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中寺廟的建筑是具有中國文化的,將宗教文化與風水美結合,使宗教運用風水核心與大自然相結合,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藝術論文投稿:中國風水文化審美特點探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要:風水文化是古人早期選擇適宜居住地點的一門學問,這門學說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人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形成統一,這是風水中所講的核心。人們在生存的過程中,要順應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過度開發大自然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都是違背了風水理論的核心。古人運用風水的核心思想選擇優質的適合人長久居住點,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經驗,將風水學說整理的更加完善。風水學說傳播到民間,許多學者用所擅長的表現方法將風水知識運用在其中,比如詩歌、書畫、建筑等。風水作為中國文化其中一種,它的影響力傳播至海內外,西方學者開始研究其中精華,為推動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貢獻。
風水中體現了中國美學特點,人們選址建造住宅和建筑不僅要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同時在建造中體現了“美”,將美學和風水學說運用在建筑中形成了“風水美”.風水中美的特征表現在生態環境、大自然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表現形式的美、感官上的美。儒家、道家、佛教將宗教思想與風水思想相結合,提出對風水審美的觀點。中國古代建筑中園林設計是中國建筑表現形式之一,園林設計遵循風水的核心思想,建造出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樹木的景觀,運用中國美學的特點加入園林建造中,使園林更具有特色。
中國古建筑中寺廟的建筑是具有中國文化的,將宗教文化與風水美結合,使宗教運用風水核心與大自然相結合。通過研究風水,所講的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相統一的思想,給設計師提供了思維創意方式。它告訴我們在建造時應該順應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在天地人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關鍵字:風水,美學,園林設計,審美觀,宗教建筑
緒論
一、研究背景
在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今天,人們對古代文化的研究,產生對民族文化回歸感和再認形成風氣,漸漸形成主流。風水學說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早期古人選址建造住宅時,將它作為一門學問運用在其中。
古代時期,人們為了尋找更好的居住點,將風水知識運用在建造房屋和建筑中。好的居住點,也稱之為吉祥點,關于選擇吉祥點的選址方法,反映了古代人們在選址上面的具有的民間科學。北方天氣干燥,自然條件惡劣,人們要想建造更好的房屋,就要考慮房屋是否能經受住惡劣天氣的考驗,地理環境干燥,常年氣溫溫差大的黃土高原居民,對于他們而言,最好的居住形式就是窯洞。窯洞的居住形式代表了黃土高原環境的適應性,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把選址建造的居住地點,看作與當地環境有關的科學知識。按照風水設計建造的建筑,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繁衍了子孫后代,這點重要的說明了,中國的風水運用要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生命健康延續。
風水知識中其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氣候,春夏秋冬不同的節氣,不同的氣候特點,特別是風向,以風向作為出發點。風水是民間科學,也是民間傳統藝術,風水知識最早的運用是人們早期對環境的合理運用。早期的最早形式與住宅有關,受到中國關于崇祖和孝道思想的影響,從而開始將風水的文化思想運用在選擇墓地。
