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成纖維細胞是疏松結締組織的主要細胞成分,由胚胎時期的間充質細胞(mesenchymal cell)分化而來。成纖維細胞較大,輪廓清楚,多為突起的紡錘形或星形的扁平狀結構,其細胞核呈規則的卵圓形,核仁大而明顯。文章發表在《健康之路》上,是預防醫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
成纖維細胞,也稱為纖維母細胞,是疏松結締組織的主要細胞成分,屬于終末分化細胞,這種細胞會制造膠原蛋白等蛋白質。成纖維細胞數目最多,胞體大,為多突的紡錘形或星形的扁平細胞,細胞核呈規則的卵圓形,細胞輪廓不清,具有突起。其形態尚可依細胞的功能變化及其附著處的物理性狀不同而發生改變。
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是真皮損傷后組織異常修復的結果。因有別于正常傷口愈合所形成的瘢痕,被稱為病理性瘢痕。臨床上,肥厚性瘢痕不超過原損傷范圍,且有自行消退的趨勢;瘢痕疙瘩則超原損傷范圍,難以自然消退。然而,由于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無論在臨床或組織病理學上都有一定相似性,有時也難以截然區分。
二者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組織學上以纖維細胞的過度增生和細胞外基質的過度聚集為特征。成纖維細胞是瘢痕形成的效應細胞,是研究的重點所在?,F就病理性瘢痕中成纖維細胞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一、成纖維細胞的細胞外基質代謝異常
細胞外基質包括膠原和纖維粘連蛋白(fN),氨基聚糖等成份。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分解的動態平衡維持著細胞外基質的相對穩定。研究發現,病理性瘢痕中成纖維細胞外基質存在明顯的合成增加和降解不足。
(一)膠原的合成分解:膠原是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份。肥厚性瘢痕組織內Ⅰ、Ⅲ型膠原mRNA表達增強,染色部位主要位于真皮淺層的纖維結節[1]。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所產生的Ⅰ/Ⅲ型膠原的比率顯著高于肥厚性瘢痕和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升高程度與Ⅰ型(α1)前膠原mRNA的表達水平相當。
正常情況下,至少有轉錄前和轉錄后兩種機制調節成纖維細胞Ⅰ型膠原合成,在肥厚性瘢痕,只有轉錄后機制能減少Ⅰ型前膠原mRNA的表達增加,而在瘢痕疙瘩,轉錄前、后皆無有效的機制下調Ⅰ型膠原的合成,這可能是瘢痕疙瘩難以自行消退的原因之一[2]。瘢痕組織內部不同區域的成纖維細胞膠原合成能力也有差別,膠原合成增加的成纖維細胞主要位于肥厚性瘢痕邊緣區域,而瘢痕組織中央的成纖維細胞膠原水平正常[3]。
(二)fN及氨基聚糖:瘢痕疙瘩的細胞外基質成份的過度聚集,其中有一種成份為fN。從蛋白質和基因水平上皆證實了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fN產生量顯著高于正常真皮成纖維細胞。sible等人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核中提取出一種蛋白,該蛋白能和人fN啟動子形成一種特異的復合體,而正常皮膚和正常瘢痕無此現象,該復合體的形成和fN的基因過度表達有關[6]。
氨基聚糖是細胞外基質的另一重要組成成份,據推測其可能對定位細胞因子(如tGF-β)有一定作用。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組織氨基聚糖含量皆高于正常皮膚。透明質酸是廣泛存在于細胞表面的氨基聚糖,研究發現瘢痕疙瘩組織中透明質酸含量及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透明質酸的產生量皆顯著高于正常對照,但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透明質酸受體的密度與正常比無明顯的區別,說明透明質酸的增加并非是由于受體介導的降解減少,而是由于成纖維細胞合成增加所致[7]。
二、成纖維細胞與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對成纖維細胞的功能有著廣泛的影響,可能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近年研究的熱點之一。
(一)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tGF-β是和組織纖維化關系最密切的細胞因子之一。在肥厚性瘢痕組織中,成纖維細胞Ⅰ、Ⅲ型前膠原mRNA表達增強的同時,tGF-βmRNA陽性的成纖維細胞明顯增加,而正常對照成纖維細胞mRNA及蛋白表達皆陰性。說明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產生和表達Ⅰ、Ⅲ型膠原mRNA,可能受tGF-β的旁分泌和自分泌途徑的調節。
schmid等用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的方法檢測了tGF-βⅠ、Ⅱ型受體在正常皮膚、肥厚性瘢痕及傷口愈合各階段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發現在正常皮膚僅少數真皮成纖維細胞有表達,傷口愈合形成的肉芽組織成纖維細胞可見強表達,在手術切口正常愈合的肉芽組織成纖維細胞中表達稍弱,但在傷后形成的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胞仍有高強度的表達。此結果說明,傷口愈合過程中有一群對tGF-β敏感的成纖維細胞在傷口部位的聚集,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和在肉芽組織期成纖維細胞tGF-βⅠ、Ⅱ型受體過度表達未能正常消退,而是持續表達有關[8]。
