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西藏自治區一直是西方社會涉華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他們關注的重點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壓迫以及所謂人權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眾對西藏地區情況的信息源以及對中國政府和中國媒體的偏見,大部分西方民眾不能對該地區實際情況形成正確認知,從而強化了其對中國民族政策和中國政府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在目前國內媒體在西藏形象對外傳播中國際話語權較為弱勢的背景下,通過影視作品向國際社會展現真實的藏區社會,成為西藏對外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西藏形象在西方社會的呈現
歷史上,由于西藏高寒的地理環境和閉鎖的社會環境,西方社會對西藏的了解有限而模糊。西方公眾早期主要通過歐洲一些傳教士、探險家的片段性描述而對西藏形成一種神秘主義幻象,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藏區想象成一個純潔、自由的世外桃源。事實上,這一想象的西藏社會與解放前農奴制下普通藏民的現實生活大相徑庭,但其卻構成了西方社會對西藏原始形象建構的基礎。
近現代以來,由于大部分人沒有機會親臨西藏真實體驗該地區現代化發展,國際社會對西藏解放后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媒體。西方媒體機構和以十四世達賴喇嘛為代表的西藏流亡勢力成為西方公眾了解西藏的主要信息來源。這就意味著,現代西藏在西方的形象主要由西方媒體塑造。
整體而言,許多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事務時,往往存在意識形態壓倒客觀公正的現象。這一現象在涉及報道諸如西藏等中國邊疆民族問題時更為普遍,如以中國正在毀滅藏語、中國試圖用新民族團結法滅絕藏族文化、中國針對“流亡藏人”實施網絡攻擊等為主題的報道時常見諸西方媒體。雖然報道來源以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臺等反華媒體為主,但其中也不乏《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洛杉磯時報》等歐美主流媒體。
此類報道刻意扭曲事實,很容易誤導西方民眾,加深他們對西藏和中國政府涉藏政策的誤解與偏見,進而強化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負面情緒,不利于中國對外交往。
二、國內媒體涉藏報道對于西藏形象對外傳播的局限性
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西方媒體機構掌握著強勢國際話語權,而國內媒體涉藏報道內容和形式存在局限,這對中國在國際社會構建西藏形象形成阻礙。
當前,國內對西藏的國際形象建構主要以媒體報道為主,但國內媒體涉藏報道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不夠多元等問題,對外接受度不強,且容易形成刻板印象。比如,在形式上,國內媒體報道更重視文本內容,要求一絲不茍,而國外受眾更關注圖片設計和視覺效果;在內容上,國內媒體過多強調時政性內容報道,強調民族和諧、經濟發展、民眾安樂等,過于模式化的信息容易對外形成不真實感,容易在國外受眾中形成為了宣傳而報道的印象。
此外,中國部分政府官員在涉及西藏等所謂敏感問題時過于謹慎,容易產生“失聲”現象。尤其是在接受外媒關于涉藏議題采訪時,常采取回避態度,不能有效發聲,更容易讓人產生心虛、刻意隱瞞等印象。
三、寫實影視作品在西藏形象對外傳播中的獨特效果
西方媒體較為普遍性的涉藏扭曲報道反映了西方社會精英階層通過話語霸權操弄議題、誤導民眾以實現自身利益這一普遍現象。因而,西藏形象在西方社會的傳播對象主體應為普通民眾,讓普通民眾了解西藏的真實情況,才能抵制西方媒體或機構的輿論操弄。鑒于國內媒體涉藏報道對于西藏形象對外傳播中的局限性,有必要進行西藏形象對外傳播方式的多元化探索,讓真實、具體、鮮活的西藏形象在西方社會得到有效認知。
