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隴東地區有著悠遠的農耕文化和充滿匠心智慧的民間藝術,形成了以剪紙、香包、刺繡、皮影戲、石刻等為代表的隴東民間藝術體系。隨著時代和社會風貌的變遷,隴東民間藝術在傳承和發展上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隴東民間藝術應以創新為起點,通過轉化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形式、注重人才培養、多方協同互動構建產業體系等策略,將隴東民間藝術實用化、時尚化、產品化,賦予傳統民間藝術新的生命力,探尋出行之有效的傳承和創新道路。
關鍵詞:隴東地區;民間藝術;傳承;創新
在甘肅隴東,全世界最厚的黃土層滋養了悠遠的農耕文化,沉淀了濃厚的鄉土氣息,也孕育了豐碩的民間藝術。作為中華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里自然條件艱苦,交通不便,經濟文化交流相對封閉。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耕作之余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寄托在了靈巧的手指間,創造了充滿匠心和智慧的民間藝術,其中,尤以剪紙、香包、刺繡、皮影戲、石刻最具特色,形成了隴東地區獨特的民間藝術體系。
1 隴東民間藝術概述
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農耕文化、豐厚的紅色歷史,共同孕育了隴東地區獨特的人文和鄉土氣息,產生了種類繁多的民間藝術,包括剪紙、香包、刺繡、泥塑、石刻、木雕、面塑、皮影戲、編織、農民畫、嗩吶演奏等,其中,剪紙、香包、刺繡、皮影戲、石刻尤為突出,它們以取材廣泛、造型夸張、形式古樸、手法靈活、粗獷奔放、單純明快而聞名于世,共同記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智慧,見證了豐富而古老的農耕歷史文化,廣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贊譽。
隴東民間藝術中獨具特色的香包繡制、西峰嗩吶、環縣道情皮影戲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隴東各地區也因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分別被冠以“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道情皮影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等名稱。隴東地區先后涌現出了祁秀梅、賀梅英、彭粉女等一大批杰出的民間藝術大師,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下,他們走出農村,成為專門的民間藝術創作者,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為隴東地區民間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剪紙藝術大師祁秀梅為例,1985年,時任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的靳之林先生在法國專門介紹了她和她的作品,1986年中央美術學院邀請她去講學表演,《人民日報》1986年2月6日專版介紹了她的剪紙藝術,作品被海內外廣泛收藏。
2.隴東民間藝術傳承面臨的問題
政府和企業雖然通過多種方式推進民間藝術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然而,新時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和新需求,在不斷改變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大多數隴東人民早已搬離了黃土高原上的獨特民居——窯洞,作為民間藝術發展主陣地的農村也伴隨著城鎮化進程逐漸走向消失,生活更加豐富的人們很少能夠靜下心來一針一線地繡荷包、一刀一剪地剪窗花了,優秀的民間藝術家在不斷地老去或故去,杰出的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境地。傳統意義上的研究與保護已經進入瓶頸,隴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一是隴東民間藝術作品的傳統功能與當今社會需求脫節,農耕時代流傳下來的多數功能已經不能滿足或者不再是今天的需求;二是作品形式陳舊,創新能力欠缺,以政府連年舉辦的“農耕文化節”“香包民俗文化節”等大型展會為例,每屆都會吸引數十萬計的觀眾前往參觀,活動盛況每每刷新紀錄,但展品本身卻未見大的創新和突破,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展覽活動場面熱鬧非凡,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購買商品的卻很少,大多數人只是“湊熱鬧”亦或是“感覺和往年一樣”“沒什么可買”……;三是缺乏專門的創意人才隊伍,很多制作技藝也面臨著傳承危機,機器大量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技藝,也帶來了干篇一律的尷尬,消費者更喜歡手工制作的作品,但手工作品數量極少、工藝也大不如前;四是各方力量協同不足,產業體系尚未構建成熟,產品從創意、生產、推廣到銷售幾個環節未能形成良性互動。基于以上幾個問題,研究和探尋新時代隴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策略則顯得尤為迫切。
3 隴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策略
對于我們來說,挖掘、整理和保存隴東地區民間藝術文化完全可行且富有意義,但是要想讓當前的民間藝術原汁原味的延續傳承下去則無異于人類追求長生不老,是不現實的,這是時代的選擇,很多民間技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便是例證。那么,應該采取何種策略來傳承隴東民間藝術并讓其生機煥發呢?轉化產品功能、創新產品形式、走進課堂培養人才、多方協同構建科學的產業體系或許是可行道路。
3.1轉化產品功能適應時代發展
隴東民間藝術作品原本是為了祈福、裝飾等目的而創作的,手工藝特征決定了其較低的產品性和流通性。然而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不斷變革,現代科學的發展讓人們對自然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曾經的功能已經不再是今天的需求。如傳統而杰出的《生命樹》《抓髻娃娃》等剪紙作品,在今天只能吸引一些學者的關注,對于普通大眾是沒有消費吸引力的;制作精美的“虎頭枕”僅僅可以作為飾品擺件進入當代家庭,因為它的實用功能的確很差;流行于端午節的“五毒”香包也只有短短幾天的生命力。以上種種情況,皆是由于作品的傳統功能和當今社會需求脫節所致,因此,功能的轉化和創新是傳承技藝、延續民間藝術生命力的首要任務,讓民間藝術實用化、產品化、生活化才能讓其重新走進人民生活。以“虎頭枕”為例,我們應該從人機工程學角度出發,結合傳統技藝和現代審美,使用優質面料、乳膠等材料使其更舒適,調整造型使其更利于嬰幼兒健康成長,設計出新時代的“虎頭枕”,讓它成為既能體現傳統吉祥文化、又符合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新產品。再如,隴東剪紙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生命樹”,可以提煉其造型語言,結合現代工業設計手法,創作出生命樹主題吊燈、臺燈、桌擺等產品,這樣具有現代實用功能的新產品或許會更受市場和消費者的歡迎。
推薦閱讀:可以投稿服裝藝術類論文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