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的革命,它正迅速的深入到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傳遞動態信息的特點使思維“可視”,為幫助學生領悟數學提供直覺材料,為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準備。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并正確合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這不僅是信息時代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激發興趣;創新思維;貼近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改的不斷深化,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已滿足不了時代的需要了。必須適當地改進教學手段,信息技術的引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如何把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課程我談一下幾點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數學更加貼近生活。
華羅庚曾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是脫離實際”。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應當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我們在教學中,應把學生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融入課堂,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而這些教學資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現象和問題的呈現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
二、運用信息技術活躍想象,激發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觀察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的形象演示,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靈感,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梯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回顧前面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采用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兩組Flash動畫:一是將兩個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補法;二是將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均分法。教師及時鼓勵學生想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否也可以采用這種拼補法或均分法來推導呢?學生經過對比聯想,發現平行四邊形也能分成相等的兩個梯形,而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此學生歡呼雀躍:這是用原有知識解決新問題!于是教師適時的提供材料,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三、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活動。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程以后,在動畫、圖片、聲音的綜合作用下,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例如,在《噸的認識》一課中,我運用故事激趣:熊老弟、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參加森林運動會,走到一座小橋前發現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這是什么意思?它們能過橋嗎?該怎樣過?故事雖生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學生的頭腦中這些動物都很抽象,接著用多媒體出示主體圖:主體圖以動畫的形式出現。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學生設計出了幾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四、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
優秀的課件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起到積極的作用。因為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形象地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計算機的畫面上出現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三個圓同時滾動一周,分別得到了它們的周長;然后,分別用它們的直徑沿著各自的周長測量,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是不是所有的圓與直徑都有這樣的關系?再由計算機進行驗證。這時又同時出現3個大小不同的圓,同時滾動一周得出各自的周長,然后用尺分別量出周長,讓學生算一算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通過兩次動畫演示,反復刺激,啟迪思維,學生很快地知道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五、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始終是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忽視的問題,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與數學學科的融合,有利于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有力工具。如六年級的《折扣》,折扣在生活中經常遇見,學生并不陌生,教師善于收集生活素材,用攝像機記錄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從商場里一張張的折扣廣告牌開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現價、折扣、原價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打破課堂這一空間限制,引導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外出游學”,跟隨攝像機鏡頭到現實生活中去感受不同的折扣情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鮮活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轉變為教學資源,在一個個“購物”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把已有經驗與所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折扣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深入地探究現價、折扣、原價三者之間的關系,既抓住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在有趣的“游學”過程中啟發學生靈活運用數量關系解決較復雜的折扣問題,攻克了教學難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一步體會到數學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綜上所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教育改革實踐中的一種新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發展學生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淑杰,《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之我見》;
[2]宗菊芳,《巧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數學課堂教學》;
[3]鄭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實施》;
[4]潘云澤,《信息化進程中教育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5]鄒明華,《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
[6]于立柱,《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
推薦閱讀:小學數學論文發表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