古文獻記載,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人已有相地選址的實踐,流傳至今的《管子》、《周禮》、《詩經》等典籍中均有古人運用風水相地的記載。東晉郭璞《藏經》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對風水研究出來的成果,目的是為了風水學說更加完善。風水學說經歷了唐宋發展與穩固時期、明清的興盛與傳承至當代的消沉與勃興,在漫長的歷史中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一同發展,成為世界文化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而這種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絕無僅有。
二、研究目的
風水學說是一部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綜合性學說。里面包含了古人對順應生態環境生存的法則,以及如何應對大自然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在順應大自然生存的是同時,也要改造自然,前提是不破壞生態環境。這部學說中還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民俗色彩,2比如在重大節日舉辦的活動,關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婚嫁、埋葬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些在風水學說中都有講到,這里面包含了具有合理性的科學和迷信的混合體。風水學說的發展與古代其他學術不同,風水學說并沒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漸漸消退,它憑借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和大量的文學記載典籍在民間流傳,這看起來并不科學的知識系統,卻真實的反映出古人對于天文地理以及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這對認識古人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起到很大的學習作用,風水學說對于生命的延續、對安全居所的向往、對美的欣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宗教的社會體系等值得研究。
三、研究意義
研究風水學說涉及到很多學科,關于風水學說的理論深奧難懂,從中國古代的都城建造、寺院、皇陵建筑、園林建筑到中國古代村落、民居等諸多領域都有風水文化的深入關聯。如果不了解風水的理論知識,就無法對相關領域進行研究和探索,無法了解古人在運用風水學說中所傳遞的文化核心。
風水學說中,其中包含豐富的美學,這種美學具有中國審美特點,而這一特點運用在建筑中,把風水講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發揮到極致。古代建筑設計師對審美濃厚的欣賞,有關風水美的思想是研究風水學說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風水學說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與儒、道、釋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融合一同發展,吸取各家精華。中國的宗教道教與風水的關系聯系緊密,有著一樣的生長背景與思想基礎,在風水的審美觀融匯了儒家、道家、佛教對審美的觀點。研究風水美學要把所運用的是知識深入到大環境里,風水的美屬于自然美,具有生態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曲之美、陰柔陽剛之美。同時把風水的理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將水環境與環境美學、氣候環境與環境美學、地質環境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去研究學習。把風水理論知識放在實踐中進行合理的實際運用,如:安全第一、順應自然、陰陽平衡、五行相克、曲折致靈、和諧有情。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與風水美學的思想理論運用極致,相地立基、背山臨流、曲致有情、理水以及和諧與自然,把園林的美體現淋漓盡致。中國的宗教建筑與風水美學密不可分,從寺廟的選址、建筑形式以及布局,美學思想的融入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
四、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系統和古老文化傳統的民族,特有的地理學的理論知識是古代中國人研究的成就和結晶。
風水起源于中國,但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西方資本主義先進文化的傳入,尤其是現代科學、現代建筑學成為世界主流文化之后,中國歷史上的風水文化淪落民間。《風水理論研究》一書中表明風水具有科學性,指出風水中雖然含有封建迷信,但是它的理論知識和建造的實踐經驗是對擁有良好居住環境的追求和向往,是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研究風水,熱情不減,但水平不一,對于風水的研究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在新的社會發展史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中國風水學。
