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蘆筍系百合科天門冬屬一種多年生宿根植物,其嫩莖風味鮮美,芳香可口,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醫療保健功效。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據測定,蘆筍嫩莖所含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化學成份均高于其它水果和蔬菜,且富含人體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促進改善新陳代謝功能正常運轉的多種物質,是公認的高檔型營養蔬菜。在國際市場上經久不衰,且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另外,蘆筍還有抗干旱、耐貧瘠、適應性強等特性。因此,南陽市林科所經過嚴格考察,引進蘆筍新品種:帝王、阿特拉斯、杰立姆、佛羅立達四個品種示范種植,進行了蘆筍高效栽培技術研究。
關鍵詞:蘆筍 高效 栽培 技術研究
1 育苗
1.1 種子處理
播種前種子應先行處理,即在20℃-30℃的溫水中浸泡2-3天,每天早晚各換一次水,然后將多菌靈、種子、水按1:1000:2500的比例進行泡種消毒24小時,再撈出催芽,當種子有10%露白時即可播種。
1.2 播種
選土壤肥沃,排灌條件好的壤土整平,開3-4cm深的小溝,行距30cm,粒距5cm,覆土2cm,輕輕踏實,澆次透水,此后干燥需澆水時,一般可在早、晚采用灑水或小水滲透,直至出苗。
2栽植
一般春、夏、秋三個季節均可定植。方法是:選土層深厚肥沃,澆灌方便的砂質壤土,每畝施農家肥3000-5000公斤,然后深翻耙耱,整碎、整平,按180-200cm的寬度定點劃線確定栽植行位,沿定植行間挖寬50-60cm,深40-50cm的定植溝,回填表土20cm厚,澆水滲實,然后在溝行上開深15cm的小溝,將蘆筍按30cm或25cm的株距分放于溝內,扶直幼苗,使根系舒展,讓地下莖著生鱗芽群的一側與行向平行,然后復土7-10cm,踏實,立即澆水,當苗成活并長出新芽時,再復土與地面相平。
3 栽后管理
3.1 定植當年的筍田管理
由于剛定植的蘆筍苗子低小,應及地中耕除草,松土保墑,當筍莖枝葉展開后,為防止莖株倒伏,應在莖根培土5-7cm,確保莖株健壯生長,干旱澆水時要隔行溝灌,切不可大水漫灌;6-8月份應分批分期施入鉀肥、氮肥及復合肥。新莖伸出地面15cm到葉展開期間,每周噴一次殺菌劑,7-9月份注意噴灑敵敵畏等藥劑以防治葉甲、蝽象等的危害。
3.2 蘆筍初產年的管理
蘆筍在初產年,由于叢株小,地下莖少,根系不發達,同時又要進行采收,消耗大量養分,所以,加強這一時期的水肥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春季采收前,應事先澆足底水,施足催芽肥,在采筍的中后期,應根據土壤墑情,隔行澆水1-2次,并每畝施入10-15公斤復合肥,采筍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25-30天。同時,采取以預防為主的措施,注意防治各個生育時期的病蟲害。
3.3 成齡筍田的管理
成齡筍田管理基本與初產田相同,此時期,蘆筍正處于旺盛生育周期,此時期應注意科學施肥,合理采收。根據蘆筍年生長發育時期的特點,全年應進行三次施肥。第一次催芽肥,在培土起壟之后和采筍中進行,N:P:K比例為5:3:5;第二次復壯肥,在采筍結束與撤壟之前進行,N:P:K比例為5:4:4;第三次秋發肥,即在立秋前后進行,N:P:K比例為5:6:5,此期間,應結合中耕除草,打疏枯株,并采取綜合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
4 蘆筍的采收
采筍季節一般在春、夏兩季,若采用不留母莖采收法,時間一般從4月上旬開始,到6月下旬結束;若采用留母莖采收法,可以一直采收到7月下旬,采收白蘆筍時,應以壟面出現“龜裂”、“頂瓦”現象為準,先輕輕抓開土面,使嫩莖露出5cm左右,然后用刀切斷并取出嫩莖,然后將坑取土填平拍實;采收綠蘆筍一般比白蘆筍早7-10天,一般每天采收兩次,早上宜在8-10時采收,下午宜在4時以后進行。
參考文獻
[1]河南農業科學,2004,33(2):33~45
[2]林業實用技術,1998,19(3):267~272
[3]科技興農,1989,17(2):50~55
[4]中國農業百科,1987,5(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