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皮肌炎(Dermatomypsitis,DM)是一組以骨骼肌的炎性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侵犯四肢近端及頸部肌群,表現為肌無力、肌痛等,并伴有特征性皮疹。近幾年由于許多醫家對皮肌炎給予了很多的重視和研究,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和治療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現將皮肌炎的中醫藥研究進展作一概述。文章選自:《亞太傳統醫藥》雜志是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科技部批準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主辦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傳統醫藥行業發展與學術研究綜合性月刊。內容以傳統醫藥(尤其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為重點,關注行業熱點、重點、難點,介紹中國及亞太各國傳統醫藥的經驗、理論與實踐,傳播行業資訊,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1病因病機
現代各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也是眾說紛紜,楊旭鳴認為本病“當以虛立論”,以陰虛為主,真陰不足為本,本虛標實,郁熱、濕熱、風濕、瘀滯等為其病邪,為標實。張東明嘲根據中醫“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藏精,精生血”等理論,指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脾、肺、腎功能失調。體虛衛外不固,致風寒濕毒等邪氣乘虛而入,內外相感,濁邪困滯,氣血阻滯,留于肌肉、經絡、關節,以致經脈閉塞,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進而肌膚失養。鄧中光認為本病多虛實夾雜,多由于稟賦不足,氣血內虛,病邪侵襲,致濕熱交結,氣血凝滯,經絡閉阻而病發。尹遠平認為,本病之起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虧虛,衛外不固,而致邪毒內侵,傷及肺脾所致。“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肺脾受傷,表現出皮膚、肌肉之病變正氣虛,陽氣不足,邪毒外中,滯留于皮膚、肌肉、經絡,痹阻不行,營衛失和,氣虛血燥,以致肌肉失養,皮膚變硬,肌肉萎縮,癱瘓不用為其病機。朱秀惠等認為本病發病機理概括為五臟虛損為本,寒濕、濕熱、痰瘀為標,標實郁久化熱生毒。同時發現此病發作期、復發期,標實為主,中間恢復期,標實本虛并重,臨床緩解期,本虛為主。袁兆莊認為皮肌炎一病為營衛不固,風濕寒侵,導致脾肺受邪,痹瘀化熱而出現皮紅肌痛,日久往往致氣虛血虧。牛明玲認為本病病因除體質因素外,多因寒濕之邪侵入肌膚,阻滯經絡,陰寒偏盛,不能溫煦肌膚,或因七情內傷,郁久化熱生毒,久病可致陰陽氣血失調,氣機不暢,正不勝邪,氣血瘀阻,毒邪犯臟。邱志濟認為,本病致病原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氣血兩虛,外邪乘虛而襲,“主客交病”之故。李嘉慶將病因病機分3期而論:急性期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陰虛陽盛,感受風熱邪毒,侵及氣營致氣營兩燔,血凝肌膚,發為紅斑;累及血分,致瘀血阻滯;甚則熱毒內攻臟腑,出現臟器損害。中間期乃熱勢已減,氣陰兩虛,余邪未盡所致。慢性期按痿辨證。總之,各個醫家都根據自己對該病的認識,從中醫學理論對本病病因病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見解,對皮肌炎進一步研究和認識都將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2治療