風水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深,從魏晉時期山水畫宗祖的顧愷之到明清時期“作畫亦講風水”的山水畫家,都受到風水理論的影響,他們將風水中講到的大自然的元素,全部表現在繪畫中,讓人們看到畫作的同時,也感受到風水對于藝術家的影響力。
風水思想不僅在繪畫上受到影響,對環境也深受中國古代風水思想的影響,畫家所繪畫氣勢磅礴的大山與心中理想居住的環境惟妙惟肖,藝術家將他們能用來表達內心的方法,把風水融入進去,是對這門學說的崇拜。傳統文化中的古典詩詞透漏著對風水學的研究,如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援》、楊萬里《東園醉忘暮山》,表達出很實際的風水宅居模式和景觀模式。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在西方也存在風水,而西方并沒有像中國風水那樣將它運用在建筑中,而是運用在了西方哲學里面。在東、西方建筑里面,都具有東、西方特色。西方建筑里面將空間的利用做到最大化,從自然美學考慮,西方的建筑建造運用量化、物理格局、高低等數據化的方式,呈現了西方建筑的特色。
外國人研究風水是從傳教士對中國的記錄開始的,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與文明》在文章中指出風水能給人帶來好處。比如,要求種植樹木阻擋狂風,居住周圍有水源人類可以生存,李約瑟從美的角度,用美學思想研究中國風水,認為中國風水具有獨特生態美。
清乾隆時期,法國傳教士韓國英來到中國,被美麗的中國園林景觀所深深吸引,援引古代劉舟建筑大師的描述,反映出美學源自風水理念,他指出,建造居住點和建筑選址的首先是要求空氣新鮮,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澄湖急汌,和諧有序,背面有山,山體可以阻擋風。
西方學者對中國風水的研究,認為中國建筑將風水學說運用在其中是對環境選擇的重視以及對環境的保護,為了要在大自然中長久生存,就要順應環境,適應環境。東、西方的建筑具有它們獨有的特色,但是核心是一樣的,外國研究中國風水并沒有深入中國的文化,對于風水的理解和詮釋沒有深入,而中國人研究中國風水的優勢在于我們了解中國的文化,了解我們的土地,作為中國人研究中國傳統風水文化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對我們有利的學習資源。我們應當歷史地、科學地看待風水,理性地、辯證地分析風水學對傳統文化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五、研究方法
1.查閱關于風水學相關的背景資料,了解風水的文化和起源,以及風水對文化價值的影響。
2.研究風水理論,學習研究風水理論知識,指出在知識運用中體現的中國美學特點。
3.運用風水美學的知識結合實際中如何實踐具體措施和實際運用
六、研究計劃
七、研究重點、難點與創新之處
1、選題的重點: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研究風水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環境中所體現的美學特征。
2、選題的難點:需要加強翻閱有關風水的相關書籍,對風水理論知識要熟悉掌握,學習美學的基本特征,研究風水美學的運用和實際措施。
3、選題的創新之處:風水理論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成分,這是人們在研究風水思想中忽略的一個方面。本論文將美學的特征滲入在風水理論中進行研究,研究風水中體現的中國美學特征以及風水美學的具體措施及實際運用。
第一章風水概述
風水學說從古發表展直至今天,古人用最原始的方法根據環境和地質情況,通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對選址造房的實踐操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風水學是地理學和天文學相結合的學問,里面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對山川、地質、平原、沙漠、天氣、氣候等。這門學說傳播到民間,許多有智慧的學者提出關于這門學說的相關理論,其目的是讓這門神秘的學說更加完善。
風水學經過數年的歷史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產生過許多流派分支,各流派的倫理道德觀念為了生存和發展,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關照,在實際生活中有效的得以貫徹,并切實的使世俗觀念和現實生活的眾多需求得到了滿足,在古代時期,雖然人們對于有關大自然的知識了解甚少,產生了關于民間巫術迷信的東西,但是它的本質上是好的,這門學說包含了豐富的地理知識和天文知識,并提出了如何應對選擇的地方進行合理規劃設計以及建造措施,目的是為了尋找更適人居住的地方,適宜人們繁衍后代的吉祥地,達到適合長期生活的良好環境。