(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1GF-1):iGF-1是強效成纖維細胞有絲分裂源,并能減少膠原酶mRNA的表達,增加Ⅰ、Ⅲ型膠原mRNA的表達。研究發現肥厚性瘢痕組織iGF-1的表達較正常真皮高出77.5%,iGF-1處理的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的膠原酶mRNA及其活性明顯減弱,由此說明iGF-1對膠原酶和其活性的誘導抑制可能是iGF-1促進肥厚性瘢痕增生的機制之一[9]。
(三)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CF):cTCF是由成纖維細胞產生的多肽類細胞因子,呈現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樣活性。cTGF被認為在創傷修復期組織再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利用原位雜交的方法研究發現,cTGFmRNA在瘢痕疙瘩組織的成纖維細胞呈彌漫性表達,特別是在邊緣擴展生長區,而肥厚性瘢痕組織中纖維損害區僅有部分陽性信號[10]。
三、成纖維細胞對其它因素的反應性
myles等觀察了佛波醇(pMA)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生長調節作用,發現pMA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生長抑制作用減弱。pMA是蛋白激酶c的抑制劑,說明蛋白激酶c同功酶或其它pMA結合分子的表達變化可能和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生長調節異常有關[13]。zhou等研究發現pGE1能明顯增加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培養上清中Ⅰ型膠原酶和iL-8的水平。
說明pGE1能通過增加Ⅰ型膠原酶的活性,預防肥厚性瘢痕的形成[14]。組胺能增加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Ⅰ型膠原羧基末端多肽(pICP)的產生,說明組胺在瘢痕疙瘩的發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惯^敏藥物肉桂氨茴酸(tranilast,N-3,4-dimethoxycinnamoyl),能較正常成纖維細胞更明顯的抑制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膠原合成[15]。
四、成纖維細胞的收縮特性與肌成纖維細胞
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臨床區別之一是肥厚性瘢痕有激惹性瘢痕收縮現象,而瘢痕疙瘩則無。成纖維細胞的收縮是瘢痕收縮的基礎。younai等利用膠原凝膠網結締組織模型,分析了病理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的收縮能力,并利用免疫熒光和透射電鏡分析了結締組織模型的收縮機制,結果顯示,和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相比,來源于肥厚性瘢痕的成纖維細胞在結締組織模型中具有更強的收縮能力和較短的的延遲相,但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基礎收縮能力和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相當[16]。
組織學上,只有肥厚性瘢痕結節含有肌成纖維細胞,所以肌成纖維細胞被認為與肥厚性瘢痕的收縮有密切聯系。肌成纖維細胞的超微結構行征介于成纖維細胞與平滑肌細胞之間,免疫組化及免疫電鏡顯著其表達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而在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表達相似量的α平滑肌肌動蛋白,說明這種蛋白的表達是受體內微環境的影響[17]。
綜上所述,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存在著廣泛的異質性,成纖維細胞膠原合成增加、降解減少導致病理性瘢痕中膠原過度聚集,成纖維細胞的異常增殖是病理性瘢痕過度增生和持續存在的主要原因。成纖維細胞對細胞因子等因素反應性有明顯異常,肥厚性瘢痕的收縮性和成纖維細胞的明顯異常,肥厚性瘢痕的收縮性和成纖維細胞的異質性有直接關系。
病理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異質性的根本原因還有待研究,對病理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生物學特性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明了病理性瘢痕的發病機理,還為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
醫學職稱論文網雜志推薦:《健康之路》雜志創刊于200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保健協會與廣東省醫學會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健康科普類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1—8801,國內統一刊號:CN44—1540/R,廣告經營許可證:粵4400004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