2.1辨證論治楊旭鳴治療14例,分為3型:(1)陰虛內熱證,宜養陰清熱,基本方:生地、知母、黃芩、生薏苡仁、忍冬藤、五加皮、崗黏根、羊蹄根、枸杞子、綠豆衣、牛膝、豬苓、茯苓、地膚子;(2)脾腎兩虛證,治以健脾補腎,基本方:黃芪、白術、生地、炙龜板、杜仲、續斷、菟絲子、黑大豆。落得打、接骨木、六月雪能抑制腎臟纖維化,加強腎臟代謝功能,用治蛋白尿;(3)瘀熱痹阻證,用清熱通痹,基本方;忍冬藤、崗黏根、虎杖、生薏苡仁、牛膝、黃芩。重度關節痛加羌活、木防己。但羌活性熱不宜多用。木通對胃腸道刺激大,用量一般不超過12g。強調治療以養陰為主。顧正華對6例確診的皮肌炎病人分2型論治:(1)濕熱蘊結型:4例。治以清熱化濕為主,藥用黨參、丹參、佩蘭、姜半夏、茯苓、白蔻仁、苡仁、白術、蒼術、防風、黃芪等藥加減;(2)陰虛內熱型:2例。治以滋陰涼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熟地、赤芍、丹皮、女貞子、白鮮皮、蟬蛻、黃芩、金銀花、蒲公英等藥加減。治療結果:1例肌痿晚期,死亡;顯效2例,治愈3例。茅建春等認為該病分為發作期及緩解期,每期又有不同證型。(1)發作期:①熱毒熾盛,蘊積肌膚,治以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②素體陽虛,寒濕入絡,治以散寒化濕,溫陽通絡,方擬防己黃芪湯合烏頭湯加減。③邪熱陷肺,內陷心營,治以清肺解毒,清心涼營,方擬清瘟敗毒飲合清營湯加減。(2)緩解期;①脾氣虧虛,治以益氣健脾為主,佐以利濕,方擬補中益氣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②肝腎陰虛用六味地黃湯合大補陰丸。③脾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加減。④氣虛血瘀擬補陽還五湯加味。⑤肝旺脾虛用清肝飲合二至丸加減。⑤脾虛濕困用防己黃芪湯加味。瞿辛則把皮肌炎分為3期:(1)急性活動期:以熱毒熾盛證或毒邪化熱證為主。治當清熱解毒,清營涼血,清瘟敗毒飲加減。(2)亞急性活動期:①濕熱蘊蒸證,治以清熱化濕,通利經脈,用三妙散加味。②風寒濕痹證(或寒濕凝滯證),治以祛風散寒,除濕健脾。(3)慢性期:①心脾兩虛證(或陰陽失調,氣血兩虛),治以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用歸脾湯加減。②陽虛血瘀證(脾腎陽虛證),治以溫腎散寒,活血通絡,用陽和湯合身痛逐瘀湯加減。路志正等認為本病早期多屬痹證和陰陽毒臨床表現,中晚期痿證的表現居多,將其分為:(1)客表傷肺證,方用清燥救肺湯加減。(2)脾虛濕熱證,方用升陽益胃湯加減。(3)濕毒化熱證,方用清營湯加減。(4)肝腎陰虛證,方用一貫煎合四物湯加減。陸春玲等從濕論治皮肌炎,并把皮肌炎分為5型證治:(1)寒濕型,治宜溫經散寒,祛濕通絡。(2)濕熱型,治宜疏風清熱,宣化水濕。(3)脾虛濕盛型,治宜健脾化濕。(4)濕兼陰虛型,治宣祛濕化濁,滋陰清熱。(5)濕兼陽虛型,治宜溫腎壯陽,健脾化濕。蔣福斌從脾濕論治皮肌炎,或補火生土,或補益脾氣,或溫脾化濕,或清熱利濕健脾,依據辨證,單用一法,或數法靈活運用。
2.2專方專藥 譚亞萍針對“濕濁熱毒”,以清熱解毒、利濕燥濕為治,多以二妙散加味,常用藥物有蒼術、黃柏、魚腥草、澤瀉、苡仁、草果仁等。張妙麗用專方治療5例,藥物:西洋參、三七、杜仲、全竭、續斷、防風、當歸、生地、白芍、黃鱔血等。徐氏自擬涼血化瘀湯(丹皮、赤芍、紅花、桃仁、沒藥、黃柏、蒼術、生地、玄參)通過涼血化瘀、通絡導滯、燥濕消腫的作用,治療皮肌炎有一定的療效。蒲小蘭等記錄鐘以澤總結的經驗方三黃增免湯(黃芪、黃精、熟地黃、棗皮、當歸、川芎、菟絲子、桑椹子)應用于皮肌炎的治療,以益氣養血、補益肝腎。齊氏自擬益元清熱祛濕湯(黃芪100g,當歸20g,金銀花100g,地丁50g,丹皮,馬勃各20g,玄參25g,甘草15g,板藍根20g,柴胡、鹿角膠各20g,黃柏50g,蒼術50g),治療皮肌炎10余例,獲顯著療效。
2.3中西醫結合治療茅建春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以益氣健脾法為主治療皮肌炎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并幫助順利遞減激素,使病情穩定。趙曉剛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30例,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的西藥治療10例,潑尼松用量60~80mg/d,其次是對癥治療(抗感染,支持療法等)。中西醫結合治療20例,潑尼松用量30~45mg/d。配合中醫辨證施治。急性期辨為熱蘊肌膚,血瘀阻絡,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活血通絡,常用金銀花、連翹、黃柏、秦艽、羌活、桃仁、紅花、川芎、防己。