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宿麥的種植,說明人們開始利用原先休閑一大段時間中浪費的太陽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糧食需求的增加。宿麥生育期長,在240—260天左右,干物質積累時間長,產量一般比粟高。據《氾勝之書》記載,采用區種法種麥,“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區種粟,上農夫區,“畝收百斛”,中農夫區,畝“收粟五十一石”,下農夫區,畝“收二十八石”;區種豆,“一畝中十六石”⑤。宿麥的產量高于上等田中粟的產量,是中等田粟產量的兩倍,下等田粟產量的近四倍,更遠遠高于豆的產量。雖然《氾勝之書》對采用區種法的作物產量有夸大之處,但此比例卻反映麥在當時也是一種高產作物。宿麥高產的特征,適應了解決西漢晚期關中地區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的需要,這是西漢中后期宿麥推廣在關中受到重視的社會條件。而宿麥之所以能戰勝稻、菽等其它作物,真正對關中糧食生產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取得與粟同等重要的地位,則在于其較其它作物更適應關中較為干旱的自然環境及夏收的特性。
[提 要]在農業發展史上,任何農作物的推廣與普及,都離不開適合該作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但同時也需要技術與社會條件的推動。西漢中后期冬小麥之所以能在關中地區獲得推廣,不僅僅因為其具有高產、旱作的特性,還在于它適應了當時關中農業發展的需要,以及防旱保墑技術的完善對其推廣過程中技術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冬小麥 關中 氾勝之
冬小麥是一種越冬作物,在漢代稱宿麥。宿麥的種植在關中起源很早,陜西武功趙家來龍山文化房址中的小麥稈,是我國迄今最早的栽培小麥作物遺痕,這不僅是關中地區,也是黃河流域的首次發現?!兑葜軙?middot;嘗麥解》“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于宗廟,乃嘗麥于太祖”,這里麥四月成熟,更是種植宿麥的確證。但從文獻記載反映的情況來看,西漢中期以前關中地區宿麥的種植并不普遍,直到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后方在關中平原大力推廣宿麥,而到西漢晚期關中宿麥的產量則已經比較大了。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西漢中后期宿麥在關中的迅速普及呢?對這一問題的分析當有助于實現農業推廣的合理化,提高農業推廣的效率。
一
西漢中期以前,關中地區的糧食生產結構一直以粟為主?!秴问洗呵?middot;十二紀》談到農作物豐收時說“嘗黍”、“嘗麥”、“嘗稻”、“嘗麻”等,唯獨不說“嘗粟”,而說“嘗新”,這里“新”指新糧新谷,有新糧接陳糧的含義?!渡叹龝?middot;去強》曰“民無逃粟,野無荒草,則國富”、“粟爵粟任,則國富”,粟在這里成了糧食的代名詞。秦代主管農業的官員稱為“治粟內史”,西漢又設“搜粟都尉”,都反映了粟在西漢中期前應該是統治中心——關中地區最主要的食糧。以粟為主的種植結構,是典型的旱作農業類型。粟是一種耐旱作物,吸水力大;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種子吸水達本身重量的26%即可發芽;其生長發育需水最多的關鍵時期,關中又正好進入雨季;而且粟對土質要求不高,在鹽堿較輕的土地上一樣能夠獲得豐收?!对?middot;王風·黍離》相傳為秦文公伐戎,歸岐之東予周后,周貴族回宗周,見宗廟廢墟上盡為禾黍,閔宗周之衰而作。禾黍能野生于宗廟廢墟之上,說明它們對關中的自然環境具有天然的適應性。在農業技術較為粗放的情況下,關中農民選擇這種對土、肥、水要求不太嚴格,對種植技術要求不高的農作物進行普遍種植,是長期種植經驗積累的結果。但是粟產量不是太高,隨著耕地拓展潛力漸小,單一以粟為主的糧食生產結構,便會逐漸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
西漢建立之初,“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安定的社會環境為人口的自然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據估計,漢初數十年間,每年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約10‰①。在西漢建立后一百年間,人口至少翻了一番,而且極可能更多。同時,為加強統治的核心地區——關中地區的實力,西漢建立之初就實行了陵邑之制,不斷徙民關中。葛劍雄先生根據各陵邑人口徙入年份、人口約數和年平均增長率推算,“西漢一代從關東徙入關中人口的累計數近三十萬,而至西漢末年,在關中的關東移民后裔已有約121萬6千”②。人口的急劇增長,意味著勞動者數量的迅速擴大,這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但人口另一方面也是糧食的消費者,人口增長同樣意味著糧食總需求的增加。由于大批移民的到來(這類移民中非生產人口占很大比例)以及封建國家機器的逐漸擴大,非生產人口的比例相應增加。關中的糧食生產逐漸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由關東輸入的糧食逐年增加。漢初,每年向關中漕運的糧食僅數十萬石,但到武帝元封元年已一度達到六百萬石。