1.1風水的起源
從人類活動開始就產生了風水學說,早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在荒郊野外穴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彼此之間爭奪食物,通過爭斗的形式進而產生了部落,部落圣人通過觀天象考察土質,掌握了一些自然運行規律。我們古代將風水理論稱之為風水堪輿學,從大量的考古文獻研究發掘來看,早在五千年前,“占卜”技術就在商周朝時期逐步發展繁榮起來的。
在上古時代,先人利用烏龜殼上的紋理來觀察,這種做法同現代抽簽的方式差不多,把一根竹簽隨意從竹筒中挑出來,將它隨意與任意一支竹簽組合,每個組合都不同,都有特定的解釋,人們選擇這種方法推測出人與環境發展是否適合人居住,這就是世人所謂的占卜術。最早提出風水這門學說是周朝時期《周易》這本書,這種說法在書中有記載。第一,商周朝時代,占卜技術的相關知識應用于環境地理、氣候、地形方面,比如古書上明確記載了一個關于周代洛邑城池的建設,在城池的選址之前進行了卜卦。
第二,到漢朝時期,卜卦已然形成了獨特且特有的學科系統了,它的出現在同現代風水學理論有很多相同相近的地方,獨特特有的文化傳播到了東漢時期,許多學者開始研究神秘的風水理論。第三,有關周易中八卦學問的逐步在民間發展,在學說中有關“萬物陰陽”和“五行相克”的研究說法,讓風水學的發展更加完善更加規范和系統。
風水學說中講到的理論內涵,它蘊含了古代人對周邊環境選擇了最佳居住點,適合人們長久生存的地方,而這種實踐經驗是人類智慧的成果。對周邊評價的標準指的是空氣、風向、當下的地勢走向、山脈、常年氣候的變化、生態資源等等。
東晉時期《葬經》,是由一位名叫郭璞風水專家所著,這本書首次明確了關于風水的正確含義,將空氣、水體和大地三者融為一體。風水學說對古人對埋葬死者提出了方法,文中講的是人們埋葬死者,借助大地的生氣,空氣遇到風及時散去,遇到河流或雨水會停止,因此叫做風水,書中記載了有關環境中的“陽光、風、大氣、水體和山體”這幾個大自然的物體結合在一起,有著復雜而深奧聯系。
空氣、水體、大地這三個大自然元素中,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水形成水蒸氣可以產生空氣,山體的高低起伏走向,影響空氣的流動方向,空氣的走向通過山體就會形成風。這三個大自然的要素要在陽光下才能讓足夠的物種生長。
1.2風水的文化及發展
1.2.1風水對各個時期的影響
風水是人類選擇理想的環境進行居住的本能體現。判斷是否是理想的居住地的標準是: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棲息地有多種多樣的食物和快速有效的繁衍和養育著后代。
隨著不連續性的選擇、建造和遷徙的過程,人類把一些特別的景觀特征和意識相互聯系在一起,經過長期的日積月累,形成了一種關于風水的觀念,因此風水學便開始了。在人類社會日益發展中,風水理論也日益清晰,通過對大自然的考察和了解的基礎上,人類逐漸利用和改造自然,人類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根據大量的考古文獻記載,風水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科和理論體系。通過翻閱文獻資料,查詢相關知識,了解風水這門學說的發展:
先秦是風水思想的萌芽時期,通過居住的形式可以看出,從穴居逐步發展成為地面建筑的形式將風水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影響人們如何選擇環境,比如水資源、山地、河流交匯處和周邊可利用的資源等等。這部學說最初步的形成在秦漢魏晉時期,那個時期的學者思維活躍,對這門學說有著不同見解,提出了風水延續下的相關理論,比如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對風水學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打下理論基礎。
學者們創作出不少關于風水理論的著作,如郭璞以及他所著作的《葬書》、管輅及他的著作《管氏地理指蒙》等。風水學說發展最重要的時期在唐宋,有關風水典籍數量增多,學者們的思想交流,不斷的深入研究,將風水理論推向一個高潮,且不斷發展傳播至民間。
這門神秘的學說傳到清朝時期,對它研究的有智學者越來越多,對這部學說更加深入研究,結合實際環境,反復操作實踐。明清時期兩代皇帝推崇風水理論,園林的建造,皇家宮殿,都非常注重選址與布局,使得風水實踐運用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這門學說漸漸散布在民間各個角落,人們對于這門學說的好奇心,越來越多人愿意深入研究,民間將這門學說融合在民俗中,讓這門學說更加深入人們生活中。西方文化的進入,這門神秘的學說受到影響。
綜述所述,風水理論是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他是從零開始的過程,從環境的選擇、不斷的經驗積累,直到成熟。