緩解期辨為氣血兩虛,治宜補益氣血,藥用黨參、白術、黃芪、茯苓、陳皮、山藥、熟地黃、當歸、丹參等,黃芪首選重用。查文安采用大量活血化瘀藥,針足三里、上下巨虛等穴配合小劑量激素治療1例皮肌炎有效。加減治療3例,取得滿意療效。王占忠以益氣活血法,配合宣肺、補腎,方用黨參、黃芪、菟絲子、生地各30g,牡丹皮、巴戟肉、女貞子各20g,杏仁、桔梗各15g為主配合中等劑量激素治療32例皮肌炎,顯效率50%,總有效率88%。李建軍等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10例,治療組采用中藥和激素同時治療,中藥基本方為:生黃芪、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60g,白術、茯苓各10~15g,薏苡仁30g,莪術15~30g,延胡索10~20g,桔梗、升麻、牛膝、生草烏各10g。在此基礎上加減用藥,激素予以強的松維持量。對照組常規予以激素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16例,有效4例,明顯優于對照組。周翠英等以清熱解毒法為主的中藥復方結合激素治療皮肌炎的臨床療效。將30例皮肌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10例,觀察對肌力、肌壓痛、血清肌酶、血沉的作用及激素用量與病情復發率、激素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指標。結果顯示兩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力、肌壓痛、血清肌酶、血沉。治療組的中醫臨床癥狀較對照組明顯改善,且激素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輕。結論:清熱解毒制劑結合激素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中藥可消減素不良反應,并有利于激素的順利遞減。
3中藥研究
蔡昭用雷公藤多苷與激素對照治療自身免疫性肌炎動物模型,通過治療前后各組臨床癥狀、肌電圖、肌酶譜及病理等方面對照研究,顯示雷公藤多苷與強的松組療效相近。儲旭華等用雷公藤多苷治療7例多發性肌炎,7例顯效。武勇琴給動物注射同種大鼠的肌勻漿,結果部分動物肌無力和肌萎縮,大多數肌肉組織學檢查肌纖維水性變,免疫組化驗檢查可見肌外膜、肌內膜和肌束膜中有Ig沉積。服用雷公藤多苷組肌肉病變明顯減輕,其療效與強的松組相似。
儲旭華等觀察柴胡及桂枝治療多發性肌炎的療效,取柯薩奇病毒BI誘導的多發性炎豚鼠模型40只,隨機分為3組:A組(15只)給柴胡,B組(15只)給桂枝,c組(10只)作空白對照,比較癥狀,肌酶譜和病理改變。結果A.B兩組的癥狀,肌酶譜和病理改變明顯好轉,c組有加重的表現(P<0.05)表明柴胡和桂枝對豚鼠多發性肌炎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皮肌炎近幾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由于本病的復雜性,單純中醫藥療法還不能完全代替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中西醫結合將:莊皮肌炎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急性期,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能很快有效的控制病情的發展;在緩解期,一方面,通過中藥扶正固本、補益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鞏固療效和穩定病情防止進一步惡化。并且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提高療效。另一方面,還能夠減輕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但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1)中醫尚缺乏統一的辨證標準。(2)皮肌炎常具特征性皮膚表現,外治法少見報道。(3)目前大多使用中藥煎劑,成型有效的制劑還未見到。(4)治療本病的中藥、民族藥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