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組織管理、商業運行邏輯和社會交際方式,甚至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模式等方面都在發生著變化。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信息的發布主體和傳播媒介也日益虛擬化和網絡化,不可避免地,網絡輿情在數據規模、復雜程度、輿論傳播范圍、影響深度等方面也隨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格局。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網絡輿情的科學分析和有效管理,學界開始了針對網絡輿情的監測管理、分析引導等論題的多元化創新探索。由北京大學電子政務研究院副院長楊明剛編著的《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2017年6月海天出版社出版)一書探討了公共治理與社會化媒體的良性互動,試圖由此摸索出一條網絡輿情發展的基本規律,并進一步探究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重塑和推動政府的治理與變革,以及如何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該書不僅對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相關的基礎知識做了普及,對網絡輿情傳播和管理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為讀者和相關從業者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和創新思路。
作者在前言中首先回顧了國內學界對網絡輿論的研究現狀,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網絡輿情學是研究網絡時代社會輿情借助網絡環境發生、發展、傳播以及與社會組織或網絡用戶互動關系規律的一門學科。要想透徹研究一門學科,就要先厘清它的來龍去脈,在第一章中,作者以“輿情管理要以史為鑒”為主要論題,從監督和批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輿情管理要認識了解其歷史、人際強連接關系與社會心理和行為暗示、沒有輿情的理想國并不存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古代治理中社情民意應對的智慧等方面,運用歷史眼光,從輿情的產生動因、輿情的社會特征及輿情的功能表現和我國古代輿情治理的經驗等角度對輿情的概念和發展進行宏觀把握;通過對古代輿論史進行分析與解讀,深入探討了輿情的社會機理和發展規律。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這就為讀者和研究者厘清輿情的發展脈絡和源起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有利于對我國當代社會輿情形成正確認識。
伴隨著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信息高速傳播的“地球村”時代。電信技術開啟了網絡輿情之門,傳統輿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顛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新聞傳播途徑和方式的全面更新,通過便捷的互聯網,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世界新聞、洞察社會百態,傳遞觀點信息。社會化媒體的多樣性表達,使每個自媒體用戶都如有一個麥克風,傳統媒體面臨著陣地和話語權丟失的風險。因此,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傳播必須摒棄傳統的思維模式,謀求創新發展。因此,探究與大數據時代相適應的發展道路,并對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傳播領域的認知和邏輯進行分析便成了當務之急。作者以此為切入點,在第二章及第三章重點分析了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發展的現實和內在規則,為摸索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作者指出,通過聚合分析能夠找到網絡輿情的熱點,而每個網絡用戶或者社交媒體平臺的參與者都是網絡的一部分,網絡上的意見表達通常反映了網民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以及興趣偏好,包括對工作、生活、社會的看法,以及他們對自身或是團體利益的關切。這種情緒通常能夠影響到人們現實的行為和行事的方式,并直接導致網絡情緒作用下的現實后果。在這個規律的作用下,網絡的人際溝通行為和信息傳播規律是可以被發現、被認識以及被預測的。據此,作者對未來做出如此預測:以預測和推薦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挖掘和以控制為代表的網絡干預,極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年復雜網絡研究的重要突破點。
想要深層次了解網絡輿情的特點,就離不開輿論傳播者和輿論接受者這兩個要素。由此,作者在書中專門設置了一章詳細分析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的相互作用。這部分也是對“新聞傳播過程中輿情監測與引導分析”這一論題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章節。社會“第五種權力”的路徑實現,讓傳統輿論格局瞬間顛覆。虛假與真實相伴生、自覺與自發相混雜、原生態與非原生態并存、理性成分與非理性成分兼容等成為網絡輿情的特點。“先聲奪人”是輿論傳播的一般規律。一個事件發生后,最早出現的觀點和意見往往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會給后來的討論定下基調和方向,人們常常傾向于相信這些“先聲”,容易認同它的價值判斷,附和它的意見主張。這為輿論引導帶來了實際的困難。作者在這里引用了堰塞湖效應——大山崩塌阻塞河道最終會形成一個堰塞湖。當山間的滾石和滑坡的石子攔截住湍流的河水的時候,河水就會囤積成巨大的湖泊。而一旦有一天,這個由落石構成的堤壩被炸開或者出現口子的時候,積蓄了太久太多的河水就會失去控制,奔涌而出。作者借此強調網絡輿情宜疏不宜堵的主張,為全書理論奠定了科學理性的基調,也為新聞傳播的輿情引導指引了方向。
隨后作者從網絡輿情的生長周期、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網絡謠言的社會作用機制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同時揭示出在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的交互作用下,網絡輿情通常都毫無征兆地出現,且輿論中心如爆炸效應一樣,在短時間內越來越強,社會影響力大、關注度高,容易造成網民的網絡人格與現實人格在某種程度上的分裂狀態,也易造成網絡輿論與真實民意的反差;同時由于傳播主體模糊,不具權威性,通常在出現爭議之時,更容易造成輿情的搖擺不定。由此可知,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可以總結為:突發性、網絡主題虛擬性、輿論信源困境、用戶參與廣泛、輿論目標的特定性、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對現實社會行為的引導性、滾雪球效應、藐視權威、價值傳導多樣性等。面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網絡輿情,作者推薦貝葉斯網絡模型,針對網絡輿情的這些復雜特征,通過大數據分析,使用圖形的方法描述數據間的相互關系,便于理解、監測和分析網絡輿情。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國外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進一步拓展了讀者的認知和思考的范圍。
面對隨時可能突發的各類社會危機,人們需要深刻反省,及早應對,科學處置,以維護和諧的治理秩序。故而,借助技術手段進行網絡輿情監測十分有必要且很關鍵。因此,作者對網絡輿情監測平臺的功能和應用也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分析。首先,作者闡釋了網絡輿情的評價、分析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網絡輿情管理系統應該具備的功能。其次,作者對網絡輿情分析模型做出簡明的概述,并指出網絡輿情管理自動化平臺的基本邏輯框架和功能的有效性。作者認為網絡輿情管理系統體系的構建非常有意義,因為它有效地將不同類型的網絡輿情劃分為不同的結構,并在不同的結構中找出導致網絡輿情呈現不同面貌的根源。
推薦閱讀:新聞傳播學論文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