糧食總量的增長不外乎擴大耕地面積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兩條途徑。面對糧食需求的壓力,武帝統治時期在關中興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不僅大大提高了關中原有農田的肥力與產量,許多不適合開墾的土地也因此有了被改造成農田的條件,關中土地荒蕪的情況逐漸發生改變。但關中平原畢竟面積有限,武帝擴建上林苑也占用了不少耕地,以至不久就有了“三輔迫近于山河,地狹人眾”的說法③。與此同時,武帝晚年又積極在關中推廣代田法、耦犁、耬車等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與生產工具,意圖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糧食畝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宿麥在關中的推廣④?!稘h書·食貨志》記當時董仲舒說上曰:“《春秋》它谷不書,至于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圣人于五谷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后時。”建議武帝在關中推廣宿麥,以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關中的糧食問題。
二
——————————————
?、俑饎π郏骸段鳚h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5頁。
?、诟饎π郏骸段鳚h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161頁。
?、邸尔}鐵論·園池篇》。
④戰國時期發明的石轉磨在漢代得到推廣,使小麥可以加工成面粉,改善了小麥的食用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宿麥種植的推廣。
⑤萬國鼎:《氾勝之書輯釋》,農業出版社,1980年,第114頁、68—71頁、132頁。
其實由于以粟為主的糧食生產結構產量太低,西漢中期關中稻、豆的種植面積較前都已有所擴展?!稘h書·東方朔傳》記武帝在南山下游獵時曾“馳騖禾稼稻秔之地”,豐鎬之間“有秔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漢書·溝洫志》記武帝為鼓勵關中興修水利,曾令“內史稻田租挈重,不與郡同,其議減”。說明當時關中水源較多的渭南一帶及水利工程覆蓋區,高產作物稻的種植范圍不小?!稘h書·昭帝紀》元鳳元年詔書中還提到“故稻田使者燕倉”,如淳注曰“特為稻田置使者,假與民收其稅人也”。而故稻田使者燕倉能夠發現上官桀等謀反,說明其管轄范圍應在長安或附近,專門官吏的設置也反映了水稻在關中農業中的地位。大豆在西漢中后期受到重視,則是因其保歲易為,且對種植時限要求不嚴格,可以預防可能出現的饑荒。陜西咸陽茂陵西漢中期空心磚墓出土釉陶倉中有豆的外殼,陶倉頂部有墨書題記“大豆一京”等,王子今先生認為可以看作當時關中推廣大豆種植的文物證明①。但稻畢竟是水田作物,對水份和熱量要求頗高,在關中的種植必須借助于農田水利,自然條件的限制決定了難以在關中普及。同樣“大豆是需水較多的作物,其耗水系數一般春大豆為1000—1400,夏大豆為1400—2200,整個生育期田間的耗水量(蒸騰量+蒸發量)為133—140噸/667平方米左右”②。而且大豆不宜做常年主食,《禮記·檀弓下》謂“啜菽飲水”為盡孝,戰國時期豆粥、豆飯、藿羹只是貧窮人民賴以維持日常生活的食品,自西漢起大豆便逐漸向加工為副食品的方向發展。
與其它作物相較,宿麥在關中的推廣具有無與比擬的優勢。不同于稻,宿麥是一種旱作作物,對于關中的自然環境有著更好的適應性。而且據《氾勝之書》記載,宿麥“夏至后七十日”種,芒種前后就可以收獲。宿麥的種植不僅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避免與別的作物爭地。對于以種粟為主的地區,還有“接絕繼乏”之功,能消除春夏之交糧食供應的青黃不接現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地解決關中農業勞動力季節性剩余問題。董仲舒生于西漢中期以前宿麥種植的主要區域關東,深知宿麥高產、旱作、夏收的特征,在擴充民食、接絕繼乏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曾寫道“天愍州華之間,故生宿麥,中歲而熟之”,故而在關中地區面臨糧食需求的壓力時力主推廣宿麥。
不過,宿麥雖然是一種旱作作物,但需水量(蒸騰系數)平均540,卻顯著高于一些公認的抗旱作物,比起粟來要翻一番,在禾谷類作物中對水的有效利用率是最低的?!稘h書·天文志》河平元年“旱,傷麥”;《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五年“久旱傷麥,秋種未下”;《后漢書·明帝紀》永平十八年“自春以來,時雨不降,宿麥傷旱,秋種未下”。宿麥都是受災最嚴重的作物。而且宿麥所需水分條件,主要看春季水分的保證情況。宿麥需雨量最重要的時期除分蘗期外,是開花至成熟時期,這在關中是陽歷四、五月間,而關中平年四、五月間尚處于少雨季節。要想在關中的氣候條件下普遍種植,對種植技術有較高的要求。此外宿麥秋種夏收,生長期、成熟期與其它作物不同,如何把握農時,保證作物順利越冬等都需要經驗的積累。因此,雖然關中有了推廣宿麥的需要,并引起了政府重視,但宿麥在關中的普及卻不是單憑武帝一紙詔令就能實現的。西安杜陵出土漢牘《日書》“農事篇”所載五谷的排列順序為粟、豆、麻、麥、稻,反映直到宣帝時麥尚未上升為關中最主要的糧食作物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