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醫院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醫療服務質量卻始終難以適應患者需要,醫患關系愈加緊張。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對醫務人員的人文精神缺乏足夠的重視,忽略了對生命意識的基礎培養,導致一些醫護工作者人文素質的欠缺。
【關鍵詞】醫學生,生命意識,培育措施
醫療服務和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這就決定了醫學教育必須培養尊重人、尊重生命的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醫護人才。[1]同時,各類院校的許多大學生承受不住壓力選擇放棄生命,這些漠視生命的事件,也給我們的生命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因此,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學生的生命教育、培養他們的生命意識,既是醫學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時刊發展的要求。
1.醫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
一般來說,生命意識包括淺層次的生存意識和深層次的生命價值意識。就生命的本體而言,是指生命的物質形式和感情欲望;就生命價值而言,是指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永恒而達到的生命理想境界。[2]因此,學生的生命意識,一方面表現為對自身生存和生存價值的體認與感悟,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追求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理想。從這兩個層面來看,醫學生生命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
1.1生命本體的異化。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異化”的概念;時至今日,人的異化在現代社會更加嚴重。青年大學生日益成長為“快餐文化”的一代,他們無法理解現實中的許多矛盾,無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義,從而導致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具體表現為:一是漠視生命,暴力傷害他人。近年來,大學校園里的暴力現象時有發生。據2003年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49.2%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3%的同學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3]二是否定生命,輕易放棄自我。目前自殺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為大學生心理衛生工作中的一個敏感問題。大學生緣何自殺事件頻發,本質根源還是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對自身生存和生存價值缺乏深刻的體認與感悟。
1.2生命價值的異化。一是喪失生命價值感。隨著大學擴招和就業形勢的嚴峻,昔日籠罩在大學生頭上的光環已經不再,大學生不再是時代的驕子。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消極頹廢、空虛無聊、虛度年華、精神荒蕪的現象。有的學生將大學生活視為一場游戲,游戲生命;有的學生抱怨大學生活就是痛苦和無聊,消磨時光。這種種現象都是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生命價值感缺失的表現。二是喪失生命成就感。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對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成果的感悟和體認,是人對生命創造性的認識和肯定。隨著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對物質財富、技術力量、科學知識的追求似乎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生活目的和生命的意義。但事實上,隨著物質享受的日益豐富,人們尤其是有知識、勤思考的大學生群體,對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等生命實質缺乏深刻的認識,對未來充滿了迷惘,直接表現為對生命成就感的喪失。[4]
2.醫學生生命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2.1培育醫學生生命意識是醫學本質回歸的需要。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和教育核心功能作用的體現,也是現實的需要。醫學從來就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它從古到今都需要得到人文精神的孕育。醫學是一門非常特殊的學科,她的特殊性表現在多方面,最本質、最核心的則取決于她研究對象自身的特殊性。隨著人類對醫學發展更為理性和全面的認識,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把醫學服務的目的視為提升人的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的治療疾病,將“人”確定為醫學關注的真正核心,健康與疾病只是人的生命延伸過程中所伴隨的現象。正如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說:“知道是誰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5]醫學本質的回歸呼喚醫務工作者人文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培養醫學生對人性、情義的感知,尊重人的尊嚴及追求人的完整性,培育其強烈的生命意識,并以此為基點來執行醫療任務,解除患者的痛苦。[1]
2.2培育醫學生生命意識是實現醫學教育目標的需要。1988年召開的世界醫學教育大會上通過宣言:“醫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生,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作為臨床醫生,其知識結構的構建取決于醫學教育目的,而醫學目的的多重內涵,自然決定了醫學知識結構的多維性及多層次性。
要完善醫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必須體現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醫德培育與技能培養3個方面的結合,并以此豐富醫學人文教學的內涵。當代醫學生是祖國衛生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未來。因此,通過開展生命意識教育來引導醫學生理解人生,體悟生命,培養高尚的醫德是實現醫學教育目的的需要。
2.3培育醫學生生命意識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醫患關系是個熱點話題。看病難、看病貴、醫療糾紛、“醫鬧”事件等是當今緊張的醫患關系的寫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統的醫學模式忽視了生命意識培養,過分注重了“人生的病”而忽視了“生病的人”本身。愛因斯坦曾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它雖然能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人一個和諧的人格。”醫學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醫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層面的醫學專業知識,同時也需領悟“仁心仁術,懸壺濟世”所昭示的真諦,領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所肩負的責任。因此,通過開展生命教育來逐步培養醫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他們真正“以病人為本”、尊重病人的理念,才能切實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