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新聞類職稱論文投稿發表了新聞生產管理的實踐問題和解決方案,隨著新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地方電視媒體正面臨的較大的挑戰和壓力,論文主要分享了縣級電視臺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結合新聞生產融合做成轉型中的一些實踐問題給出了相關解決方案。
關鍵詞:新聞類職稱論文投稿,融合新聞,協同平臺,生產管理
1項目背景
海寧廣播電視臺是地方縣級廣電機構,其旗下擁有2個頻道、2個廣播頻率,現擁有8檔新聞類資訊欄目,于2014年啟動新媒體建設,啟動新媒體中心,建設新媒體平臺“大潮網”,并于2015年推出“掌上海寧”智慧城市移動客戶端,并且發展大潮網、掌上海寧、FM96大潮之聲、大潮商城移動商城、海寧美麗鄉村等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初步建立新媒體傳播矩陣。“大潮網”微信公眾號位列全國縣級微信榜前10,其“10萬+”熱點新聞頻出,微信、APP、微博用戶粉絲突破50萬,新媒體與傳統電視、廣播媒體一起,在地方報道、民生熱點方面形成融合效應,其融合傳播力、本地影響力成果顯著,融合媒體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
2問題與挑戰
隨著融合媒體升級推進,傳統媒體團隊和新媒體團隊兩層皮現象依然存在:
第一,新聞采訪資源共享不及時,沒有全局統籌,例如一條突發新聞發生以后,多個團隊不能相互溝通協調和派出全媒體記者進行現場采訪;
第二,新媒體采編與傳統渠道采編沒有統籌協調,傳統渠道記者沒有積極性,不能做到移動優先;
第三,新媒體發稿問題沒有質量把控,其采編問題較多,存在質量偏差。當前新聞生產技術平臺主要由兩個平臺組成,電視新聞部分有一套新聞非編系統,由新聞非編網完成電視新聞稿的采編、視頻編輯以及演播室錄制合成等任務。新媒體部分由南京厚建M2O新媒體運營平臺完成網站與APP內容后臺管理與發布。兩套獨立的服務平臺沒法實現數據共享,不能有效支撐融合新聞團隊的采編工作。在媒體融合從相“加”走向相“融”,推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勢必需要對機制組織進行調整,來解決以上問題。
3解決方案
3.1業務機制重構
為了應對協同效率不高、工作職責不清的情況,我們調整了新聞采編的業務組織結構,統一成立了融媒體新聞中心,由其負責所有新聞的采訪編輯,形成一次采集、分渠道編輯、全渠道覆蓋的業務組織模式,并且使該融媒體新聞中心在統一總編調度的領導之下。原有的新媒體部門分拆為新聞采編及新媒體運營兩個團隊,新媒體資訊采編職能納入到融媒體新聞中心,與電視新聞合并成統一團隊。新媒體運營部分合并到營銷活動中心,承擔新媒體營銷、大型活動策劃運營等除本地社會資訊采編之外的職能。調整后的新聞采編業務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同時采編發稿順序明確了內部發稿機制,形成新媒體優先發布、廣播電視滾動播發、電視新聞專題深度報道等工作機制,如圖2所示。
3.2技術系統支撐
基于原有電視新聞非編系統、新媒體系統目前都在正常運行,為了有效支撐融媒體新聞中心的運營,我們需要建設一套能夠支持采編調度管理及全媒體協同采編的平臺。該平臺重點需要解決新聞線索匯聚、報題選題任務管理、采編資源共享、稿件編審分發等業務能力,重點支持采訪與編輯團隊選題協同,全媒體采訪中心相應任務調度管理,編輯團隊寫稿審稿管理等業務。該全媒體采編協同平臺組織架構如圖3所示。
全媒體采編協同平臺實際上就是當下大中型媒體所瞄準的“中央廚房”戰略的重要實施基礎,具備新聞總編調度、協同采編、資源共享等核心體系。同時協同生產平臺更是集合了最新的移動采集、移動剪輯、移動加工、移動生產、移動審核、移動發布等等成系列、成體系的移動化內容生產工具集合,可以協助新聞團隊進入到移動媒體階段。新媒體內容生產只需在該平臺完成即可,對于電視新聞和廣播新聞,該平臺能與原有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生產平臺有效打通,實現素材共享交換,構建統一的融合媒體技術支撐平臺,雖然不是同技術平臺生產,但是通過有效的選題協作、任務統籌和資源共享,已經能實現高效協作的目的。
3.3云端協同采編基本運作流程
基于全媒體協同采編平臺,結合原有電視新聞、廣播新聞、新媒體系統,我們形成了新的業務流程運作機制,如圖4所示。基于該機制,協同平臺提供溝通、消息、選題、任務、采編、審核、發布等一體化流程。
