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漢語言時間:瀏覽:次
摘要: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在于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國國內教材針對高職院校的教材各有其特點與不足,每個高職院校的學生水平、教學安排有不盡相同。因此,根據(jù)自身教學條件,合理選擇,自編教材或者講義,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筆者建議在教材編寫中應體現(xiàn)五個特點:科學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古代漢語是高職院校漢語專業(yè)的一門工具課和基礎課。它旨在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通過古代漢語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以及有重點地閱讀古代文獻的實踐,掌握古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以便借助于工具書能夠直接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
可這門課程的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古代漢語非常難學,它去今甚遠,言語陌生,枯燥乏味,猶如天書,學習提不起興趣。為什么學生會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產生如此的厭學情緒呢?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理解不透外,很大原因則是本門課程的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可供使用的教材
《古代漢語》課在高校開設三四十年來,其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種:
1、只講通論(或稱常識)。代表教材有周秉鈞的《古代漢語綱要》(湖南教育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
2、通論與文選相結合。這是大多數(shù)《古代漢語》教材的編選方式。代表性的有:
①周本淳主編的《古代漢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
②趙廷琛主編的《古代漢語》(河南大學出版社),山東省中學教師培訓教材。
3、通論、文選、常用詞相結合。代表教材有:
①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普通高等教育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
②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國家教委文科教材辦公室推薦教材。
4、通論、文選、練習、參考資料相結合。代表教材有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師范學校教學用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系列教材之一。
5、通論、文選、題庫相結合。代表教材有:
①趙光智主編的《古代漢語》(齊魯書社) ,山東省教肓委員會“九五”立項教材。
②鄒德文主編的《古代漢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1世紀高職高專系列教材 。
由此,我們看出無論教材內容如何選取,目前適合高職院校學生使用的教材除了鄒德文的《古代漢語》外,基本上都是針對本科院校學生設計的。因而教材的缺乏,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中《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忽視了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最大的特點是要求“教、學、做”一體化,強調 “學中做、做中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個特點決定了高職古代漢語教學必須加大實踐力度,增加實踐學時,建立語言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提高學生運用古漢語的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忽視這個問題,除了常用的多媒體教室外,可供學生體驗、實踐的語言實訓室、實訓基地少而又少,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學內容不合理
自從王力先生確立了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后,其合理性已為學術界所公認,并成為眾多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的首選教材。但是也應該看到,《古代漢語》系列教材在高校使用的這幾十年里,情況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高職院校,對知識的選取,往往偏重于一些簡單的文選和理論常識,和初中高中文言文學習有很大的重復,練習題設置不夠合理,實踐性的內容很少,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缺少新鮮感,學習興趣不大。如果不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勢必會對古代漢語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四)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對象興趣不高
古代漢語教學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除了傳統(tǒng)的講、聽、寫之外,頂多就是采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直觀的畫面輔助教學,千篇一律,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再者,雖然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是血脈相通的,有一定的傳承性,但是古代漢語畢竟是一種歷史語言,它和學生之間存在這歷史的鴻溝,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xiàn)實。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古代漢語認同感不高,心理上有一種“畏難”情緒,加上大部分教師只注重自己的講解,忽視學生興趣,機械地傳授知識,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古代漢語課堂往往是鴉雀無聲,學生興趣不高。
二、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編教材或者講義
科學性。科學性是指選編教材或者講義,要符合實際,符合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古代漢語是一門嚴謹縝密的學科,無論是對字形的考證辨別,還是對同義詞的訓釋界定,都要充分的科學依據(jù),不能憑空臆斷。作為教學的基礎教材,必須是一部體現(xiàn)辨析思想的著作。
系統(tǒng)性。高職院校古代漢語的教材編寫要體現(xiàn)自身的系統(tǒng)性。編寫教材和講義具有系統(tǒng)性,方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
創(chuàng)新性。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創(chuàng)新,就必須在編寫教材或者講義中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內容。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內容;要把任課教師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界最新科研成果吸收進去。
實用性。高職院校的古代漢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突出實用性。依據(jù)“構詞頻度“分析結果來選擇課文。每課包括繁簡體對照的課文,解題或者學習提示(歷史背景,思想文化提示),語言點,文化知識點注釋,幫助啟發(fā)學生理解課文的思考題,幫助學生鞏固課文學習內容的聯(lián)系。
趣味性。古代漢語教材或者講義編寫的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引起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編寫教材或者講義一定要充分考慮這個原則。一方面,課文內容選擇要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教材設計也要體現(xiàn)這個原則。
(二)完善教學設備,突出實踐教學
在信息時代,要充分利用教學媒體作為古代漢語的載體。《古代漢語》的教學媒體應是以文字教材為主,文字輔導教材、錄像、CAI課件等為輔助的多媒體所有的有機結合。為了充分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興趣,教師應在制作多媒體上下功夫,錄像教材和CAI課件不應是對教材知識點的簡單重復,應增加新的內容。在制作錄像教材和CAI課件時,在文字設計上,語言知識點背景介紹、課文內容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文體、圖標、顏色清晰地列出來;在聲音上,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啟發(fā)性的語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圖文處理上,多采用“動”態(tài)的效果表示出來。