以普通大眾為目標、以西藏社會為背景的寫實風格影視作品在此過程中可發揮如同植入式廣告效果的潛移默化作用,可以更為直觀地展現西藏現狀,打破西方媒體對西藏刻意而為的負面形塑。
首先,此類影視作品更容易引起西方關注西藏話題的讀者和觀眾的興趣。以西藏為背景的寫實風格影視能夠展現該地區最真實的人文風情和生活場景,可以作為其了解藏區的第一手材料,對于大多數沒到過西藏地區的關注者來說,無疑很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第二,以商業化形式運作的西藏背景寫實風格影視作品沒有刻意宣傳的痕跡,不會讓觀眾產生反感。從形式上來講,觀眾只是出于興趣來觀賞一部電影,是一種純粹消費體驗。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通常會對影片所展現的場景產生的印象,對故事發生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見微知著,用細節呈現微小事物,體現大原則方向。比如道路邊漢藏雙語的指示牌,藏區孩子在學校的藏語課,都能呈現中國的涉藏政策,寫實風格影視作品中的一個鏡頭,一個場景往往要勝過媒體中的千言萬語。
此外,西方國家通過影視作品進行對外意識形態滲透也是普遍現象。許多好萊塢影視作品會通過塑造特定人物形象促使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對外滲透,這也可以成為中國對外傳播機構學習的經驗。
四、電影《轉山》片段與真實西藏的呈現
由中國大陸導演杜家毅執導,大陸和臺灣地區制作公司聯合出品的影片《轉山》就是這樣一部以西藏為背景創作的寫實風格電影。電影講述了大學剛畢業的臺灣青年書豪,為完成意外身亡哥哥的遺愿,從麗江沿滇藏線一路騎行至拉薩的故事。故事的主題是主人公為了熱愛、信仰,戰勝一切困難騎行去拉薩,因而也不會留給觀眾任何“宣傳”“說教”的感覺。
從整部影片來看,伴隨影片主人公一路騎行去拉薩的行程,觀眾可以感受西藏地區自然環境的秀麗與險峻。一路上,從滇藏線、雄偉的跨河大橋等基礎設施和時常出現的建設場面的呈現,可以看到西藏社會的現代發展;而野外時而出現的雁群、牦牛群、藏獒群以及廣闊的牧場和林海,也體現出西藏自然生態并沒有因現代發展受到太大影響。這些電影鏡頭不需要添加語言描述,就讓西方媒體炒作的中國政府掠奪西藏資源、破壞西藏環境之說不攻自破。
以下再來關注影片中幾個特定場景:
第一個是兩位主人公在騎行途中借宿兩個藏民家庭的情節。第一次是在一位獨居的藏族老人家中,老人生活雖然簡單卻很祥和,其對來自內地省份和臺灣的陌生旅行者的熱情招待和祈福,體現出漢藏民族之間的和諧。第二次是在一個藏民村落,漂亮的藏式住宅和簡樸的屋舍并存,體現出藏民生活的富足和藏族文化的完好傳承。第二個是片中多次出現的藏族宗教場所、設施、藏族老人轉經、年輕朝圣者朝圣修行的鏡頭,如實展現了藏人的宗教虔誠和完整的宗教生活。第三個是藏區孩子的藏語課堂、老藏醫為高原反應強烈的主人公進行醫治等場景,很好地體現出藏族文化得到了良好保護和傳承。
以上所述影片中各處場景雖并非該作品要表達的主題,卻很好地呈現了一個真實的西藏及藏民生活的常態。
五、小結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轉山》一片比較成功,豆瓣評分達到8.0,并獲得包括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在內的多個國內外獎項。
從本片可以看到,在西藏對外傳播中,只要故事得當、角度適宜,通過寫實風格商業電影等非宣傳手法也可達到較好對外傳播效果。建議對外傳播機構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多發力:第一,從已有國內影視作品中發掘符合對外傳播的標的,通過商業方式進行包裝并推向各種國際平臺;第二,對外傳播機構自身也可以找準故事角度、挖掘好故事,進行影視產品制作,并對外推廣;第三,參與商業化影視作品投資,以植入式廣告形式,在商業影視作品中實現對外傳播目標。在上述幾種形式中,并不需要通過影視作品的主題來進行對外傳播,而是讓受眾去感悟故事背景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這其中遵循商業化原則非常必要,有助于避免給受眾留下宣傳的印象,從而提高對外傳播效果。
推薦閱讀:文化藝術研究雜志什么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