1.2.2風水的兩大流派唐宋時期對風水知識深入研究,將風水分為形勢派與理氣派,是風水歷史上的主要流派。
(1)理氣派
用羅盤和運用易經的方法來測量觀察風水,這種方法叫做理氣派。這門學說結合了天文學,把天空中的星相與風水學說結合,形成了十分復雜的學說。
理氣派起源比較悠久,其中理論十分復雜,天文學說的加入使得這門學說具有神秘色彩,八宅派、命理派、三合派、翻卦派、紫白飛星派、星宿派等是理氣派的派別,這幾個派別把理氣派解釋的更加細致,具有靈活的操作性和實用性。這五個派別的理論比較復雜,每個派別都有針對具體實際的分析。
這些派別將天文的知識同選址相結合,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有不一樣的理論依據。
有的根據山脈的走勢和流水的形態來辨別這個區域的好與壞;有的運用羅盤,根據地表磁場,感受人適不適合在這里安家落戶;有的通過天文形象來推理在近期天氣對這片區域的影響。
理氣派和形勢派的結合,為風水學說的構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同為風水學的分支,它們的理論也并非南轅北轍,而是彼此滲透。互相融合的。很多風水師在進行勘察預測時,往往將這兩種派別包含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2)形勢派
風水中的形勢派的方法用在觀察山勢走向和水流的情況為主,根據地表地質的情況來分析這片區域的好壞吉兇,可以說這門派別具有地理學的色彩。唐朝時期的文化家思想家都形勢派這一派別進行深入研究,將形勢派這個派系總結的更具體更完善。文人學者把這門派別分延出三個小門派,其中有巒頭、形象和形法。
這三個小的派系相互依存,相互聯系。
1、巒頭派。龍是指遠處伸展而來的山脈;砂,是指山丘;山,是指遠處的山峰,觀察山脈的高低起伏和走勢,勘察山中的地質。
2、形象派。這個派別將大自然中最天然的形象,用想象力的方法比喻動物或者圖形,比如山峰最高處的圓形石頭好比在山群中一輪“太陽”;俯視看山川河流,彎曲急速好比一條巨龍在山群中游走;山崖突出的巖石如拱形一般,好比像大象的鼻子等等。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最天然的美景是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
3、形法派。形法指將所有大自然元素融合一體,是否順應大自然合理安排。
“形勢派”主要突出于用于勘測地質選地,看地形而選擇,觀察周邊環境,山脈的走向,尋找和追求更美的意境。這門學說蘊含豐富的地理知識,對于地質中產生的元素特別重視。盡可能將住所安置在依山傍水的優質環境中。形勢派重在看形象,依靠山體,很多風水大師都看重山勢形象和巒頭,在山勢峻嶺的地方建造寺廟或住所。
風水學說中的主要派別形勢派和理氣派,這兩者相互吸收彼此精華,將兩者關系緊密融合,在學習一門派別的同時也要學習另一種派別,精通理氣這個派別,也要吸收形式這門派別的精華。風水學說發展到今天,不斷完善的同時,這門學說會分支出很多派別,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取其中精華。
1.2.3風水史上名人名著
東晉時期有一名著名的文人學者、詩人,他叫郭璞1(公元276-324),字景純,它的《葬書》
2,被各朝各代奉為“堪輿祖師”,全文不到兩千字,但是呢,言簡意賅,條理清晰,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理論:
1.乘生氣說
氣是看不見摸不到而能感受到的元素,這種說法是《葬書》一書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開篇明義:“葬者,藏也,乘生氣”也,氣說,是非常抽象的說法,我們看不見它,但它卻無處不在,有生氣的地方就有生物生長的地方。歷代很多學者對氣說有著理論論述。實際上就是感受環境的氣場是否符合人的體質,穴場的選定才是至關重要。
2.氣運說
《葬書》一書曾指出,大自然中的空氣在天和地之間,雨和水交互運行,兩者通過空氣變為水蒸氣,落在大地中轉化為生氣。大自然是一個整體,所有大自然的生物或物種都是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很大的自然界的生物鏈。
3.氣感說
《葬書》書中講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指出人的身體是父母給的,如果父母死后遺體能夠得到生氣,對后代來說是造福子孫,興旺發達,而后代子孫的氣來源于父母。勘察地址地表中,有土的地方就有氣的存在,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得于氣,人離開這個世界歸于氣,死去的人是乘著氣而離開。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都帶著“氣”,這種氣可以稱為氣場,每個人身上具有不同的氣場,親人之間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應,親人離開埋葬在土中,身上帶的“氣”會存在,而這中“氣”與親人相互感應。
4.風水說
