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一些新聞媒體的演播廳美輪美奐,置身其中,有一種太空漫步的夢幻感覺。新聞媒體的主持人再也不是端坐在直播間,而是婀娜多姿地走進直播間,電視鏡頭跟隨著新聞媒體主持人的腳步,把新聞媒體主持人的一顰一笑都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可以這樣說,現在新聞媒體已經把新聞報道變成了一種“藝術化”的表演,仿佛新聞本身并不重要,而新聞的表達方式才值得人們關注。
當前,我國新聞媒體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變化——新聞媒體的娛樂節目和版面大幅度減少,可是,新聞的娛樂化現象卻越來越普遍。部分新聞媒體工作者甚至大膽放言,中國的新聞節目將會出現普遍的娛樂化趨勢,“雅人妙論俗事是節目的最高境界”。這不是進行預測,而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現在新聞節目出現了以下幾個變種:說新聞,新聞媒體的主持人打扮得稀奇古怪,或站或坐,在電視屏幕上侃侃而談,把新聞變成一個個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新聞被演繹成小說;讀新聞,新聞媒體的主持人站在電子顯示屏旁邊。
一邊對報紙上發表的新聞說三道四,一邊進行所謂的新聞評論,這種立體新聞平面化的現象,實際上是把新聞當做由頭,讓節目主持人斷章取義,盡情表達個人的觀點;談新聞,新聞媒體的主持人邀請幾個嘉賓,在電視直播間侃侃而談,主持人和嘉賓們之間打情罵俏,插科打諢,東拉西扯,把嚴肅的新聞事件變成了作料,在無聊的談話中消磨時間;辯新聞,新聞媒體設置正方和反方,主持人引出話題,配上新聞片斷,然后由雙方當事人各執一端進行激烈的辯論,這樣的新聞節目需要的不是一個正確的結果,而是一個好看的過程。
在辯論的過程中新聞焦點模糊不清,是非功過被棄置腦后,雙方當事人追求的是一種表達的快感,新聞媒體需要的是一種熱鬧的氣氛;模擬新聞,新聞媒體為了還原新聞現場,由新聞記者或者邀請的嘉賓充當新聞事件的當事人,重現新聞故事情節,強化新聞事件的戲劇性,在沖突和矛盾中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動漫新聞,新聞媒體聘請電子動作漫畫制作公司,按照新聞媒體的要求制作作品,以模仿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
以此來提高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圖畫新聞,為了規避國家有關肖像權、名譽權保護的法律規范,一些新聞媒體聘請一些素描畫家或者漫畫家將新聞事件當事人的輪廓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這樣做既可以避免對號入座,同時又可以讓觀眾有想象的空間。所有這些,都是新聞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而采取的手法。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在于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已經很難捕捉到“獨家新聞”。凡是新聞媒體關注的“新聞”,在互聯網上早已經是“舊聞”,這就促使新聞媒體在制作新聞節目的時候,不得不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極盡包裝之能事,把新聞節目變成了帶有強烈娛樂色彩的節目。
毫無疑問會損害新聞的高貴品質。新聞應當具備莊重典雅的氣質,給人一種沉穩大氣的感覺,如果過分包裝,失去了新聞應有的品質,那么,新聞媒體就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當前,新聞媒體進行的一些改革,之所以難以得到觀眾的贊賞,就是因為新聞媒體在對新聞進行精心包裝的時候,忽視了新聞的內在品質,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信息,從而使新聞媒體呈現出來的東西雜亂無章。
筆者建議學術界盡快研究新聞美學,深入討論新聞美學的內涵和外延,指導新聞媒體推動新聞改革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忽視了新聞的內在本質,盲目效仿香港和臺灣部分新聞媒體的做法,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夸張的畫面、揣測性的語言、配合新聞節目主持人的搔首弄姿、節目嘉賓的相互攻訐制作新聞作品,那么,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新聞品質不斷惡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越來越低。新聞在內容上必須莊重典雅,在形式上必須簡潔明快。新聞媒體可以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無論采取何種表現形式,都必須堅持新聞真實客觀的原則,都必須給人以可信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