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篇貿易論文提出加強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建議,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對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前景具有極大的影響,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穩定良好的發展,外貿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及時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措施,有效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國際貿易問題》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本刊立足學術領先,以國際化和數字化為基點,以學術化、專業化、平臺化、品牌化為方向,繼續保持我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頂尖學術期刊地位,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大經貿領域學術期刊的第一品牌,為經濟進步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為我國引領全球貿易發展做出貢獻。
國際貿易風險是指在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可能對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現象。產生國際貿易風險的環節有很多,例如簽約前的準備環節,資金的交付環節等。國際貿易風險的產生原因十分復雜,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問題,首先要對國際貿易的類型進行明確的分類,并充分了解不同類型國際貿易風險的危害性。
一、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程序
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程序主要分為4個環節。首先是風險識別。對風險的認識和識別是制定風險應對措施的前提。在企業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素會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管理質量生產經營活動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對這些風險進行及時的識別,才能根據風險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對風險的識別既可以依靠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經驗和感性認識,又需要依據一定的客觀原則、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數據等,對風險進行科學精準的識別。這兩種識別的方法應當進行一定的結合,以此來確保風險識別的客觀和準確。風險識別的實質就是對企業進行國際貿易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威脅進行準確的估計和判斷,并對由這種風險所引發的損失進行預測,幫助企業更好地制定并調整今后的發展方針和發展策略,減少企業在貿易過程中產生的匯率損失、貨物損失等。
其次是風險的度量。在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過程中,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但風險的產生因素和存在形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應用科學有效的預測方法和預測機制對其進行測量。測量的內容主要包括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發生后,對企業造成的損失。風險度量是建立在風險識別信息基礎上的,在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后,根據風險識別過程中所出現的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就能得出較為真實客觀的度量結果。在風險度量的過程中會應用到數學統計和數學概率的方法,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其科學有效性。有效的風險度量是制定風險應對措施,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的前提保障。只有進行準確的風險度量,才能從最大限度上減少風險發生對企業造成的損失,通過最經濟有效的途徑來解決這些風險。風險度量過程中所應用的統計學和概率學原理,能夠對某一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精準的預測,因此從結果上保證了風險度量的有效性。
第三是風險應對。風險應對的環節就是對前期估計和計算結果進行應用,并對風險應對措施進行執行的過程。風險應對的最終目的是減少風險對企業生產經營所帶來的損失,將風險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確保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能夠,有序正常的開展,實現企業前期制定的發展計劃和目標。風險應對就是在前期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基礎上,對風險應對措施進行有效執行的環節。這是國際貿易風險管理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風險應對的效果直接影響著最終風險管理的質量。為了確保風險應對的效果,企業應當制定合理的風險應對措施和機制,并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進行嚴格的執行。根據企業實際的發展狀況,合理地選擇應對措施,盡量將國際貿易風險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最后是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是對風險措施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真實的反饋,可以有效地明確風險管理措施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是對整個管理過程的整體性評價,涉及到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應對等各個過程。通常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是對一段時間內風險管理措施的執行狀況進行周期性的回顧,并搜集有效的數據和信息,為下一個階段的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提供依據和參考。
風險管理效果評價的具體內容包括:風險管理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風險識別是否存在較大的誤差;風險度量的結果是否準確;風險應對的策略選擇是否合適;風險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是否合理等。
二、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改進措施
(一)建立廣泛的商業情報網絡
企業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機制,建立起良好的商業情報網絡,定期分享和交流國際貿易過程中風險的應對方法和經驗,從整體上提高整個產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企業還應當定期進行市場調查,及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反饋,把握好商品供求的變化,匯率的波動情況及市場條件變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有效地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企業還應及時把握國內國際的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等,以便對風險的應對措施進行合理有效的調整,為商業決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據。
(二)拓展風險調查渠道
外貿企業應當及時拓寬風險信息的來源渠道,對外貿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進行及時的了解和預防,做到早確定、早識別、早應對。當前風險調查的渠道主要有 4個方面。首先是通過中國國內銀行進行風險調查,其次是委托國外的機構或銀行對國際貿易風險進行調查,第三是通過我國的駐外使館對風險信息進行獲取,最后是通過國際組織進行調查。
(三)建立科學的外貿流程
為了有效地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外貿企業應當對外貿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充分的把握,對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有深入的了解。對于一些風險系數較高、不確定性較強的項目應當及時地舍棄。在各項工作環節的開展過程中,要做到規范、合理。各項外貿活動都應當以合同為依據,確保外貿過程的合理性與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