08%、74.11%和76.38%,三個處理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銅高尚堿式硫酸銅SC 20 g/667 m2對于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防效最差。綜合產量結果選擇采用20%噻唑鋅SC,20%噻霉酮SC和50%氯溴異氰尿酸WP作為防治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藥劑。
關鍵詞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藥效試驗;病指防效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是一種侵染性較快的病害,也是水稻生產上重要的檢疫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葉片,高溫、高濕氣候條件利于其病害發展[1-2]。病菌主要從葉片氣孔和傷口侵入,在葉片上形成條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膿可借風雨、露滴及葉片之間的接觸等途徑傳播,尤其在臺風、暴雨過后,極易引起病害傳播蔓延[3-4]。近年來,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在淮安片雜交稻上擴展蔓延趨勢明顯,嚴重影響稻谷品質。為尋求經濟、安全、有效防治細條病的藥劑,寶應湖分公司聯合三河分公司開展了幾種不同藥劑田間防效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寶應湖分公司第三生產區10大隊四區5號田(33°06’16.40’’N,119°13’00.02’’E),土質為粘壤土,供試田塊栽培條件均勻一致,前茬作物為小麥,水稻品種為荃優123,2019年6月21日機器移栽,2019年9月20日齊穗,全生育期施入復合肥25 kg/666.7 m2,尿素20 kg/666.7 m2,畝均有效穗約14萬穗。試驗方法及數據處理參考田間藥效試驗準則[5]。
1.2 試驗藥劑
(1)50%氯溴異氰尿酸WP,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
(2)28.28%堿式硫酸銅SC,澳大利亞紐發姆有限公司生產。
(3)20%噻菌銅SC,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4)20%噻唑鋅SC,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5)5%噻霉酮SC,陜西西大華特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生產。
(6)解淀粉芽孢桿菌AS,江蘇省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以上藥劑均為市售。
1.3 試驗設計
(1)50%氯溴異氰尿酸WP 60 g/667 m2;(2)銅高尚堿式硫酸銅SC 20 g/667 m2;(3)20%噻菌銅SC 100 ml/667 m2;(4)20%噻唑鋅SC 100 ml/667 m2;(5)5%噻霉酮SC 50 g/667 m2;(6)解淀粉芽孢桿菌AS 600 g/667 m2;(7)清水對照試驗。共設立7個處理,4次重復,共28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為33.3 m2。
1.4 試驗方法
在發病初期第一次施藥(2019年8月16日上午),14 d后第二次施藥(2019年8月30日上午),試驗用噴霧器為TN-16A型電動噴霧器,噴藥液量為30 kg/667m2。
1.5 氣象資料
兩次施藥當天均為晴天;試驗期間(2019年8月16—30日)雨日2 d,共降雨44 mm。
1.6 調查方法
1.6.1 安全性調查 藥后10 d、15 d觀察兩次小區藥害情況。
1.6.2 發病情況調查 在最后一次藥后15 d進行藥效調查,調查采取對角線或五點平行取樣,每點調查25穴,調查每株最上三葉,記錄病葉數并分級,分級標準如下:0級:葉片無病斑;1級:葉片僅有小點半透明水漬狀病斑,占葉面積的1%以下;3級:葉片有零星短而窄條病斑,占葉面積1%~5%;5級:葉片病斑較多,占葉面積的6%~25%;7級:葉片病斑較密,占葉面積26%~50%;9級:葉片病斑占葉面積50%以上,葉片變橙褐色、卷曲、枯死。
1.6.3 水稻生長及產量調查 收獲前調查水稻有效穗數、調查各小區水稻穗粒數并測定千粒重,計算各小區水稻理論產量。
1.7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葉數×9)]x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藥劑安全性調查
用藥后10 d、15 d兩次觀察不同處理水稻葉片,均未發現明顯藥害癥狀。
2.2 不同處理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病指防效對比
調查結果表明:采用50%氯溴異氰尿酸WP 60 g/667 m2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為82.09%;其次是5%噻霉酮SC 50 g/667 m2,病指防效為78.35%;20%噻菌銅SC 100 ml/667 m2、20%噻唑鋅SC 100 ml/667 m2、解淀粉芽孢桿菌AS 600 g/667 m23個處理間防效并無顯著性差異,其病指防效分別為76.08%、74.11%、76.38%;28.28%堿式硫酸銅懸SC20 g/667 m2病指防效最差,為66.83%,較采用50%氯溴異氰尿酸WP60 g/667 m2和5%噻霉酮SC 50 g/667 m2的兩個處理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較其他3個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表1)。
推薦閱讀:農業推廣相關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