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課堂教學中和平時的宣傳教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首先要求學生加強消費知識和理財能力的學習,學習一些消費的知識,形成科學的能力,提高對事物的辨別力和自制力,克服消費中的盲目因素,增強消費的自制性和計劃性。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均發生了很大變化,[1]農業院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及消費模式較以前亦變化比較大。為了能夠真實體現農業院校大學生的消費現狀,項目組對河南農業大學、鄭州牧業高等專科學校、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河南科技學院和河南科技大學等五所農業院校的上千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多種方式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各個年級的600名男生和400名女生。除學費和住宿費外,其他消費均列入調查范圍。
一、經濟來源和消費方式的調查
(一)消費支出的經濟來源
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父母、親戚和朋友、勤工助學收入、學業獎學金、助學金及小額貸款等。調查結果統計表見下表。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農業院校大學生基本上是以一個純粹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消費的舞臺上,家庭供給仍是大學生消費支出的主要經濟來源。由于農業院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人與人的消費額度相差也比較大。家庭條件好一點的,每月消費上千元不等,消費領域涉及通訊、上網、旅游、娛樂、煙酒等高消費領域;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則比較清貧,除消費水平普遍較低之外,高消費領域則很少涉及,他們學習成績往往比較好,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機比較純正,能吃苦,上進心強,所以其獲得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已基本能夠滿足日常消費。
(二)消費方式的調查
消費方式是滿足自己物質精神需求所進行的消費形式,一般主要是由個人收入水平決定的,同時還受到學生來源、當地習俗及消費觀念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2]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農業院校大學生在學習和吃飯兩項的支出占其總消費的50%左右,個別比較貧窮的學生可以占到80%到90%。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交際聊天、娛樂旅游等支出均占有一定份額,在其他消費中,排在第二位的是電腦、手機等高檔消費,特別是畢業班學生的手機普及率達100%,筆記本電腦也占了相當份額。尤其是近年來,從一年級開始學生手機的普及率也已近于飽和,經調查發現,學生購買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直接用于學習的很少,大部分用于看電影,玩游戲,交際聊天等。
二、消費存在的誤區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農業院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學生心理還是比較單純的,很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如果缺乏正常的引導,就會存在很多的消費誤區。[3]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盲目性。一般說來一個學生的消費形式應當與家庭及自身收入水平相適應。由于很多農業院校大學生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平時在家都是父母幫著打理一切,離開父母之后,體現出來的則是缺少理財能力,缺少計劃開支。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消費更是缺少計劃,往往是跟著感覺走,這樣就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費發生。由于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上學期間談戀愛的比率較高,這就更增加了家庭負擔以及消費的無計劃性和不可預見性。
三、合理消費的引導
針對農業院校大學生消費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作為學校的主管部門,以及從事政教工作的教師們來說要正確對待,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矯枉過正,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主體還是好的,其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消費理念是健康的,吃苦耐勞、歷行節儉仍然是他們恪守的消費準則。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只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合理的消費理念,規范其消費行為,消除存在的誤區,就很容易將其引到正確的、科學的消費軌道上來。
(一)幫助農業院校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
作為一位在校大學生,由于主要任務是學習,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創造財富,所以對于家庭和社會而言,他們還是個消費者。因此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從行動上加以引導,將消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因此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要把這個環節考慮進去,把一些有關消費和理財的學生。
要有目的地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消費者,要學會尊重父母親的勞動,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養成“統籌計劃、量力而行、經濟實用、勤儉節約”的消費原則,自覺抵制一些高檔物品的誘惑,形成健康心態,不攀比,減少隨意性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