《葬書》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之法則以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這就是好風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為最佳。其次就是藏風。有空氣的地方就有生命,有水的地方可以孕育生命讓生命延續。因為水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有水環繞的地方會更加興旺,沒有水則表明缺少生長的靈性。“藏風次之”,是指生氣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風,周邊沒有山或植被就表示這個地方不藏風,使得這片土地無法聚集生氣。
5.形勢說
風水的形勢說是從人們心理感覺來分析的,人們在看到一座建筑,站在近的位置可以看到建筑物本身的造型、所用的材質是否有質感、用的顏色等種種細節,站在遠處看,建筑物變小甚至很難去分析它的材質與質地。站在不同角度觀看的事物會不一樣,站的遠,事物就變得小,站的近,事物就會隨著視線變大。人們所看到的建筑是靜止的,不同之處在于觀看者距離建筑物的遠近程度而定。在古代建筑中,古人十分注重尺寸適宜,建筑物的尺寸大小高低寬窄是否適合人居住使用,風水建筑中的形勢說具有空間性,對10于設計和建造有著重要的影響價值。
6.氣情說
氣是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感覺到的,雖然人們看不到氣,但是氣卻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它散發在每個角落,直觀的來講身體感應會告訴我們環境中的氣。風水理論是建立在氣理之上的,認為天地之間的所有物種都是靠氣來組成,不同的空間,氣會給人不同的感覺。人們對所感受到的“氣”去表達,或者用其他方式表現對氣的感受,這些行為稱為“氣情”.
7.形勢說
《葬經》曰:“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形止,是為全氣”.勢是遠景,形是近觀。
這里指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群的走向帶來的氣勢,形是指的每座山的山頭。用視覺觀察山勢情況,用形勢法的原理量化了視覺上遠近的尺度。
1.2.4風水對外的傳播
早在7世紀到16世紀的這個時間段,風水學說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在西方國家流傳。后期,隨著傳播的范圍越來越廣泛,風水文化不僅受到學者推崇,還流傳至民間,將風水學說的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西方學者對中國風水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風水在西方國家研究進程可以從兩個時間來分析:
第一:傳教士發展階段中國風水文化對外的傳播。
早在16世紀,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入侵,傳教士進入中國,他們認為中國風水具有迷信色彩的觀點,稱為“異域落后的迷信”.西方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著作了一本《利瑪竇中國札記》文中主要站在宗教的角度來分析中國風水,稱中國風水是“瞎子領瞎子”,并非從五行體系和陰陽的角度去研究風水。西方學者對中國風水進行了點評,這本書對中國風水進行了中肯的評價,第一是,風水這門學說蘊含著宗教意義,第二點,這門學說具有科學性,風水學則是現代的物理科學,是對神奇大自然的一種粗淺猜測。對于這門學說是否具有科學性,學者們開始展開了辯論。如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技與文明》這本書,通過對中國風水學細節上仔細考察和專研,作出了對風水審美文化特征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舊框架。
第二:近現代階段中國風水文化對外的傳播。
人類的生活長久生存離不開環境,人在大自然生存就要順應環境,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造房屋建筑,但是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與環境的問題成為世界性問題。對于環境可持續利用和改造,學者們中國的風水文化開始研究。對我國運用風水知識建造的園林、景觀、建筑等進行研究。人們建造的建筑物與風水彼此相通有彼此相同。人們要順應大自然以及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保護大自然,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伴隨著風水的發展,對“風水熱”的癡迷程度高漲,在歐洲的許多國家,達官貴族,明星等都請風水師看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