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有關對舞蹈的認識有什么方向呢,人物又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舞蹈中的意境怎樣來塑造舞蹈的靈魂呢,同時舞蹈藝術的發展是現在所需要創新的一種藝術,怎樣來加強對舞蹈藝術的新應用呢,本文在此做了詳細的介紹。
摘要:一件成功的舞蹈作品,總令人耳目一新,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一句話:有意境。美的意境需要眼光獨到,善于把握時代的脈絡,抓住一般人司空見慣的事物進行篩選,發展其中的閃光點加以提煉升華,于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脫穎而出。意境不僅對主題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調動起觀眾的想象力,使觀眾有著身臨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創造要達到這種境界,作品才易于被觀眾所接受和歡迎。
關鍵詞:舞蹈藝術,藝術建設,論文投稿
民間藝人更加傾向于對祭祀儀式過程的傳承,而非對舞蹈內容、形式的創新。這使得藍靛瑤祭祀儀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態的形式存在于民間,缺乏以藝術化手段進行創作的舞臺藝術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間的活動展演中,也是民間藝人將儀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內容,改變其表演環境、表演場所、表演時間和表演空間,不改變表演內涵,從家中、廣場、祭祀場地等原生環境中,套用、照搬到臨時搭建的舞臺上進行演出。其表演內容,盡管有相對固定的套路、動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觀隨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臺舞蹈表演藝術那樣有嚴格的節奏規定、路線設置、段落劃分、動作要求等。因此,對于舞蹈藝術創作者而言,藍靛瑤祭祀儀式舞蹈的藝術創作,尚屬空白,有很大的創作空間。
論文網推薦:《藝術探索》,《藝術探索》(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藝術類)。本刊致力于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推動藝術研究,積極響應、貫徹、遵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2004年6月21日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發表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等專業學術論文及作品。
但總體說來,這些材料大多僅停留在支離破碎的描述中,更難免有顧此失彼之嫌,結果使如此錯綜復雜的舞蹈起源問題,遭到了如此輕率的簡單化待遇;而在更加廣闊的范疇中,這些學說對具體論述對象的生態環境,文化習性,美學特質,運動習慣等許多關鍵性的方方面面,則缺乏搜集的意識和嚴密論證,最關鍵的癥結還在于,這些學說論及的都只是舞蹈起源的外在,雖然舉足輕重,卻有嚴重的缺陷。
研究和闡釋舞蹈的起源,絕對不能忽視其“內在根據”。只有“內在根據”與外在條件這兩方面的情形都爛熟于心,才能最終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諦,使這個專題的研究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所謂舞蹈起源的“內在根據”,指的是人類那身心合一的物質條件,手舞足蹈的自娛意識和傳情達意的交流需要這三種與生俱有的內在因素。
舞蹈不單純是一種娛樂,它是表現人的諸多復雜思想感情的意識形態的藝術。“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這就是意境。
舞蹈的意境有許多種,第一個是心態意境。心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狀態,喜怒,哀樂,憂愁,煩躁等心理活動的表露形式,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會復雜多變,在一定的范圍里,標志著社會某一個民族或個人的精神斗志。
第二個是生態意境,舞蹈從乎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狀態起,就由各種物體打擊出各種節奏想伴隨,而打擊出來的各種節奏也正是音樂的原始狀態。舞蹈藝術發展到今天,更是與音樂難舍難分。好的舞蹈構思創作出好的舞蹈音樂,好的音樂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的成功之作比比皆是。舞蹈音樂屬于音樂的一個品種,但它通過音樂塑造的時空和舞蹈的形體動作珠聯璧合,使觀眾同時從聽覺和視覺兩條審美通道去欣賞同一作品。
三是情態意境。情態,顧名思義是指“情”和“景”的交融,“情”是人所為,“景”是客觀存在,兩者統一形成動態情勢。當人與景觀產生聯系融為一體時,情態便在情景交融中自然結合,起到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
舞蹈藝術和其它的藝術門類一樣,在建構自己的藝術大廈時,情要真,意要深。而情真需要創作者對民眾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意深則需要藝術家們對社會生活有高屋建領的理解和認識,只要情真意深,形象必然豐滿,作品的哲理品格也便會透過情節自然浮現出來。
現代著名美學家蘇珊 - 朗格說:“藝術家表現的決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是整個人類的感情”。這種以整體探索、整體品察、整體把握為背景,將哲理與情感融為一體的藝術,畢竟在更清醒的理性和更深沉的情感上觀照了人類整體,而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
舞蹈的形式美,技術性極強。但這種形式美和技藝性,都是發自人體自身的,外部的形態美和技藝,都不可避免地與人體內部精神情感相通,受其支配并表現情感,不是這樣,就不能稱之為活的人體了,這樣的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真諦。舞蹈作品的生命源于人體內部的精神情感的創作機制。
舞蹈的情感是細膩的,它所創造出來的意境亦是獨特的。在舞蹈商業化,國際化的今天,舞蹈的所有的優勢應該加以發揚,傳播,同時也要加以發展來適應當今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