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在說的中國經濟放緩實際就是說GDP增長率,這個指標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全部,我們現在太過注重這個數據,也可以說經濟增長放緩點,就可以更加注意經濟結構調整和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時。文章發表在《北方經貿》上,是中級經濟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文明建設,經濟建設
對于經濟增長速度來說,很多人認為越快越好。但是如果增長速度過快的話,過快的經濟發展會隱藏很多弊端。高速經濟增長是一種趕超現象,大多都只有落后的國家才會出現高速的經濟增長。因此越是發達的經濟體越不可能出現超常的高速經濟增長。
一、空間維度(共時性或橫向)———經濟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
就經濟發展理念而言,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必須是又好又快地發展。所謂又好又快地發展,就是要把發展的“質”和發展的“量”結合起來,不能只強調“質”而忽視“量”,更不能只強調“量”而忽視“質”;從二者關系來說,“質”是第一位的,“量”是第二位的,要在保證“質”的基礎上,注重“量”的增長。
而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既要在經濟發展的“質”上下功夫,又要在經濟發展的“量”上做文章。為此,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處理好轉變與發展的關系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
因此,始終堅持并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發展理念中貫徹和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換言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體現在經濟發展理念中就是又好又快地經濟發展。就經濟發展目標而言,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提高經濟效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就是說,經濟發展只是手段和途徑,通過這一手段和途徑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才是目的和根本,即經濟發展必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指導方針,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要行動原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目標,正是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濟增長率顯著提高,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各種資源環境問題仍很突出,主要有:粗放利用和浪費資源的現象依然存在;破壞土地和占用耕地的行為屢禁不止;部分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鐵礦石等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環境污染加劇,一些與環境污染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續上升;等等。
因此,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目標,才有利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進而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質量。就經濟發展方式而言,強調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它要求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的前提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
因此,我們一定要且必須要堅持走貫徹和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既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態良好;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青山。
總之,經濟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道路這四個主要經濟方面,都必須融入生態文明建設,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各方面”[1](P34)。只有這四個方面都融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搞好。
二、時間維度(歷時性或縱向)———經濟層面不同階段或環節的生態文明建設
經濟層面不同階段或環節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指在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各方面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的全過程,也就是融入全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或環節,從而建設不同階段或環節的生態文明。如從社會生產總過程來看,每一經濟活動都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環節,在這四個環節中同樣也都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1](P34)。
所以,生產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交換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分配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消費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都屬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的范疇。以生產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就是要進行清潔生產,實現生產正義。生產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存在形式,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過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
一般說來,人們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必須具備三個前提條件:一是作為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過程的勞動;二是勞動者將勞動置于其上的勞動對象,包括被納入生產過程中的沒有經過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經加工過的物體(原料);三是勞動者用以改造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現實的生產,就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而生產出勞動產品,以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這樣一來,生產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處理好尊重客觀自然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清潔生產和綠色生產;既要正確地認識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又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有效地保護自然,堅定不移地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之路,實現生產正義。
以交換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就是要進行公平交換,實現交換正義。交換是指人們之間相互交換活動或相互交換勞動產品的過程。作為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也包括一般勞動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具體說來,交換可分為四類:一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如分工、協作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二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道工序之間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的產品交換;三是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在最后進入消費領域之前,針對產品的生產、包裝、運輸、保管等,在各個不同生產部門或單位之間所進行的交換;四是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在進入最后消費領域或環節所進行的交換,它是直接為消費而進行的交換。
這樣一來,分配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就不僅要處理好人力、物力、財力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分配和公正分配,還要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不僅要共享勞動成果,也要共擔因生產勞動特別是破壞性勞動所帶來的如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一切后果,從而實現分配正義。其實,分配正義不只是限于財富和物質分配,還有權利、責任和義務的分配等。以消費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來說,就是要進行適度消費,實現消費正義。消費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使用和消耗社會財富的過程。
消費是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這樣一來,消費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就不僅要處理好消費與生產、交換、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當消費、合理消費,還要協調好消費與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絕對不能以消耗資源、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滿足部分人的消費欲望,提倡環保消費、綠色消費。在消費過程中,人們既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也要履行應盡的義務,還要保持人類消費與環境供給能力、吸收能力、補償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復能力之間的和諧,從而實現消費正義。
三、結語
總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四個階段或環節的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構成了經濟層面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論述就是:“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1](P35)只有經濟層面這四個階段或環節的生態文明都建設好了,經濟層面的生態文明水平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經濟期刊論文發表推薦:《北方經貿》是由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會主管、黑龍江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主辦的經濟類綜合期刊。160版,國內外公開發行。郵發代號14-260。1981年創刊,曾用刊名:財貿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