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種業是農業產業鏈的關鍵性環節,是能起到引導作用的核心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發展方向。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保證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把握現代種業發展的正確方向,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建立全新的種子科技研發體系,集中技術資源做好高難度育種項目的攻關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現代種業科技的發展狀況,指出了新時代我國種業遭受的挑戰和必須克服的困難,總結了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合理措施。
關鍵詞:現代農業;種業;科技創新
新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的開放度不斷提高,種子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大量外國壟斷型農業企業進入我國市場,促使種子行業新業態形成。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保障我國農業的糧食供應能力,農業管理部門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經營戰略,完善社會主義農業產業體系,批量種植高產、抗旱的優質品種,做好農業資源的利用工作,培育具備較強生命力的新品種。
1 我國現代種業科技創新的具體狀況
1.1 種業科技資源不足,未建立系統性研發機制
現代化生物技術在21世紀以來快速發展,并在農業育種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部分發達國家的育種機制在第一時間完成了轉型升級。多數國內農業企業不重視基礎科技研發,過度重視高產量品種的選育與培養工作,忽視了研究基礎性的生物學理論,缺乏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敏感度,多數基礎研究不具備先進性與前瞻性,難以趕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的發展步伐。
1.2 專業技術研發活動起步較晚
我國農業市場中種子企業數量較多,經營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低,無法獨立支持研發持續時間較長、回報率較低的農業科技,種業技術處于較低端的初級階段,不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廣泛的知名度。多數國內種子企業管理者忽視技術創新與農業科技研發活動,對專業性的技術研發活動支持力度不足,未能投入足夠資金與技術資源。
市場經營資本分散于多個小型種子企業之中,先進科技研發占經營活動總投入的平均比例較低,經營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大型種業公司的差距較大。種子科技研究的公益性不足,部分種子企業不愿與其他企業進行信息交流,共享自身所持有的技術專利與機密商業信息,導致形成整個市場內部技術資源流通的信息壁壘。由于高產作物種子的集成優選度較低,難以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機制與成果評估標準。
1.3 發展速度快,育種能力強
我國種業科技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快,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具備研發成本低、良種培育速度快等優勢,能夠同時針對各個主要經濟作物開展品種培育工作。21世紀以來,高產小麥、轉基因棉花、無籽西瓜等經過改良的農作物品種開始批量種植。我國種子企業在高產量的優良品種培育項目中獲得顯著的成果,推動了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技術人員在良種雜交、抗倒伏、轉基因抗蟲害等領域取得了理論層面的突破,部分技術成果開始轉化為可批量種植的農作物,農作物畝產量與良種覆蓋率有所提高[1]。
2 我國種業在新時代面臨的內外挑戰
2.1 行業競爭趨于白熱化
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外大型農業企業開始進入我國農產品市場,改變了國內種子企業的生存環境。部分國外種子企業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全球化經營戰略,對我國種子市場進行深度滲透,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以投資或技術支持等方式與部分本土化種子企業進行跨國合作。此類國際種業公司有著較強的資本實力,可承受外部市場激烈的競爭,在市場監管機制尚未完善的21世紀初期,快速滲透到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人工栽培植物市場之中。發達國家種子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較強,能夠定期推出更具競爭力、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種子,例如美國孟山都公司所推出的玉米種子在我國的種植面積超過了3.34萬hm2,給國內本土化種子企業的生存帶來了巨大壓力[2]。
2.2 國內政策環境發生變化
黨和政府對農業企業的糧食生產能力與供應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種子企業必須領會有關部門的指示,以提升單位面積產量、降低農作物種植成本為基本目標,間接性地強化我國農業糧食生產能力,達到預定指標即每年超過1.3萬億kg,強化種子企業的良種培育能力,制定合適的技術研發戰略。農業科技創新的實際效果決定了我國農業管理部門是否有能力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將培育具備高產、抗病害等基本特點的良種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業的必要舉措。種子企業管理者必須認識到農作物種業在農業生產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配合黨和政府頒行的各項政策[3]。
3 調整種業發展模式,推動現代化農業技術普及
3.1 構建現代化科研體系
農業管理部門必須做好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性協調工作,發揮我國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發優勢。國內高等院校農業學科技術專家應加強對基礎性種子科技理論的研發,為種子企業最新的技術開發項目提供更多可利用的選育材料。科研單位與高校技術研究機構與國內的大型種子企業建立溝通,走均衡分配技術資源的發展道路[4]。必須認識到做好基礎科研的重要性,重點保護本土珍稀農作物種子,發揮優質種子資源在科技研發活動中的作用;加強對優質種子資源的利用,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第三次農作物種植資源的搜集活動,建立大型制種基地。響應中央號召,保證糧食持續增產,做好西南地區與海南省種業基地的建設工作,催生一批地區級種業科研平臺。現代化種業企業的科研創新機制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