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被解讀為我國迄今為止最嚴的限塑令,其中規定今年1月1日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新政落地3個月以來,政策制定者可能不曾想過,最先投出反對票的是奶茶重度愛好者們。目前有關紙吸管的吐槽話題仍不時走熱網絡。
事實上,從餐具這一小切口切入以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激發環境保護意識,并不意味著降低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在提升產品質量和尋找替代品方面,生產制造商有著較為廣闊的操作空間。由此引爆的可降解塑料市場也需理性引導。
限塑令下,吸管換裝
作為吸管消耗大戶,奶茶店最早對限塑作出反應。今年年初,記者在北京凱德mall西直門店走訪時了解到,多家奶茶店都用紙吸管取代了原來的PP塑料吸管。“我們去年就換成紙吸管了,剛開始經常會有用不習慣的顧客詢問有沒有塑料吸管。”某網紅奶茶店店員告訴記者,出于環保考慮,大部分顧客最后也只能接受紙吸管。
但在社交平臺,奶茶愛好者們絲毫不掩飾對紙吸管的“怨念”:“一杯奶茶喝10分鐘,還沒等喝完,吸管浸濕后明顯軟化散開,奶茶底部的‘精華’大概率吸不上來”。目前,“被紙吸管剝奪的快樂”微博話題已經有近1億的閱讀量。
即便消費者不買賬,普通的塑料吸管也難以再登舞臺——除了紙吸管,其替代品還有PLA可降解塑料吸管,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則對沒有珍珠、椰果、芋圓等此類小料的飲品提供直飲杯蓋。
相較而言,消費者對PLA可降解塑料吸管的接受度尚可。從外觀上看,其外層包裹著能看見紋路的木漿外衣,內側附著有一定厚度的光滑內襯。記者在微博、B站等平臺上注意到,已有不少博主傳了吸管測評視頻,視頻顯示,PLA可降解塑料吸管和PP塑料吸管使用感相似,能在奶茶的最佳飲用時間內保持一定硬度,不影響吸入體驗。有博主調侃道,“靠紙吸管戒掉的奶茶癮,最終還是敗給了可降解塑料吸管”。
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可取之處還在于,其主要材料聚乳酸可降解、可循環——原料來自于從玉米、馬鈴薯等生物質中提取的淀粉,經一系列化學反應后生成的聚乳酸材質,廢棄后能在堆肥狀態下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但造價偏高導致其市場占有率并不理想。“即便在飲品消費旺季,普通塑料吸管的原材料聚丙烯最高也不過8千多元一噸,環保材料聚乳酸將近4萬元一噸,價格相差4到5倍。”浙江省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二橋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政策導向加上成本控制,奶茶商家紛紛投向紙吸管。
紙吸管是“偽環保”?
事實上,吸管并非大宗塑料垃圾,但由于在生活中被高頻使用,因此被視為主要限制對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塑料制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3萬噸,約為460億根。業內專家表示,塑料吸管使用起來僅幾分鐘,自然降解時間卻或達500年。
“單從產品本身來看,紙制品確實比一次性塑料制品更環保,不過如果從整個產業的角度來看,紙制品在生產過程中帶來的水電消耗和環境污染也并不少。”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常規流程生產的紙吸管確非具有十足的優勢。
一根紙吸管的問世往往伴隨著樹木的施肥、砍伐加工等可能排放污染物的過程,對于“易軟爛”“不禁泡”的消費者吐槽,廠商只得用膠水粘合、涂敷石蠟、聚合物薄膜等防水物質層層加厚吸管管體——不僅增加了紙吸管的降解時長,也加大了回收處理難度。
“如果做好分類,紙吸管材料原本是可以回收的,但厚度過大、雜質過多使其難以被再加工。”北京市某餐廚垃圾處理公司的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升級版限塑令比較嚴格地規定了禁塑范圍,但在回收處置上語焉不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紙吸管其實是偽環保。”
不過,作為主要替代品,紙吸管目前仍是商家首選。“實際上,塑料制品使用的核心問題在于‘一次性’,而不是塑料本身。”劉建國則認為,與其更換其它材質,我們更應該努力的是摒棄一次性消費文化,提升塑料制品的利用率而不是用完一次就扔。
可降解塑料市場的階段性爆發
使用場景越來越多,人們已經無法從塑料制品中脫身,包括環保吸管在內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是更為長遠的選擇。
不過在此次限塑令出臺前,國內可降解塑料的市場行情算不上火熱。中金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國內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市場規模始終在30億元以下,每年漲幅不超過10%。
2020 年12 月22 日,浙江義烏“雙童”董事長樓仲平展示新研發生產的可降解吸管。
轉變出現在2018年。《中國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年有大約10個國家和地區掀起了禁塑熱潮,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海外需求被引爆。李二橋粗略計算,當時國內有近1000家可降解產品企業倉促上馬,面向海外出口產品,但產能在2019年迅速過剩后又引發了一波倒閉潮,“有的現在還在變賣設備。”
但我國此次頒布的限塑令依舊吸引了大量企業入局。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僅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關企業近2300家,較去年同比增長38%,可降解塑料吸管是這些企業的主要業務分支。李二橋認為,勢頭并未完全釋放,“也有許多企業還因上次倒閉潮而比較謹慎。”
不過市場的確是熱的。“去年12月開始,雙童的可降解吸管訂單量環比增加300%,現在超過9成車間產能用于趕制訂單,每天生產約20噸仍供不應求。”李二橋敏銳地感覺到,“國內的銷路要打開了”,但同時“原材料也不好拿了,50噸的貨至少要等上半個多月。”
據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PLA、PBS、PBAT等均出現緊缺,引發了25%左右的價格上漲。但李二橋認為原材料和成品的緊缺情況都不會持續太久,“就像年初都做口罩一樣,市場供求得到緩解后,價格會回歸到理性區間。”
在供需失衡且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市面上出現了一批“偽降解”塑料吸管,并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流通——此類塑料吸管因添加了傳統塑料材料和多種添加劑,最終的實際降解率低。去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頒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了“雙j”(“降解”一詞的拼音首字母)字樣的圖形標識,這是目前為止比較權威的辨別可降解塑料制品真偽的方法,消費者可以據此辨認。
推薦閱讀:發表土壤有機污染方向論文怎么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