(1)報題選題在報題階段,全媒體記者自助報題,再經過總編審核轉換為新聞選題,也可以由總編直接派發報題給指定人員。在選題階段,選題可以按照報道目標創建選題任務,由選題責任人指定相應協作人員如攝像、攝影、司機、記者等同步協同,形成外出采訪任務。同時我們可以根據選題策劃目標,建立電視新聞采編、新媒體采編發布任務,即在選題采訪階段就能指定該條稿件投放渠道,并且為此指定相應編發人員,在策劃時即可實現前后方溝通聯動。選題詳情頁面示例如圖5所示。
(2)任務溝通任務溝通機制基于移動互聯網,具備實時溝通能力,在協同采編平臺根據選題自動創建聊天溝通群組,拉入采集編輯相關人員入群,保證了團隊信息、任務情況隨時微信式溝通,通過自有平臺溝通解決了以往“微信工作群”滿天飛的局面。任務溝通頁面示例如圖6所示。
(3)資源工具采編協同平臺中的采編資源云端共享,與選題相關的稿件、照片素材、視頻素材、新媒體視頻、電視新聞視頻直接在云端共享,選題團隊內相關人員都能及時獲取。同時采編協同平臺與原有新媒體發稿通道被打通,采編稿件直接可以發稿到新媒體網站APP與微信平臺;電視視頻素材、廣播音頻素材可以下載后在原有電視廣播新聞發稿通道處理。在協作平臺上,所有報題、選題、稿件、視頻審批隨時在移動端上完成,解決現代辦公過程中的審批痛點,能夠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進行新聞采編工作。資源工具頁面示例如圖7所示。基于此工作流程,現有融合新聞團隊能夠進行快速磨合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優化新聞采編機制。
3.4云端協作帶來新聞采編管理方式變革——云端協作循環模型
全媒體采編協同平臺是使用云計算技術實現的一種深度融合的媒體社交生態系統,將數據存儲在云端,實現即時信息的傳遞、團隊的協作、溝通、任務的管理,其解決的問題包括選題的討論、任務的下達、數據的共享等。傳統的管理模式重在控制和權威,會有些負項的激勵,層級相對比較分明,團隊之間壁壘相對較強。云端協作的管理方式變革更多地考慮,給90后年輕新聞創作團隊更加友好的協作環境,而不是原有層級分明的管理環境。云端協作循環模型通過引導采編團隊構建協作循環過程來實現對團隊的管理,分為共識、執行、共享互利、主動投入四個環節,稱作CERE模型,如圖8所示。
(1)共識良好的溝通機制,讓新聞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有話語權,讓成員覺得自己是這個團隊的“自己人”。每一個新聞團隊的個體都能對媒體組織架構、組織價值觀、行為、文化等達成共識。一個選題群中的對話比一對一的溝通更容易形成共識,所以在整個新聞采編過程中,這樣機制下的選題策劃達成、任務安排、內容審核都是一次共識的達成。
(2)執行由于云端協作的平臺給了新聞團隊一定的自由度,成員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可以擁有更彈性靈活的工作方式,另外在選題的執行上,通過云端的工具可以實現高效的協作。
(3)共享互利云端協作工具提倡的是比較扁平的溝通氛圍,可以幫我們很輕松地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協作,這個過程就是利他、利己的過程。任務分解讓每一天分別做什么事情都變得明確,這樣可以讓工作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公開化。云端共享解決了以往工作中需要線下溝通、催要、申請領導審批等低效率的流程問題。
(4)自動投入云端協作工具的這種互動會加速采編團隊的自動投入,還有可能成為采編人員自動投入的觸發器來擴大效用。新聞團隊使用這種社會化的工具對員工的工作有積極的影響,它可以調整新員工的學習模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滿意度。通過全媒體采編協同平臺的實踐,云端協作對新聞團隊的影響是革命性的,不僅僅通過這樣一套平臺形成中央廚房式的工作機制和采編流程,更是為團隊協作提供一套高效率的運轉機制與和諧的運營氛圍。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對于縣市廣電而言,圍繞縣域中心工作的主題主線宣傳,深耕本地內容資訊,滿足區域用戶受眾資訊需求,迅速占領區域新型主流融合媒體地位是重中之重。中央廚房的建設需要領會核心訴求,根據現狀務實推進。基于協作的融合新聞生產的實踐,不僅僅是一次系統運營實踐,更是一次管理提升的實踐。
作者:劉繼靚 陳寒黎 單位:海寧廣播電視臺
推薦閱讀:《新聞實踐》(現:傳媒評論)創刊于1986年,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和浙江傳媒研究院主辦。主要欄目:速覽、封面、人物、數據、實踐、訪談、報紙、融合、案例、電視、探索、培訓、分析師、專欄、消息、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